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摸茶叶叶片 新茶手摸较干燥,用手一捻,便成粉末。陈茶软,不易捻碎。 2、看外观 新茶干硬疏松、色泽新鲜,陈茶则紧缩、暗软。 3、折茶梗 新茶茶梗一折即断,陈茶茶梗不易折断。  相似文献   

2.
基于定义变量的PLS法鉴定新茶和陈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年新茶及其在室温条件下陈化处理1年后的陈茶进行HPLC分析,分别获得了其色谱峰,利用其峰面积数据(变量X)结合通过对新茶和陈茶分别人为定义的一个新数值(变量Y),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了预测模型,通过量化的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测值与新茶和陈茶的临界值的比较实现了新茶和陈茶的精确鉴别,对2006年生产的120个定标样和38个外部未知茶叶样品的鉴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7.37%,同时对2007年生产的14个新茶样本的判别准确率也达到了92.8%。  相似文献   

3.
新茶上市,许多人在品尝新茶时,往往将陈茶或过期的茶叶一扔了之,这实在是一种浪费。其实,陈茶或过期的茶叶也有它的用处,这里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4.
正又到新茶上市的时候了,由于新茶比陈茶的价格高,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有一些商贩将陈茶染成新茶销售。牢记下面这3个关键词有助你买到好茶叶。干净一是"干",指茶叶的含水量要低,含水量多的茶叶容易发霉,发霉的茶叶不仅味道不好,还可能含有毒素。买茶叶的时候可以用手捻一  相似文献   

5.
又到新茶上市的季节了,爱饮茶的人都急于尝个鲜,那么在选购新茶时应注意些什么呢?选购新茶要注意一看色泽、二观外形、三闻香气、四品茶味、五捏干湿。一、看色泽。新茶色泽一般都较清新悦目,或嫩绿或墨绿。绿茶以颜色翠碧,鲜润活气为好;红茶以红褐油润或乌黑油润,芽毫金黄的为上;炒青茶色泽灰绿,略带光泽;各种花茶,则以纯绿为佳。若茶叶色泽发枯、发暗、发褐,表明茶叶内质有不同程度的氧化,则茶往往是陈茶;如果茶叶片上有明显的焦点、泡点(为黑色或深酱色斑点)或叶边缘为焦边,说明不是好茶;若茶叶色泽花杂,颜色深浅反差较大,说明茶叶中夹有…  相似文献   

6.
巧辨新茶     
清明 《新农村》2016,(4):43
正新茶上市价格一般不便宜,为了抢早市卖个好价,不少商家鱼目混珠,把陈茶当新茶卖。那么,消费者该如何辨别挑选新茶呢?专家介绍,买茶时,可用"望、闻、品、捏"的方法来识别。看新茶中的绿茶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而陈茶的色泽枯黄,汤色暗淡,失去了原  相似文献   

7.
香茶换诗     
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都有饮茶癖好,经常一起聚会品茗,吟诗作赋。有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两人结伴来到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春游,想尝尝当地的新茶味道。一天中午,他们经过一小镇,看见镇东一家小茶馆门前挑着一面三角杏黄旗,上书一个醒目的茶字,春日融融,经过半天的旅游,早已喉干舌燥,便快步进了茶馆。茶馆不大,只有四张茶桌。已有几位茶客在聊天品茗。四周壁上挂了不少饮茶诗词。他们便在一张空桌边坐下。茶馆老板是个花甲老翁,见二位是书生模样,又操京城口音,不免有几分高兴。“请问客官,本店今春新茶品种繁多,有顾渚…  相似文献   

8.
正陈年铁观音由于时间长,不断氧化、发酵,茶甘宁、茶多酚挥发,少了新茶的锐利,剩下甘甜和柔润,更加醇香日前,国家标准委发布陈香型铁观音标准,并将于4月26日起开始实施。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是继清香型、浓香型之后的产品标准,陈茶铁观音将成为第三类具有国家标准的铁观音产品。国家标准中对陈年铁观音的定义、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各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定,安溪铁  相似文献   

9.
博格 《农家致富》2014,(5):59-59
春天已到,新茶即将上市。由于刚上市的新茶价格较高.一些经销商往往会以旧茶冒充新茶.顾客如不注意鉴别,就有可能上当受骗。那么,如何区分新茶与旧茶?  相似文献   

