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我县高空褐飞虱、白背飞虱迁飞规律并为测报、防治提供依据,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年在桃里公社建立高山捕虫网;宁州公社芦塘大队设置测报灯,并在该公社农科所和该大队定田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为了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作者于1977~1979年夏季和秋季,在华中地区,用运五型飞机,携带自行设计的活动型捕虫装置,进行空中捕捉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试验。三年间共飞行91小时58分,计13000公里,共捕获褐飞虱、白背飞虱1915头,占捕虫总数的53.71%。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的中、长距离的迁飞特性,并探明了其空中迁飞的垂直高度、水平分布、虫口密度和迁飞种群的型式、姿态、生理状况、回迁动态以及迁飞起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芜湖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1993年对芜湖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发生规律进行探讨,明确了该地区白背飞虱在6月下旬后期至7月上旬为常年迁入主峰期;7月中、下旬为全年种群高峰期,单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田。主害代四(2)代成虫的繁殖系数是决定发生量的主导因子;四(2)代繁殖系数与成虫迁入峰期10天内的温雨系数呈高度正相关(r=0.960**),成虫迁入量与7月上旬雨量相关极显著(r=0.794**)。单季杂交稻田较常规稻田繁殖系数高1.6~7.5倍。周期距法、繁殖系数法和组建的单因子、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较确地预测发生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4.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eis medinalis Guenee)、白背飞虱(Sogatella JfurciferaHoruath)是江苏地区中、晚稻重要害虫,均系远距离迁飞性昆虫。江苏的主要虫源来自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张孝羲等,1981;胡国文等,1988)。关于不同种昆虫同步迁飞现象国外研究颇多。Kisimoto等(1982)从1977~1978年,通过东海气象观察船定点捕捉迁飞昆虫的资料证明,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有同步迁飞现象,迁入时的天气条件也颇相似,Miyahara(1987)报告粘虫与小菜蛾同时从国外迁入日本南部地区。江苏地区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  相似文献   

5.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其测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978年以来通州市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系统监测资料,白背飞虱在苏北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成虫繁殖的子代即为主害代,与褐飞虱在发生时期和空间分布上此起彼伏等暴发成灾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期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日、15日前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预测式,提出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6.
7.
白背飞虱是惠水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七十年代以后危害逐年加重,局部地区连年成灾,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进一步摸清白背飞虱的生活史,提高测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1980年以来,我们对白背飞虱的生活史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一、研究方法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室内,在自然变温的情况下进行饲养。各代各虫态的历期和历期内的日均温采用加权法计算,并以此计算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常数及标准误差。饲养方法:将初迁入早播秧田(四月下旬)的成虫捕回,雌雄配对(一对)接入栽于瓦钵内的无虫秧苗上,用煤油灯罩罩好,罩口用单层纱布盖好让其产卵。若虫孵化后,接入18  相似文献   

8.
贵州惠水地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1980—1983年饲养结果均可完成6个完整世代,其中1年可繁殖7代。从6010头个体中加权法算出在不同温度下的卵历期6.16—16.67天,若虫期11.17—20.7天,成虫历期变幅较大6.05—36.32天。本试验计算的白背飞虱温度与发育时间的理论公式,验证了惠水4年来多点系统调查的田间实际发生期。根据田间发生规律,一般以第二代为主害代,预报的重点应放在成虫迁入大田高峰期和迁入量,用本理论公式和田间繁殖系数,即可计算出下一代初龄若虫高峰期和发生量,做到准确及时和经济有效地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相似文献   

10.
张堤  张津祥 《植物医生》2001,14(3):9-10
粘虫是杂食性的害虫 ,虫种繁多。我国已知的有64种 ,贵州省已发现46种。据县植保站1978至2000年2台诱测器诱蛾分类统计看 ,普通粘虫占96.3 % ,形成灾害的粘虫种群均以普通粘虫为主。一、粘虫具有群体迁飞的习性粘虫蛾羽化后 ,需要寻找并吸取食物作为补充营养 ,才可促使其卵巢发育成熟。在觅食补充营养乃至卵巢发育过程中 ,有着群体或单个自觉飞向空中 ,并随季风气流的移动而飞行降落的特性。它们的这种飞行 ,起初是以群体为主 ,然而一旦进入高空后便随季风气流的移动而逐步分散成扇形迁飞。在迁飞途中有的会提前降落觅食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白背飞虱和褐稻虱迁飞路径的气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过程包括成虫迁出、空中水平输送、降落和生境选择等环节。本文就高空水平输送这一环节进行了探讨。根据高空流场的分析,结合各地高山捕虫网及灯诱资料,对全国各季节的迁飞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造成不同迁飞路径的气流情况初步归纳为春季的北迁、夏季的北迁、秋季的回迁和台风影响等四组共十三个流型。  相似文献   

12.
褐稻虱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在亚洲,每年春夏有相当数量虫源自南亚、东南亚迁入我国大陆,秋后又有数量更大的虫源向南回迁。对于一个具体地域,迁飞的群体具有迁入或过境的两种趋向;地方群体也具有迁出或储留繁殖的两种可能。最终确认迁入或迁出某一具体地域,并给这个地域可能带来何种影响,是当前褐稻虱地方测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州市白背飞虱大发生频次达到57.89 % ,爆发期百穴虫量达500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于1996至2000年开展了“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报和系统研究 ,明确了其灾变规律 ,确立了2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及防治策略。探明了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中后期病虫控制技术 ,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提高了稻飞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现把几年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爆发成灾的主要…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泰科技合作协定安排的项目,由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国际合作司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组成的赴泰国迁飞性害虫测报与防治考察组,一行四人,于1989年8月26日至9月1日,在泰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这次考察是由泰国国际合作厅负责安排,由国家农业合作部农业局昆虫与动物处水稻害虫研究组具体接待的。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迁飞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我国水稻生产中新上升的远距离迁飞性害虫。随着农业改制,品种更新,高肥密植,广施农药等生产条件的改变,为害程度加重,发生区域有所扩大,大发生频次增加,(1967、1970、1971、1972、1974、1975、1981年全国大发生),遍及28个省(市、自治区),主要为害区在泰沂山区到  相似文献   

16.
牛蒡属菊科2年生草本根茎类作物,又名大力子。其肉质根营养丰富,具有降低血压、健脾胃、滋阴壮阳、补肾强身功效,是1种药、食两用的高档出口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17.
从黄皿诱集看菜蚜的迁飞规律和迁飞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对黄色有“趋性”的现象,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有报导。裘维蕃教授等已经将黄皿诱蚜用作对白菜毒病预测的数据之一。1961年我们也试用黄皿诱集的办法来观察整个作物生长季节中菜蚜迁飞的消长规律,分析蚜虫迁飞的条件。试验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逐日系统观察,找出各种菜蚜的迁飞消长规律,同时借此验证田间蚜虫消长系统观察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作  相似文献   

18.
利用模糊数列分析方法,预测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增强预见性,是一种较好的预测手段。一、主要因子的选取利用我县渤海测报点1978—1991年间的田间系统资料和灯下诱蛾资料进行分析选择,选取结果为: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轻重主要受近期迁入虫情影响,也就是主要与6月迁入总虫量,迁入峰次,峰次虫量以及主迁入峰期虫量相关。计算结果表明,以上4个因子与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达到极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90年代以来,我市油菜种植面积每年均在2万hm2左右,近年菌核病严重发生,对油菜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提高油菜菌核病预报准确率,适时指导防治,有效控制为害,作者于1995~1997年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测报技术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油菜...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