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大区对比法对申丰牌高效生物肥施用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申丰生物肥无论苗期施用还是基施、追肥,均可使水稻根系发达,秧苗素质好,能增加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每穗颖花数,水稻增产5.7%。使用方法简便、省工、省时、经济效益明显,建议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物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对不同生物肥与常规施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农大生物肥产量最高,其次为农丹、丰业生物肥,增产率分别达到了4.33%、3.71%和3.24%。农艺性状调查显示,生物肥处理的平方米有效穗数多于常规施肥处理,农大生物肥处理的平方米穗数较对照多18穗,穗粒数多6.3粒。虽然结实率与千粒重较低,但产量却高于常规对照。病害调查发现,生物肥处理发病率较轻,常规施肥较重。  相似文献   

3.
复合微生物肥应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浙优1号、Y两优900、甬优538和甬优12为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成本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比传统施肥平均增产331.41 kg/hm~2,增3.58%,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提高水稻株高和收获指数,并通过增产实现增效。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实现化肥减量目标。  相似文献   

4.
水稻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黄河 《北方水稻》2015,45(2):32-34
2014年盘锦水稻产量获得有史以来的最高产,不仅总有效穗数高、穗成粒数多,而且结实率也明显高于往年。在2014年试验中对水稻上三叶、不良气候、播种时期、群体结构、施肥等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进行了重点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水稻移栽后施用绿欣有机复合肥40kg/667m^2,植株分蘖早、分蘖多,后期表现好,纹枯病比施红中复合肥的少;增加有效穗数30穗/667m^2,增产50kg/667m^2。在施用中避免与种子、肥料直接接触;在避光通风、干燥处存放,严禁与粮食、饲料混存混运;建议扩大示范,加快推广。  相似文献   

7.
白洪松 《垦殖与稻作》2012,(1):34-37,48
经过1 a三点的试验,可初步看出,返青、分蘖肥的多少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前期施入过多的氮肥,反而造成稻株发育不健壮,无效分蘖多,过早封垄,群体过分繁茂,通风透光性能差,容易发生病、虫危害,低部叶片过早枯死,中后期易脱肥,容易发生早衰,容易造成倒伏等弊端。同时可以看出,施用接力肥和保花肥对水稻每穗粒数及千粒重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从产量上来看,施用接力肥和保花肥的处理(前氮后移)比前重型施肥增产明显,约增产10%~45%。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稻高产栽培的三元回归分析,明确了嫩江灌区水稻的穴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指出提高千粒重是增加水稻单产的关键环节。同时,提出了配套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叶面肥是营养元素施用于农作物叶片表面,通过叶片的吸收而发挥基本功能的一种肥料。本试验通过对水稻分别喷施复旦复农、大田园、农都乐三种叶面肥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喷施叶面肥可以增加水稻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并且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病几率,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10.
略论提高水稻成穗率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丰产方和大面积苗情资料及辅助试验结果分析,明确了适宜穗数和成穗率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的最主要形态指标。指出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攻大穗,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齐穗期单茎茎鞘重,促进灌浆期干物质生产量和籽粒产量的提高,据此,提出了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成穗率提高到80%以上,是优化中,后期群体质量的核心。同时,对生产实践中如何提高成穗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申丰”生物肥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开发研制、鞍钢实业申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专利产品,是国家“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攻关课题成果,已被列入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项目。经辽宁省土壤肥料总站在樱桃、番茄、秋白菜、水稻等方面试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与效益均有较好的效果。为探索该产品在茶树上施用效果,本所开展了本试验。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茶树品种:毛蟹(1982年种植、长势基本一致)1.1.2试验肥料A.“申丰”牌生物肥B.复合肥;KH2P041.2试验方法1.2.1田间规划与处…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氮肥施用法对杂交水稻群体、穗粒结构及产量的效应分析,表明重前施肥法能获得较多 的有效穗,但每穗粒数较少、粒重软低.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加保花肥、粒肥的施用,可提高成穗率,增加千 粒重,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在水稻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以及高产栽培试验中 ,都需要对水稻品种进行考种调查 ,以确定其利用价值。所以考种调查是品种试验、示范栽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考种调查中 ,求每穗实粒数是最费调查时间的性状 ,其调查使用的方法是关系考种调查能否快速、准确的重要环节。林乔等同志提出穗实粒数就等于穗极大与穗极小之和的平均值。经作者多年使用不同方法对比结果 ,认为该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并提出在调查考种穗实粒数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统计分析原理和方法水稻穗实粒数的次数分布图是以实粒数为横坐标不同量级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8个大麦品种比较研究,大中88-91、西引二号等六棱大麦熟期迟,抗寒性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大,粒数多,粒重低,产量高。二棱大麦,苏啤3号熟期早,抗寒性中等,分蘖性较强,成穗率高,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高;扬饲麦3号熟期偏迟,抗寒性较强,分蘖性强,成穗率、有效穗及粒重中等,穗型较大,粒数较多,产量较高;苏引麦3号熟期早,抗寒性差,成穗率较高,穗数中等,穗型大,粒数多,产量中等;单二熟期迟,抗寒性与分蘖性强,成穗率高,穗数足,穗型偏小,粒重高,产量中等;沪麦16熟期适中,抗寒性较强,分蘖性中等,成穗率低,穗数少,穗型较大,粒数较多,粒重中等,产量较低;扬农啤2号熟期早,抗寒性差,穗数少,穗型很小,粒数很少,粒重特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品种比较试验,港啤一号产量最高,穗数足,粒数、粒重中等;单二产量较高,穗数较足,粒数中等,粒重较低;扬农啤2号产量较低,穗数中等,粒数较少,粒重很高;沪麦16产量最低,穗数最少,粒数最多,粒重中等。  相似文献   

16.
为构建东北平原南部水稻高产群体,揭示其产量形成规律,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辽粳401和辽粳212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20.0 cm×13.3 cm)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但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30.0 cm×20.0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处理下,虽然有效穗数少,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高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依靠增加群体分蘖数量和较多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的多穗型群体,低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促进物质转移转化、提高收获指数形成大穗大粒而获得高产的大粒型群体。可见,通过平衡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群体颖花量,同时确保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获得稳定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17.
《北方水稻》2021,51(4)
施用不同用量的正根源微生物肥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正根源微生物肥T3的效果最好,对叶片SPAD、667 m2穗数和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1994年至1998年对8个水稻样本进行苗情跟踪观测,并结合气象因子作用,对影响水稻有效穗数的几个因子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适当增加插秧基本苗,并从栽培上注意温、光调节,以提高有效穗数,增加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哈尔滨地区种植的不同熟期、不同穗型的水稻品种进行生育期调查和植株测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系)生育期越晚穗粒数越多,在哈尔滨地区种植水稻随着生育期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育期在9月15日左右成熟,即8月2日左右抽穗的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9,(1):40-43
为探讨川东北丘陵区直播栽培杂交水稻田间留苗密度与其有效穗数及成穗结构的关系,以32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5种直播留苗密度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结构。结果表明,水稻单株有效穗数上,在留苗密度为10.50~31.50株/m2范围内,各品种均随着留苗密度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减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上,在10.50~26.25株/m2范围内,全部品种整体上随着留苗密度增大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超过26.25株/m2后开始下降。随着留苗密度的增大,水稻主茎穗数的占比逐渐上升;一次分蘖穗数和二次分蘖穗数逐渐减少,但其占比呈无规律性变化。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及其成穗结构在相同密度下存在差异,且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