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两年在云南高原不同气候类型稻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条件与水稻氮肥施用技术关系密切,在幼穗分化至孕穗期受土壤温度下降的影响,土壤自然供氮出现低谷,此时施用穗肥可以弥补土壤供氮的不足,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不同气候类型稻作区施用穗肥的最佳有效期是幼穗分化至减数分裂期。在不增加总用肥量的前提下,基肥/穗肥的最佳施用比例为:北热带双季早稻区为8∶2;亚热带稻作区为6∶4;暖温带冷凉稻作区为5∶5。  相似文献   

2.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土壤有机碳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腐殖质可分成三个组分:胡敏酸(HA,不溶于酸),富里酸(FA,溶于酸)[1]和胡敏素(HM)。其中胡敏酸是土壤腐殖质中的活跃成分,其存在形态、分子组成、理化性质的变化对土壤的肥力特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3]。玉米植株残体作为有机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施入土壤后必然对土壤HA的数量、组成、结构及存在形式产生影响,并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起到改善土壤环境和培肥土壤的作用。研究证明,玉米植株残体施入土壤后,土壤胡敏酸的理化性质得到显著的改善[4-5]。张晋京等…  相似文献   

3.
土壤过量施用肥料,使部分菜地特别是保护地土壤中氮、磷养分积累过剩,导致蔬菜品质变劣,肥效下降,病虫害增多[1-2]。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报道菜地过剩营养的不利影响,发现在土壤磷过高时,微量元素锰和铁出现异常[3]。据统计,京郊菜地土壤氮、磷养分已有明显积累,全市平均保护地土壤有效磷(P)含量达97·1mg/kg,个别区县高达165·8 mg/kg;土壤NO3-N含量平均为88·8 mg/kg,个别区县高达168 mg/kg[4]。在这种高氮、磷含量的土壤中,其它养分的变化也有必要进行研究。相对于大量元素,菜地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较少[5],而且一般都是在常规施肥量的条…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含有人类已经发现的大多数化学元素,构成了植物矿质营养的主要来源.植物体内元素的种类也高达70余种,其含量从10-16到10-1,差异巨大.如果把土壤的化学组成和植物体内必须营养元素组成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其中一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很高,但植物的需求量很低,如Si、Al、Fe等;而另一些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但却是植物需求量较多的元素,如N、P、S;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土壤化学组成和植物营养之间关系的基础[1].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内在性质,一般的土壤和植物分析结果也表现出原子序数越大的重金属元素,其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也越低.Zipf法则由于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离散型分布的研究[2],为了解土壤与植物中元素含量与元素原子序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利用Zipf法则对土壤与植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土壤酶素有生物催化剂之称[1-2],既参与包括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在内的自然界物质循环,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3-4].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状况的关系历来为各国学者所关注[5-8],应用通径分析研究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也有一些报道[9-10].  相似文献   

6.
<正> 云南热区系指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本文所论述的热带作物只含典型的赤道带和热带多年生作物,其中也包括热带山地作物。基本气候资料统一采用云南省气象局出版的《云南省农业气候资料集》数据,为弥补热区国家气象站点的不足,使用部分农场气候资料加以补充。凡各点资料不足二十年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铜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海州香薷根际pH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宿主植物生长和吸收、转运重金属的作用受土壤pH的影响[1-3]。植物可以通过分泌质子或有机酸等改变根际土壤的pH,接种AM真菌可以改变宿主植物的根系分泌物[4-6],从而影响土壤pH。Li等[7]研究发现,接种AM真菌的白三叶在根-土界面、菌丝室及菌丝-土壤界面的pH均降低。Li和Christie[8]发现Zn污染土壤中接种G.mosseae降低了红三叶植物体内Zn浓度和吸收量;菌根处理土壤的pH比对照土壤高,土壤溶液中的Zn浓度低,在施Zn量大时尤为显著。AM真菌菌丝往往在利用NO3-N的同时释放出OH-,导致…  相似文献   

8.
<正> 一、基本气候特征中国热带包括台湾南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元江河谷,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等,不足全国陆地面积的1%,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表现为四性:(一)海洋性中国热带大都为多面环海的岛屿或半岛。虽受季风影响,但因纬度  相似文献   

9.
长期不同培肥黑土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和不合理的农业经营方式,导致黑土质量下降[1-2].长期以来从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对黑土质量下降原因的研究较多,而从土壤生物学活性角度研究的较少.土壤酶可使有机养分有效化,是土壤生态系统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动力.磷酸酶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酶类之一,是表征土壤生物学活性的重要酶,在土壤磷循环中起重要作用[3-4].目前国内外对土壤磷酸酶研究主要是不同措施之间磷酸酶活性的比较,且多限于研究某一个时期磷酸酶活性,很少详细研究磷酸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有关黑土磷酸酶活性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短期不同培肥方式上.但长期施肥条件下磷酸酶活性动态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未见报道.为此,本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培肥条件下不同生长季黑土磷酸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可能的机理,为进一步评价磷酸酶在黑土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旱地小麦长期施用锌肥的增产作用及土壤效应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作物产量的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消耗也随着增加,施用微肥已引起普遍重视.黄土地区属于石灰性土壤,碳酸盐含量和pH都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加之受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可供性较低,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现象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