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自2001年开始,西吉县在聂家河小流域开展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以创新的思路将现有库坝池窖水利水保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合理组装、集成配套,走出了一条高效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大幅度提高小流域治理效果的路子。介绍了库坝池窖联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及聂家河小流域采用该技术进行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土石山区生态改善与高效流域综合技术研究是1997年河南省水利厅下达的科研项目,旨在探索研究适合我市的生态改善和高效小流域建设模式,寻求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当地干旱缺雨自然条件下改善灌溉条件,开发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技术及最佳经济效益的生物配置技术...  相似文献   

3.
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对库、坝、池、窖等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实现"秋水春用、低水高用",并通过节水灌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解决当地农作物春季干旱缺水的问题。2012年,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被列入水利部科技推广项目进行推广。2013年,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结合彭阳县南山流域水资源调蓄工程进行技术推广,效益非常显著。该技术的推广前景在宁南山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都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4.
雨水资源集蓄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特别是雨水资源,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在详细阐述雨水集蓄利用的发展历史、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雨水资源的集蓄技术和高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了目前雨水集蓄利用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阜新地区1949—2010年历年干旱及暴雨洪水的分析,确定干旱等级及暴雨洪水灾害等级,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阜新地区旱情演变规律。提出相应建议,如考虑修建水利工程,拦蓄雨季不能为农业利用的地表径流(9月份之后),在时间上重新分配水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提高抗旱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抗旱的作用,科学利用水资源,大力开展节水灌溉技术,保证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时听取或组织水利专家对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建议或指导。加强旱情监测体系建设,加大墒情监测系统的自动化改造力度,及时、有效地为抗旱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引洮受水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引洮工程通水后,其受水区的水资源匮乏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如何高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是该区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对当地水资源供需状况全面预测的基础上,建立受水区家庭、工业、农业、服务业、建筑业、生态六大用水户水资源综合效益最大化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采用多目标规划法进行求解,得到7种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徐大勇 《南方农业》2022,(6):228-230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增,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水资源较为匮乏,为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有关部门必须提高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阐述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类型,分析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难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结合人畜饮水工程设施,将水通过聚乙烯塑料管道输送到沟坡果园,穴灌果树。仅1992年灌溉的160亩沟坡果园,净收入10万元,效益显著。这种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技术,在黄土高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农业水资源的研究现状、概念、理论内涵,强调了实现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条件和途径以及重要现实意义,指出了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示范区3年采集的水分数据,结合当地的降雨资料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在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土壤水分的运行恢复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集蓄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培植和发展荒坡灌草植被,充分发挥区域灌草资源优势和植被的恢复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歌    符素华    杨艳芬  冯永忠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6):259-264,276
为了分析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以2006—2014年延安市统计资料为基础,计算了延安市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赤字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和生态足迹指数对延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安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高于承载力增长速度,生态赤字不断增大;各土地类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配极不均衡,在生态足迹中化石能源用地和草地约占95%,在生态承载力中耕地和林地分别约占87%;万元GDP生态足迹逐渐减小,资源利用效率在提高,但发展对资源的消费速度仍高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延安市土地规划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杜忠潮  韩申山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198-202,207
依据P-S-R模型,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和人文影响3方面出发,选取与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25个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个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汉中、安康和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预警状态;铜川市和宝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中警状态;西安、咸阳和渭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重警状态.针对各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怀来县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与农业节水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怀来县自然气候条件和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在沙漠化形成和防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该县粮果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针对首都圈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需求,总结提出了适宜该县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模式和农业节水技术。其宗旨是杜绝过度垦殖现象,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农业节水技术,提高该区水土资源的生产效率,建设稳产高效农业和林果业,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形成环京津地区的天然绿色防线。  相似文献   

14.
