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是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禽流感疫情的重要病原,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最近,据国内外的一些调查研究显示,本来不易传染给哺乳动物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已经开始向哺乳动物蔓延.  相似文献   

2.
问 目前在亚洲流行的禽流感病毒H5N1 ,该病毒过去的流行情况如何 ?答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已在禽类及鸟类中流行了几十年了 ,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禽流感大暴发 ,其中 1959年苏格兰(H5N1 )、1979年英国 (H5N2 )、1983年美国(H5N2 )等。 1991年 10月至 2 0 0 1年禽流感大暴发 ,如墨西哥 (H5N2 )等。近年来H5N1 病毒引起了人们更密切的注意。 1997年 4月至 12月的香港禽流感 (H5N1 )除引起家禽损失外 ,还引起 18人感染 6人死亡。最近亚洲十多个国家 ,我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除台湾省流行的为H5N2 外 )也都是H5N1 作的祟 ,引起家禽的死亡 ,在泰国及越南还引起少数人的死亡 ,因此H5N1 是禽流感重要的高致病性病毒。问 禽流感病毒是如何分型的。答 禽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血清型。A型主要引起人、畜、禽的流感。B、C型主要引起人的感染 ,有少量猪感染的报道 ,其危害性不大。在A型流感病毒中又分许多亚型 ,其亚型分型的根据是以其血凝素 (HA)抗原及神经氨酸 (NA)抗原的HA抗原有 15种 ,即HA1 至HA1 ...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本研究从鸭的咽喉拭子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禽流感病毒,通过血凝抑制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H6亚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duck/Heilongjiang/QG 1/2013(H6).对其血凝素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我国鸭源禽流感病毒A/duck/Guangxi/585/2005 (H6N5)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7.8%.系统发育树分析进一步证实分离株与A/duck/Guangxi/585/2005 (H6N5)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起源于台湾分离株A/chicken/Taiwan/G23/87 (H6N1).本研究为H6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补充了新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已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全球流感大流行的高度关注,但对流感病毒H5N1的生物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为了阐明禽流感病毒H5N1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准备了12月龄猪肺泡组织上皮细胞,并测定了3株H5型禽流感病毒(A/Crow/Kyoto/53/2004[H5N1],A/Duck/Hong Kong/342/78[H5N2],A/Duck/Hong Kong/820/80[H5N3])的生长动力学曲线,由此引起细胞病变,尽管所有3株病毒在鸡胚胎成纤维细胞可以引起类似细胞病变,但H5N1型病毒却可强烈诱导猪肺泡上皮细胞(pAEpC)的细胞凋亡。3株病毒在pAEpC内的增长和繁殖有相似之处。与此相反,只有在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的pAEpC细胞内才能检测到TUNEL阳性细胞,并且半光氨酸酶3、8和9的活性在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的pAEpC细胞内均显著升高,在禽流感病毒H5N2和H5N3感染的细胞内没有发现该现象。这些结果表明,只有H5N1型禽流感病毒诱导pAEpC的细胞凋亡。H5N1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在增加半光氨酸酶抑制剂Z-VAD-FMK后受到抑制;然而在病毒生长或释放子代病毒方面无显著差异。采用反向遗传学技术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H5N1禽流感病毒HA蛋白在感染的pAEpC细胞中对半光氨酸酶依赖的细胞凋亡起着关键作用。H5N1病毒特异性的细胞病变在人类主要呼吸道上皮细胞中也可观察到。综上数据表明,禽流感病毒H5N1由于诱导细胞凋亡而导致哺乳动物呼吸道上皮细胞大量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5.
参照已发表的H5N1亚型禽流感的H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对禽流感病毒新疆株A/Duck/XJ/3(H5N1)、A/Duck/XJ/4(H5N1)、A/CH/XJ/5(H5N1)、A/Goose/XJ/10(H5N1)和A/Duck/XJ/11(H5N1)进行RT-PCR扩增和克隆,获得了5个毒株的HA全长核苷酸序列,分别为1 779 bp、1 774 bp、1 776 bp、1 758 bp和1 740 bp序列分析表明,在HA切割位点处均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R-E-R-R-R-K-K-R-)插入,具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新疆分离株之间的核甘酸同源性在96.9%~98.8%;与来自青海湖斑头雁、广西天鹅、香港白鹭和台湾鸽等不同野禽毒株同源性为95.7%~100%;与来自香港、越南、浙江的人源禽流感毒株的同源性为95.2%~98.2%.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从广东某地送检的病死天鹅肺组织中分离到1株禽流感病毒,用血凝抑制试验(HI)、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对其进行了亚型鉴定。结果表明,此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且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能对其产生特异性抑制作用;分别用针对禽流感病毒M基因、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N1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均获得特异性目的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表明HA基因与A/chicken/Viet Nam/Ncvd8/2003(H5N1)的HA基因同源性为98%;NA基因与A/swine/Fujian/1/2003(H5N1)的NA基因同源性为98%,由此该分离株鉴定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按照国际流感病毒系统命名原则将该病毒株暂命名为A/Swan/Guangdong/197/2004。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1株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CK/GD02/14)进行全基因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HA蛋白裂解位点含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321PQIEGRRRKR*GLF333),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CK/GD02/14与A/chicken/Jiangsu/1001/2013(H5N2)各基因片段都有较高的同源性(97.6%~98.9%)。HA基因位于H5N1亚型遗传进化树的7.2分支,NA基因属于H9N2亚型遗传进化树的BJ/1/94-like分支。其内部基因与1株H9N2亚型病毒的内部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其M基因属于类H5N1病毒分支,表明该H5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为H9N2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重组毒株。结果表明,CK/GD02/14与A/chicken/Jiangsu/1001/2013(H5N2)为同源毒株,可能由江苏传到广东地区。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感染或疾病的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OIE)确立为必报传染病,我国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流感亚型中以H5N1的危害最为严重.禽流感病毒容易变异,2006年2月国家参考实验室从山西省阳泉市分离到1株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CK/SX/06),该病毒与我国1996年从广东鹅分离株的HA基因同源性只有90%左右,并且在抗原性上有较大差距(64倍),H5N1和H5N2商品疫苗(哈尔滨维科公司)对该病毒株的攻击保护率仅为83.3%.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综述感染人类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起源及演化关系,表明感染人的A/Hongkong/97(H5N1)株及目前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起源于禽源的A型流感病毒株(A/Goose/Guangdong/1/96)。自1996年以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型经Gs/Gd,A,B,C,D,E,V,W,X0-X3,Y,Z和Z 不断的演化为目前流行的基因型Z。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在禽,特别是水禽体内的重组或重配而相互传播,并随候鸟的迁徙而传播不易消灭,H5N1亚型的禽流感在不同地区的不断暴发与流行已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及人类的健康,需要进行长期监控。  相似文献   

