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冉毅东  戴朝曦 《作物学报》1996,22(6):745-749
利用能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四倍体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 L.)和四倍体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进行了2x-2x,4x-2x和2x-4x间的杂交,获得了18个杂交组合的4x杂种家系,将这些家系与其10个4x亲本品种(品系)及对照品种在同一地点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x杂种家系单株平均块茎产量比亲本两年分别高16%和19%;其中最好的6个杂种家系比较好的4个品种(品系)分别高20%和43%;杂种产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单株块茎数目的显著增多,但在块茎商品率方面则与4x亲本差异不显著,而且杂种块茎的表现还不如4x亲本及对照品种,这是由于具2n配子特性的2x亲本这些性状较差所致。试验结果还表明杂种的遗传背景愈复杂其杂种优势也愈强,进一步说明马铃薯的产量与遗传异质性(多样性)的强弱可能有明显关系,利用2n配子特性可获得较高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谷蠹磷化氢高抗性品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用采自广东潮州、湖北沙洋和广东阳春等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分别对这3个高抗性品系的谷蠹和一个敏感品系的谷蠹进行纯化后,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LCT方法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抗性亲本的回交(F1-BC)、F1代自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雄性的杂交(F12)的浓度时间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T-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对磷化氢有高抗性的谷蠹品系的抗性遗传都为不完全显性,受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并在常染色体上而非性连锁。  相似文献   

3.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人工合成的[AG]复合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与[AD]复合染色体组的陆地棉、海岛棉、夏威夷棉、黄褐棉的种间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分析,并对三元杂种[A2×G1] ×[AD]1及其亲本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异源四倍体的基因转移到了杂种后代,并得以表达;( 2)三元杂种[A2 × G1] ×[AD]1的核型公式为 2n= 4x= 52= 2M + 44m(SAT)+6sm(SAT),属于1B类型。  相似文献   

4.
用磷化氢对来自四川三台(SO-6)、广东湛江(SO-3)以及澳大利亚(SO-A)等3个品系的抗性米象进行抗性筛选,对来自海南通什的敏感米象(SO-2)进行单对筛选。分别用这3个抗性品系和一个敏感品系的米象作为亲本进行一系列杂交组合试验,用FAO方法(20小时)测出各个亲本及其F1代杂种(F1)、F1代对敏感亲本的回交(F1-BC)。F1代混交(F2)、敏感亲本雄性与抗性亲本雌性的杂交(F11)、抗性亲本雄性与敏感亲本雌性的杂交(F12)的浓度对数-死亡机率值反应曲线(LC-P)线,并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磷化氢有抗性的米象的抗性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非性连锁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常染色体遗传。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产量品质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研究探讨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在长江中游棉区的杂种优势表现。试验涉及10个陆地棉亲本和10个海岛棉亲本及其33个杂种,分别于1989年(16个杂种)、1991年(9个杂种)和1992年(8个杂种)进行。陆地棉种问杂种的产量、铃数、子指、株高和纤维品质的中亲优势十分明显,与双亲平均值比较,皮棉产量平均高出83.8%,成铃数增加39.9%。但与陆地棉对照品种比较;种间杂种产量严重降低,平均下降32.8%。陆海杂种结铃性强,成铃数比对照高出86.1%,但许多青铃在后期不能正常成熟。采用早熟陆地棉与适应性较好的海岛棉杂交,产量下降幅度小,在秋季雨水少、降温迟的年份甚至出现增产的少数组合。大多数种间杂种纤维长度>34mm,比强度>25g/tex,麦克隆值<3.7,中亲优势均超过10%,大多数杂种竞争优势超过15%,甚至优于海岛棉,表现超显性遗传,而纤维整齐度降低幅度很小(-1.2%)。  相似文献   

6.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7.
以5个芽黄品系和6个常规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测定30个组合在主要农艺性状上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陆地棉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比较各性状竞争优势的相对大小可知,子、皮棉产量的优势最大,分别达10.57%和10.78%,果枝数、果节数、铃数和早熟性次之,纤维品质性状的优势较小。其中10个组合F1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率超过15%杂种棉审定的增产阈值,尤以(nv32×苏棉3号)、(v16v17×鲁棉11号)这两个组合最突出。不同组合杂种一代间的性状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16个性状同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差异,芽黄品系和常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稻属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辉煌  胡慧英 《作物学报》1997,23(6):689-692
以栽培稻02428与紧穗野生稻间不育F1杂种(2n=24,AC)为材料进行花约培养,共接种花约32688个,获得再生绿苗13株及白化苗两株,愈伤诱导率与分化率分别为0.14%和34.78%。有9朱花粉绿苗长至成熟,均表现长芒、紫柱头、强感光及易落粒等野生亲本的特性。细胞学结果进一步表明,其中4株为二倍体(2n=24),形态上琚的F1杂种相似,花粉母细胞中期Ⅰ亦只能见到少数二价体;另5株则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9.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小麦中两种雄不育系统的杂种生产和杂种表现。将以Triticum timopheevi胞质为基础的17个杂种组合与遗传学上等价的化学杂交剂(CHA)简化组合进行了比较。在以CMS和CHA为基础的杂交中使用一组相同的恢复系作为亲本,以便保持遗传等价。第一个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母本品系的特性和杂交种子生产:CHA处理过的品系显示出显著较矮的株高,  相似文献   