张文帅  王飞  穆兴民  李锐  何毅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48-152,157,291
基于1980年和2005年两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选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重心转移3种方法对延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25a,延河流域森林和农田面积在数量上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以农田流向森林为主,然而草地和农田始终是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所占比重之和在两个时期均在87%以上,加上森林三者所占比重达99%以上;(2)25a内,延河流域仅有3.89%的土地资源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但聚落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增加速率为4.10%,主要靠占用农田和草地来实现;(3)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和整个流域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不一致,其中安塞地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均大于全流域,这与安塞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比较活跃,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为剧烈息息相关;(4)25a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其中森林在空间上不断向上游、高海拔方向转移,而流域内水体的重心向流域下游迁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格法与ANN的县域喀斯特土地系统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土地资源是一类独特的土地资源,只有统筹规划,合理分区才能保障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选择都安典型喀斯特土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统筹区域土地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功能的原理,以2009年相关分析数据构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类共16项评价指标。根据指标性质,运用效用函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网格法将都安县土地系统划分为313个网格单元,以ANN的BP模型进行系统功能分区评价,最后将结果反映在图上。结果显示:都安县喀斯特土地系统可分为生态环境恢复区、保护性开发区、生态经济协调区、人文建设区4个功能区域。据此可以保证喀斯特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使都安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最大化并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该分区方法较为科学,反映的结果较为客观,可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活动提供参考,但在指标的选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党丽娟    徐勇  高雅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93-197,203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划分生活、生产和生态“三生”空间类型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归类,提出了包括生活、生产、生态以及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复合类型的5个一级类、20个二级类和61个三级类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划分方案;构建了由五形偏离度指标和结构视图表达的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并在延安燕沟流域开展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期间燕沟流域的五形偏离度从0.583减少到了0.567,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14个行政村的五形偏离度值保持在0.55~0.59,趋同性较强,集中程度普遍较高;从而揭示了五形向量空间结构评价方法可以从定量和结构图示两个方面有效刻画研究地域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及空间分异等特点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对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西北干旱区水土开发的典型区域玛纳斯河流域,基于GIS/RS技术对研究区的1990,2000,2005,2010年TM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处理,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分别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出8个景观指数,探讨景观格局变化以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优势逐渐减小,耕地的优势逐渐上升,景观多样性升高,优势度下降,趋于分离、破碎化方向发展。(2)人类活动使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为耕地,类型转化逐渐由双向转化逐渐趋向于单向转化,草地面积的变化和聚集度指数成线性关系,草地面积每减少1%,聚集度作出减少0.66的响应。(3)降水与气温都有明显的增长,前十年的永久冰川雪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后十年,响应了M-K趋势分析“降雨、气温和径流的突变点都集中在1995年左右”。最后提出需要合理规划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水资源配置方案,不能挤占生态用水,要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8.
Mis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may not only contribute to an escalation of global poverty but also jeopardize ecosystem services, with significant costs to the environment. Although not concentrated within one geographic location (3,500 million hectares), an equivalent of approximately 24 % 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is degraded land, and about 2 billion people (one third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lack access to safe and affordable water for domestic purposes. It is therefore critical to develop strategies targeted at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However, to do so would require a rapid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has been elusive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xisting tools. The increased avail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data analysis tools have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exploring an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fluencing key land use and soil management options. Here, we explore the major concepts, describe the constraints, and the future potential of remote sensing for mapping and providing near real-time information on soil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major land use practices employed at the global scale.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水土资源复合开发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水土资源耦合关系及其开发利用的博弈分析,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对象,对区内2001-2011年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信息熵和均衡度进行分析,选取地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评价指标,并计算复合开发后的综合效应指数,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计算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与综合效应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动态变化信息熵由2004年前的1.5上升至2011年的1.795 3,土地结构均衡度(J)上升至0.788 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综合效应指数值由2004年的0.207 8上升到2011年的0.835 7,土地利用结构与综合效应灰色关联度排序为r11>r9>r2>r5>r7>r3>r4>r6>r8>r1>r10,表明复合开发后水土资源综合效应明显提高,其主要驱动因子为信息熵和水域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的土水资源效应是LUCC环境效应研究的重点。在分析土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与土水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指出LUCC土壤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养分和土壤侵蚀两个方面,LUCC水效应侧重水质、水量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土水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侧重单项因素影响研究、反馈机制研究较少、综合动态模拟不够、研究尺度单一等问题,阐明了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尺度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定量性等未来研究的趋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