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短季棉品种早熟性构成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对5个推广短季棉品种的9个生育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苗期、蕾期、铃期、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霜前花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环境相关则较小,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受遗传控制。苗期、蕾期、铃期天数多、果枝节位高和植株高大的品种,其全生育期长,霜前花率低,表现晚熟。反之,全生育期短,霜前花率高,早熟性好。 9个生育性状的早熟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脱落率和蕾期遗传力低,苗期、铃期、全生育期、霜前花率、果枝节位、铃重的遗传力较高,而且能够稳定遗传。经预期遗传进度估算,目前推广的短季棉品种早熟性潜力:霜前花率可提高24%左右,达到90%以上;全生育期可缩短9-10天;果枝始生节位可降低1-2节。结果还表明短季棉品种铃重与霜前花率为遗传正相关,为棉花遗传学提供了新的重要补充内容。  相似文献   

2.
1 特征特性 短季棉是指生育期短于春播棉花,适于晚春播或夏季直播的棉花品种.这种棉花品种特点是植株生长速度快,开花、结铃、吐絮集中,抗旱性强.  相似文献   

3.
短季棉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短季棉品种(G. hirsutum)生长发育期短,晚播早熟。前期发育快,开花结铃集中,主茎停止生长早,生长潜力小。适宜播期应在5月25日以后,才能获得最佳产量和优质纤维。生理测定结果表明,短季棉品种主茎叶中的叶绿素含量,无论在春播或夏播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比中熟棉品种高。光合作用强度前中期高,后期低,花期达到最高峰,结铃盛期以后逐渐下降。在夏播条件下,短季棉品种的氮化合物中,蛋白质氮的含量高于中熟棉品种。在整个生长期中,短季棉品种叶片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不同程度地高于中熟棉品种。短季棉品种糖的合成和积累在初花期略低于中熟棉品种,盛花期和结铃期比中熟棉品种高一倍左右,这对短季棉品种的棉铃生长和纤维发育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4.
分析萧山市热量资源及中熟陆地棉在迟播条件下性状表现,利用两年短季棉引种品比试验资料和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研究短季棉5个主要的性状和皮棉产量的关系透明,影响短季棉皮棉产量的因子依次为衣分〉生育期〉单铃重〉单株结铃数〉霜前花率。应在酝地中熟型陆地棉品种中筛选短季棉品种,注重衣分,单铃两个性状。  相似文献   

5.
潘合义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0):148-149
该文根据短季棉的生育特性及沿江棉区的气候特点,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提出了短季棉从机械播种、阶段管理到机械采收全过程的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短季棉复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选择、抢时早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短季棉复播技术,以期为短季棉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为解决棉花育种中普遍存在的早熟早衰问题,研究了与短季棉早熟不早衰有关的抗氧化系统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氧化产物之一丙二醛性MDA,以及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不同类型短季棉品种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特性。CAT活性、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的母体效应;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和MDA含量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POD活性、ABA含量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根据不同种类生化物质的变化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生化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确定了早熟不早衰品种生化物质的相对选择标准:选择范围、选择酶活量和选择时间;应用该技术成功培育出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中棉所20、中棉所24、中棉所27和中棉所36等品种。  相似文献   

9.
在鲁西南蒜棉两熟区,棉花栽培采用"筛选适宜短季棉品种、高密度蒜后抢时免覆膜机械播种、结合中耕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免整叶枝管理、化控与防治病虫害合并操作、结合喷施落叶剂适时拔柴"等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实现了棉花机械播种,达到了棉花简化高效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适合鲁南地区短季棉推广种植的最佳品种,选择4个短季棉品种进行麦后直播试验,分析各品种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要素、产量、品质性状等。结果表明,鲁棉241为早熟品种,单铃重高,产量和品质表现好;鲁棉2387皮棉产量与鲁棉241相差不大,品质综合分析也不占优势;中棉425和中棉50产量差异不大,中棉425单铃重最小,且产量较低。综合分析,鲁棉241和鲁棉2387可作为短季棉品种种植,适宜在鲁南地区晚播推广种植,中棉425和中棉50不适宜鲁南地区6月10日以后麦后直播。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54 ̄1989年江陵县气象资料,探讨了江汉平原种植短季棉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江汉平原短季棉从播种至拔约有140-160d,生长期较长,最佳温光时期与最佳开花结铃期同步,可以种植陆地棉中早熟品种和早熟品种,并与春棉同样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短季棉早打顶促早熟技术要点□张存信短季棉生育期较短,生育进程较快,不能采用中、晚熟棉花品种管理办法,必须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采取“增株减枝、早打顶、促早熟”技术措施,才能减少霜后花,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一、早打顶促早熟技术依据短季棉早打顶促早熟技术...  相似文献   