11.
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草棉×异常棉(A1×B1)、草棉×长须棉(A1×B3)两个杂种一代与各自双亲之一的异常棉和长须棉的雌配子体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杂种一代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起始时间比亲本推迟1~2d,减数分裂过程持续时间多2d,雌性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孢子到大孢子期间,A1×B1F1和A1×B3F1败育胚囊分别占观察总数的66.7%和71.0%,且在单核至成熟胚囊期间也有较多的异常胚囊类型。败育的主要原因是产生胚囊的大孢子染色体组成不完整。两个杂种在开花前一天的花蕾中,正常成熟的胚囊分别占15.4%和10.4%,表明这两个野生种与栽培种草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2.
三等位基因分析除了可以提供三元杂交组合中有关亲本等级的信息外,还可以提供关于加性、显性和上位性这些基因作用的信息。以(AB)C符号表示的三元杂交被定义为品系C和无亲缘性F1杂种(AB)间的一种杂交;品系A和B叫做主要亲本品系,品系C叫做完全的或直接的亲本品系。本研究采用三等位基因分析来获取控制四倍体棉花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用能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作父本,与四倍体栽培种进行杂交以及普通栽培种之间进行杂交其后代在产量上的表现,从而评述了能产生2n配子的二倍体杂交种在马铃薯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在试验中,采用4X-2X与4X-4X两个系统,各有5个品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其后代产量性状的表现来进行比较,研究4X-2X的后代在产量上的潜力;用年度间的产量比较,分析了各品系的产量稳定性,从而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的品系。试验结果表明:4X-2X杂交后代的产量明显高于4X-4X杂交后代的产量,在年度比较中发现,各吕系的稳定性都比较好,高产的品系产量仍然很高,说明4X-2X杂交后代保持了2X杂种的优良性状,入选品系有B5、B3、B1。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15.
小麦Rht3矮秆系杂种F1粒重优势表现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p×q交配模式,以4个Rht3矮秆系为母本,10个小麦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40个杂种F1,研究其粒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40个杂种的平均优势平均为1195%,变幅为-649%~2883%。超亲优势平均为012%,变幅为-1895%~1757%。竞争优势平均为-496%,变幅为-2424%~1774%。选用粒重较高的Rht3矮秆系如ND35和ND37作母本,粒重超过对照的品种(系)作父本,较易获得粒重具正向竞争优势的杂种。14个亲本的配合力分析,针对选育高粒重的杂交组合育种目标,矮秆系中ND35和ND37利用价值较高,10个品种(系)中邯分8613、鲁895023和鲁896018的利用价值较高。讨论了克服Rht3基因对粒重的不利效应,选育高粒重半矮秆杂种小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欧洲冬性小黑麦优良种质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小黑麦的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该领域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1)调查杂种优势;(2)评价一般配合力(oCA)与特殊配合力(SCA)的相对重要性;(3)评价GCA与品系自身表现的相关性;(4)研究亲本与杂种的性状相关性;(5)杂交育种展望。本试验于2001-2002年生长季节在德国的6种环境条件下评价了由化学杂交剂生产的290个F1杂种及其57个母本和5个测验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NCⅡ(North Carolina)交配设计,对42个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组合和13个亲本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品种间杂交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结果表明:红麻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明显,大多数性状杂种优势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杂种一代单株纤维产量优势最明显,影响杂种一代单株产出能力的性状从大到小依次是单株鲜茎(含叶,下同)重,基部茎粗,基部皮厚,株高。同一性状两亲本对不同性状的影响有差异,F  相似文献   

18.
小种4^+属于在巴西首次鉴定到的大豆孢囊线虫(tteterodera glycines)群体。它不同于传统的小种4^+能侵染品种Hartwig,但不会侵染Har-twig的祖先品种PI437654。本试验在巴西PR州进行;用抗性基因型E97—2502-9—3-1和E97—2502—9—3—5(两种P1437654类型)与敏感性亲本E96-776(一种Hartwig类型)杂交,获得了20个F1植株、120个F2植株和120个F2、3品系。温室试验使用这几个世代和每个亲本表型的20个植株进行。将每个世代和每个亲本品种的幼苗移栽在土钵中,并且接种4000个线虫卵;28天之后洗净每株的根系,收集并计算雌虫数。在两个杂交的敏感基因型中接种形成了较多的雌虫数,这证明出现了小种4^+。  相似文献   

19.
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光合作用对生态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杂种小麦麦优4号在不同生态因子下的光合速率均高于亲本。麦优4号及母本ND35的光饱和点约1200μE·m-2·s-1,父本扬麦158的光饱和点约1000μE·m-2·s-1,饱和光强下麦优4号的光合速率分别较ND35和扬麦158提高8.12%和20.18%。麦优4号及其亲本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均为25℃左右,但前者耐高温能力较强。在50~400μL·L-1CO2浓度下,供试品种光合速率均随CO2浓度提高而直线上升,高浓度CO2(400~650μL·L-1)下麦优4号光合速率的增加快于亲本。水分胁迫条件下麦优4号较亲本维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且在高渗溶液中下降缓慢。此外,麦优4号能适应更高的氮素水平。麦优4号的光合作用表现倾向于母本。  相似文献   

20.
棉属8个野生种2个二倍体栽培种对陆地棉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74~1993年间,用棉属8个野生种两个二倍体栽培种作父本与陆地棉进行种间杂交,从其后代出,选育出10个具有丰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系和128个各具优良性状的种质材料,其中6个已参加了省级上区试,它们分别属于8种类型:高衣分(44%~48%),长绒(36.0~40.6mm),高强纤维(25.3~33.3g/tex),大铃(7.08~9.30g),最佳麦克隆值(3.7~4.0),抗棉蚜(I-II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