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饲料是"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链的第一个环节,饲料被病原菌污染可导致人类食源性疾病。病原菌污染饲料的方式途径不一,可能来自于植物性原料如大豆和谷类作物的污染、动物源性饲料如鱼粉、骨粉、羽毛粉等污染、微生态制剂及酶制剂中病原菌污染以及加工环境造成的交叉污染等,这些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进入生物体内后可通过其产品转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为了摸清饲料中致病性微生物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动物源性饲料在生产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一旦受到污染,不仅影响饲料的安全品质,而且严重威胁到动物乃至人类的健康。本文简单介绍了动物源性饲料的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其评价指标,并阐述了防治动物源性饲料微生物污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1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现状饲料添加剂、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存在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可能。(1)饲料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很多饲料含有一些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如生物碱、有毒蛋白、有毒硝基化合物等,有些动物性饲料中含有组胺、抗硫胺素、肌胃糜烂毒等。饲料中含有害物质,影响畜禽的健康。(2)饲料霉变或受污染。饲料霉变或受染直接影响动物健康并间接影响人类健康。其大致包括致病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各种霉菌及其毒素、病  相似文献   

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食品卫生上重要的病原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导致人和动物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等,病死率高达30%~70%,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源性病原菌之一[1,2].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常发生因食品中污染该菌而导致的人员死亡事件,因此,很多国家都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列入食品安全重点监测对象[2,3].本调查采集广州不同地点和来源的各种禽类产品,进行了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分离和鉴定,分析了广州地区禽类产品中该菌的污染情况,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病的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物源性饲料是重要的畜牧业饲料来源之一,其优势明显。但是其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也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引人瞩目。微生物对动物源性饲料的污染会直接进入到畜牧业的产业链,并最终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因此应从成品处理和安全生产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微生物对动物源性饲料的污染。  相似文献   