12.
禽流感疫苗的种类及免疫效果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禽流感灭活疫苗(H5N2亚型,N28株) 1.1种毒 A型禽流感病毒H5亚型A/Turkey/England/N28/73(H5N2)株(简称N28株)。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越南老街出现H5N6禽流感A病毒疫情,目前该省已经将疫区划片封锁,避免H5N6禽流感A病毒疫情在这个地区扩大蔓延。老街兽医分局以及当地政府已经组织销毁上述全部家禽,并在疫情发生区域喷洒灭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病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症 ,当前亚洲流行的禽流感病是高致病性H5N1病毒株引起的。在抗击“非典”之后的又一场战斗中 ,位于第一线的禽类养殖场面临严峻的考验。1 禽流感H5N1病毒株简介1 1 病原学 A(H5N1 )是 1 95 9年首次从苏格兰鸡中发现的一种禽流感病毒 ,可感染多种禽类 ,并能引起家禽瘟疫。在香港 1 997年 3~ 5月间引起的一次 3个鸡场的禽流感暴发流行中 ,鸡的死亡率达 70 %~ 1 0 0 %。通过对来自 7例禽流感患者的A(H5N1 )抗原和基因分析显示 ,该 7株病毒均含有禽流感病毒的 8个基因片断 ,将首例禽流…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禽流感H1N1抗体包被微磁珠制备免疫磁珠,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得到了含有N1亚型的病毒,然后设计针对H5亚型的特异性引物,同时构建含有H5亚型HA基因部分序列的标准质粒,定量后作为模板,建立了可以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RT-PCR(RRT-PCR)方法.结果表明,制备的免疫磁珠可以吸附4个血凝单位的H5N1流感病毒和5个血凝单位的H1N1流感病毒,而对H9N2亚型流感病毒无特异性结合,从而可以富集N1亚型的流感病毒.H5亚型RRT-PCR检测灵敏度可达到4.6拷贝/μL,线性范围达5个数量级;特异性强,与NDV和H1、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检测H5N1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6.
1997年,香港有18人被检出感染了A型流感病毒H5N1,其中6人死亡。其时家禽中亦爆发了HsN1病毒的感染。而且,人的HsN1病毒中的基因片段并非来源于在人群中流行的A型流感病毒而是来自禽的A型流感病毒。1999年,在香港又发现了两例禽流感病毒H5N2感染人的情况。这些事例表明禽流感病毒可不经中介宿主的传代作用而直接感染人,而且也不需获得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已有研究者试图通过从分子水平分析比较这些流感病毒与当地分离的其它病毒之间的异同来探讨H5N1病毒的最初来源。同时也有人试图通过分析H5N1病毒的基因序列业揭示这些禽流感之所以能感染人的分子基础。(摘自Reviews in Medical Vi-rologyJ(2000)10(5))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48-1953
比较鸭源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Changchun/01/2010)和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Liaoning/N/2011)对BALB/c鼠的致病性。以106EID50/50μL剂量鼻腔感染6周龄BALB/c鼠,攻毒后3,5,7,10,14 d取小鼠的肺、脑和肝脏,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做病毒回收试验,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分别取接种病毒后5 d小鼠的脑、肝脏、肺脏、脾脏、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接种H5N5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肝脏中分别于接种后3,5 d分离到病毒,肺脏中于接种后5 d分离到病毒,脾脏、肾脏和粪便中均未分离到病毒。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病毒对小鼠的脏器组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以肺脏、脑和肝脏较为明显,且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小鼠脑和肝脏的病理损伤比H5N5亚型更严重。这表明2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且H5N1亚型强于H5N5亚型。  相似文献   

18.
根据禽流感病毒的基质蛋白(M)基因序列和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神经氨酸酶(NA)基因设计并合成了三对特异性引物,用于建立H5N1禽流感病毒核酸的RT-PCR分型鉴定方法。试验证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以将H5N1与H6N2、H9N2有效区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合在基层动物防疫和监督部门进行H5N1禽流感病毒核酸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正>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H5N1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997年5月,香港报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死者是一个3岁的男孩~([1])。2006年4月,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余建村发生1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患者是一个8岁的女孩,经治疗后康复。2015年2月,遂宁市射洪  相似文献   

20.
<正>禽流感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其一般先感染禽类,当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禽流感病毒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其获得了可以感染人类的能力。目前,已经出现的禽流感病毒的类型有:H5N1、H7N2、H7N7、H9N2以及H7N9。其中,H5N1和H7N9的感染能力最强,它们不仅能够造成人类的伤亡,还能够对家禽养殖业造成巨大的影响。1病原体禽流感病毒大多呈多形性,且具有囊膜。其中,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