10.
汉族茶俗风情(二)湖南省益阳茶厂吴尚平寄新茶的习俗我国盛产茶叶,视茶叶为清雅之物,为友谊的桥梁。每年谷雨前后,新茶上市,家里人总忘不了要给远离家乡的亲戚朋友寄上一包新茶,以表示对远离家乡亲人或朋友的一种挂念。寄新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籍与史料中常有...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吃“粗茶淡饭”有利于健康,但粗茶淡饭到底是什么?营养学研究显示,它并非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泛指各种粗粮和素食,而光吃这些食物也不等于健康。“粗茶”是指较粗老的茶叶,和新茶相对。以绿茶为例,绿茶素以最嫩、最新鲜的茶叶为贵,但从营养角度来看,并非价格昂贵的新茶一定优胜于价格低廉的粗茶和老茶。新茶多为嫩芽,叶片很薄,其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几乎不含茶多酚、茶丹宁以及茶多糖之类苦昧物质,因此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常熟饮茶礼俗江苏省苏州市潘君明,李炎明苏州、常熟一带地区,无论城市里的居民和乡镇上的农民,都喜欢饮茶。真可谓"家家备茶,户户饮茶",视饮茶为乐事。这一地区饮茶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习俗,而且还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礼俗。无茶不成礼"无茶不成礼",是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3.
所谓新茶就是当年春季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加工而成的茶叶。为求品味,一些茶农在清明节前就开始采茶,此种茶叶被称为“明前茶”;在谷雨节气前采的茶叶,被称为“雨前茶”。有些消费者在购茶时往往追求新茶,认为新茶价高,质量就好。其实喝新茶是否更好,也要因人而异。新茶中  相似文献   

14.
儿童茶歌八首湖北大冶市供销社石义泱摘新茶绿海碧浪映早霞,身披早霞去摘茶;摘的新茶筐筐装。筐筐送进制茶房。茶房机器隆隆响,机器茶叶齐歌唱;唱得茶林波连波,唱得新茶喷喷香。采茶不问季种茶有得巧,选种粒粒饱;管理很重要,施肥和除草。米茶不问季,谷雨正当时,...  相似文献   

15.
下关小沱茶功能成分及其降血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析了下关小沱茶新茶、下关小沱茶发酵茶的主要功能成分,并以高脂饲料喂养昆明种小白鼠,建立了高血脂症模型,观察下关小沱茶对小白鼠肝脏指数变化及血清指标中血脂成分和动脉硬化指数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下关小沱茶新茶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酯型儿茶素(EGCG、ECG、GCG)与非酯型儿茶素(EGC、DL-C、EC)等功能成分的含量均高于下关小沱茶发酵茶;下关小沱茶发酵茶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高于下关小沱茶新茶,并含有少量的洛伐他汀成分.下关小沱茶能显著降低小白鼠的肝脏指数,并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和动脉硬化指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由于下关小沱茶发酵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及洛伐他汀等功能成分,是一种非常好的降脂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16.
阳羡茶泉     
由于嗜茶成癖,每逢江南草长的时节总会想到上市的新茶,更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茶,即阳羡岕茶。对茶文化有些研究的人都知道饮茶的习惯始于巴蜀,但宜兴县志记载,饮茶的创始人却是一位名叫潘三的农民,后来被尊之为宜兴的土地神的。宋人胡仔写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引“重修羲兴茶舍记”:有一位和尚把阳羡山中产的野茶送给当时的常州太守李栖筠,经他请陆羽鉴定后,建议当作方物进贡给代宗皇帝,时间是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左右)。仅次于陆羽的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业》2006,(11):38-38
一、喜喝时新茶:时新茶虽然叶醇香爽,但饮用弊大于益。因新茶特别是存放不到一个月的新茶,含有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和醇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易引起腹胀、腹痛,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势必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8.
论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饮茶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饮茶风气的形成却是唐代的事。1980年,马忠民在《思想战线》第6期上发表了《唐代的饮茶风习》,论述了唐代的饮茶风气。1989年,袁刚又在《民俗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唐代的饮茶习俗》,从不同的侧面介绍了唐代的饮茶风气。此外,唐耕藕、张秉伦在《唐代茶业》,张泽咸在《汉唐时期的茶叶》中也对唐代的饮茶风气有所涉及(1)。因此,现在人们对唐代的饮茶风气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是,关于唐代饮茶风气形成的原因,学术界至今尚无专文发表。这对于人们认识唐代的茶文化是不利的。本文拟对唐代饮茶风气的…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与茶     
君子相交淡如水,文人与茶多结缘。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爱酒也爱茶,他与茶、酒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癣的地步,其作《望江南》词即云:“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东坡嗜酒事,笔者另有专论,兹不赘)。他一生沉浮宦海,辗转四方,到过南方许多产茶区,耳濡目染,不仅对茶叶功用和饮茶方法很精通,而且对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也在行,堪称一位品茶高手。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即出自苏轼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在诗中,苏学士既赞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又誉称“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与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庭坚与茶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吴晟我国是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饮茶大概始于秦汉,但最初是以茶为药,后来才作为清热解毒的饮料,三国时华佗在《食论》中已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魏晋时,民间已有饮茶习惯,后进入宫廷,宫廷以茶待客始于吴末帝孙皓。至唐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