6.
弯曲菌是重要的食品源性致病微生物,在很多动物中属于正常携带细菌,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可引起人类肠炎的暴发流行和食物中毒。在畜牧养殖业大量抗菌药物的使用,造成动物源弯曲菌耐药性日益增加,给人类带来健康风险。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动物源性弯曲菌流行性和耐药性监测工作,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对弯曲菌流行性和耐药性监测越来越重视,文章将就近年来国内外动物源性弯曲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调查工作做简单的总结,为中国动物源性弯曲菌流行性和耐药性工作的开展提供比较及理论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7.
食品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与公共卫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菌药在畜禽养殖上大量应用,对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促进生长、提高畜牧业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动物使用抗菌药导致大量耐药菌出现,一方面造成动物疾病防治屡屡失败;另一方面大量的动物源耐药菌可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如是病原菌则直接导致人类疾病治疗的失败,如是非病原性耐药菌则可能在人体肠道中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病原菌而引发疾病。因此,食品动物源耐药菌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饲料原料和成品暴露于病原菌污染的环境中是不可避免的。表1列出了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真菌和细菌)。霉菌抑制剂广泛用于抑制霉菌生长已有多年。然而,近年来人们最大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细菌性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沙门氏菌)的控制方面。其它细菌(如大肠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和利斯特菌)也很重要。幸运的是它们在饲料中出现的机会比沙门氏菌少得多,不易引起注意。普遍认为:饲喂沙门氏菌污染饲料使动物沙门氏菌检出阳性,进而增加环境中沙门氏菌污染,最终可能威胁人类健康。最近,Hinton等(1988)发现,饲喂病原菌污染饲料可使肉鸡带菌(表2)。饲喂含不同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中牛羊源成分。[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反刍动物饲料产品(预混料、精料补充料、全价配合料等)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鱼粉、禽肉粉、猪肉粉、羽毛粉等)共计131批样品进行了牛羊源成分检测。[结果]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牛羊源性成分。[结论]该次抽检的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暂无牛羊源成分污染,但仍应加强对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中牛羊源成分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1 肠炎 按病原菌分类,有10多种病菌可导致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杆菌、泰泽氏菌、克雷伯氏杆菌、轮状病毒、球虫等。但生产中以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所造成的肠炎较多,危害也大,断乳后幼兔的发病率高。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均会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常在病原菌大量繁殖而发病,也可继发球虫及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引起人和动物感染,也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或饲料中毒。在多种动物及各种食品中均检出了该菌,且检出率不断上升,并在全球扩散,已成为医院病原感染和牛羊乳腺炎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食源性细菌与临床菌株可能通过食物链产生交叉污染,能够互相传播,还可能从动物传给人类,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论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分布、感染、致病性与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物源性饲料易受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动物源性饲料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有高温灭菌的过程,但为了保证成品的营养水平,温度又不能过高,一般在工厂化生产的条件下会在100℃左右。这只能从一定程度上杀灭细菌,使细菌数或活力限定在动物的耐受力内,但并不能保证细菌被充分杀灭。黄宁(2004)报告:即便是进口的优质鱼粉(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可达130℃以上),成品中依然可以检出致病菌。但是动物本身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通常情况下,畜禽消化道内都是有有害菌存在的,当动物因为某些原因出现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病菌才会引发疾病。正是这种潜伏性的存在,也成为了不合格产品的理由,助长了一些不合格厂家的违规生产。因此,动物源性饲料的微生物安全问题是非常严峻的。专家指出,之所以要把成品与原料分开,一是因为原料未经过处理,受到的微生物的污染较为严重。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原料中的脂肪会氧化腐败,加速原料的变质。当成品与原料不分开时,原料中的污染物就会通过空气、土壤等的传播污染成品,并最终引起成品的变质,甚至使成品成为有害致病菌传播侵害动物群的端口。再者是成品经过烘干或晾干等工艺后其内的水分含量大大下降,不再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但原料中的水分含量大,将二者放于一起,会增加成品中的水分含量,尤其是对那些未封装的成品,易引发成品霉变。对于动物源性饲料而言,最应该重视的就是防止生物污染,而成品与原料分开则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再有,如疯牛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饲料,尤其是饲料中的动物源性成分,因疯牛病的致病因子朊蛋白(PrP)耐高温,需在136℃高温下两小时才能将其灭活,所以一般的饲料加工工艺不能将其杀灭,这更?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蛋白饲料资源短缺的国家,利用动物副产品制成动物性饲料是补充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但为规避风险,农业部于1992年就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并于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养殖场(户)无视国家禁令,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动物性饲料产品,造成一定的“疯牛病”隐患。笔者指出,从英国开始的“疯牛病”就是由于使用了含有肉骨粉的配合饲料而引发的。特别是已证实的,即不同来源的动物性饲料对反刍动物危害最大。从安全角度看,危害来源,一是动物源性饲料特别是不同来源混合加工的动物性饲料,对动物生产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二是受二嗯英污染的鱼粉;三是病原生物体污染的动物性饲料;四是假劣鱼粉;五是受重金属污染动物性饲料;六是外源性毒性污染动物性饲料;七是动物性饲料来源于被疫病污染地区;八是牛羊源性动物性饲料不但禁止使用在反刍动物饲料中,而且应限制使用在宠物饲料及家禽饲料。美国为了防止疯牛病向人类传播,防止恐怖分子通过食品链发生攻击,将原来对动物脑和脊髓组织的禁用范围从牛饲料扩大到狗、猫、猪和家禽饲料。因此,动物源性饲料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养殖业安全,甚至是关系到人类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这个问题已不仅是科学利用资源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国民生存安全的大问题。所以,必须引起相关饲料生产企业、养殖企业的高度重视,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文中提出我国于15年前就严厉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牛羊源性动物饲料,但是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牛羊源性动物饲料事件却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饲料生产企业不知饲料原料中是否含有牛羊源性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监测新疆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的牛羊源性成分,掌握动物饲料安全情况。方法:2006~2011年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新疆15地(州、市)的4432批反刍动物饲料及动物源性饲料产品进行牛羊源性成分的抽样检测。结果:结果表明,2006年共有4批产品被检出含有牛羊源性成分,其涉及所有抽检产品类别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3个环节;2007~2011年的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结论:说明新疆的反刍动物饲料和动物源性饲料的牛羊源性成分呈现下降趋势,反刍动物饲料逐步向安全生产及使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是近年来又重新抬头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已在世界许多港口被检测到,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被认为是影响畜禽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本文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性及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为控制此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及其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靳特氏菌是近年来又重新抬头出现的病原微生物、已在世界许多港口被检测到,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被认为是影响畜禽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本文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性及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为控制此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数据。  相似文献   

17.
动物源性食品原料种类较多,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也较多,如饲料质量、添加剂使用的不规范、药物使用的不规范、动物疫病、环境、饲养管理、生产加工和运输、储存过程的不规范等。在实际生产中,要从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诸多因素入手,采取科学选址、合理规划,选用配方科学、健康均衡的饲料,合理使用药物和添加剂,搞好疫病防控、加强监督检疫,规范加工程序、保证环境安全,防止运输、储存过程中有污染等措施,科学防控,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品质,为人类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相似文献   

18.
<正>1肠炎按病原分类,有10多种病菌或寄生虫可导致肠炎,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杆菌、泰泽氏菌、克雷白氏杆菌、轮状病毒及球虫等。但生产中以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所造成的肠炎最多,危害也最严重。断乳后幼兔的发病率最高。饲养管理不良、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低、饲料污染、饲料和天气突变、卫生条件差等环境应激因素可导致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改变,使肠道内常在的病原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也  相似文献   

19.
非饲料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既不是饲料原料本身存在的.也不是人为有意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它是指在饲料生产链条中,会对饲料产生污染的外界有毒有害物质,包括霉菌毒素、农药、病原菌、有毒金属元素、多环芳烃等。  相似文献   

20.
牛乳中的病原菌是指通过乳及乳制品传染给人类疾病的微生物。乳、乳酪和冰激淋等污染的病原细菌除人们所熟知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外,常见的还有单核细胞增生利期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otica)、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和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chia coli)等等。本文将对这些病原细菌的特征和它们所引起的疾病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