13.
“美王”西瓜200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一、特征特性 早熟品种,露地地膜覆盖栽培.西瓜发育期30天左右,全生育期97天左右;日光温室秋冬茬或冬春茬栽培,西瓜发育期50天左右,全生育期108天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的直播短季棉品种,选取8个短季棉品种在松滋市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比较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福棉316、冈早11和荆棉94生育期较短,耐高温干旱,吐絮较集中,棉花品质好,产量表现突出,可扩大试验示范,进一步观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生育期的长短及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短季棉生育进程、皮棉产量与积温、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棉所16号为试验材料,经三年试验,研究短季棉在不同年际间气温、光照条件的差异及对生育进程和皮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年际间气温不同,各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的长短差别很大,但所需积温基本一致。生育进程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积温,光照无明显的直接影响。同为富光照年,高温年比低温年产量高。在适宜范围内提高温度,对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皮棉产量有一定影响,尤其能提早成熟。根据品种对积温的需求,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科学调控棉花的开花结铃期,是实现短季棉高产、稳产、早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短季棉品种生育进程中主茎叶内源激素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 3个生育和衰老特性不同的短季棉品种为材料 ,测定其在生育进程中主茎叶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短季棉的早熟性与主茎叶中早期吲哚乙酸 (IAA)和玉米素及其核苷 (Z +ZR)含量出现高峰值的时间一致 ,这 2种激素高峰值出现的时间愈早 ,其产量器官发育也早 ;短季棉的早衰性与主茎叶中后期脱落酸 (ABA)、乙烯和IAA出现的高峰时间一致 ,而与主茎叶中异戊烯基嘌呤及其核苷 (iP +iPA)含量相反。短季棉始絮后 ,主茎叶中iP +iPA含量低、ABA、IAA和乙烯含量高的品种易早衰 ,主茎叶中iP +iPA含量高、ABA、IAA和乙烯含量低的品种抗早衰。  相似文献   

17.
抗虫短季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短季棉育种实践中达到性状选择的统一和平衡。[方法]为提高抗虫短季棉育种成效,以1998~2009年国审及省审的11个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性状及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短季棉品种将早熟、高产、优质集于一身是可能的,是其多个性状协调配合的结果;形态性状选择可作为短季棉选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短季棉的抗病性还有待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减少今后短季棉育种的盲目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短季棉在麦后直播条件下的化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季棉在麦后直播条件下的化控技术徐立华,李大庆,杨德银(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南京210014)短季棉在麦后直播条件下,播期晚,播种时温度较高,棉苗生长发育快,且因种植密度比移栽棉高,容易旺长。本试验针对短季棉的生长发育特性,重点研究有关化控技术。经过与...  相似文献   

19.
发展短季棉生产可以实现麦(油) 棉连作两熟,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本文从气候条件、生产实际出发,论证了我省发展短季棉生产的可行性.对我省短季棉生产的合理布局、品种搭配、栽培理论进行了探讨.提出我省发展短季棉生产的重点在淮北棉区和江淮丘陵棉区.选用耐迟播、早熟、高产的短季棉品种,如皖夏棉1号、中14、中375等,以及"密矮早"栽培模式.一般亩产小麦250~350公斤,皮棉60~70公斤.  相似文献   

20.
泉糯669是201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粳糯水稻新品种,适宜在安徽省一季中粳稻区推广种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该品种全生育期较皖稻68早熟8-10天,解决了沿淮地区稻麦茬口紧张问题,为稻麦周年丰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重点阐述该品种选育、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