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在该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黑河38、黑河18、北豆5、垦鉴豆4号等。由于品种的适应性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一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黑龙江北部大豆重迎茬现象严重.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在生产中不断被淘汰。北豆21号是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2.
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东农42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某些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调节剂促进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高了大豆产量.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增产幅度不同,其中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当前辽宁省主栽的两种不同结荚习性的4个大豆品种,对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两种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性状、群体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15号和铁丰29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2万-1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类型品种辽豆21号和铁丰31号适宜种植密度在18万株/hm^2左右。随种植密度增加,品种的株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而有效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性状及籽粒脂肪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种植密度对不同结荚类型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百粒重和群体产量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三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及各农艺性状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密度>种植方式;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有限类型沧豆6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40 cm行距.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豆基因型耐低磷能力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盆栽方法,在低磷(LP)和高磷(HP)水平下,对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的20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筛选大豆耐低磷基因型,为合理布局大豆种植品种,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提供试验依据.结果表明: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与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相比,在根干重、冠干重、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植株磷含量、分泌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方面差异显著,确定了黑河27、垦鉴27、绥农4、丰收24、克交05-1397为耐低磷基因型,垦鉴4、绥农10、丰收25、绥农23、绥农18为不耐低磷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北豆2号属北方春大豆早熟高产品种,抗逆、抗倒伏、抗灰斑病,主茎型,株高70 cm左右,生育期为115 d.2003-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229.0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黑河18号增产6.8%;2004年参加国家北方春大豆(早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323.5 kg/hm2,平均比对照品种黑河18号增产4.4%.该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北部、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7.
从黑龙江省引进15个大豆品种(系),在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种植,研究其产量与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产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存在线性回归(Y=97.033x-5494.3,R2=0.7827**).早、中、晚熟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880.30、 2673.74、 2955.01 kg·hm-2.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脂肪含量负相关.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有晚熟的黑农44、益春128、益春05-94、绥农10及中熟的绥农27.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品种有黑农48、益春05-94、绥农27及垦鉴豆4号.脂肪含量较高的品种为垦鉴豆28、益春2号、垦农22及益春128.产量高、品质好的晚、中熟大豆品种适宜沈阳地区春小麦下茬复种.  相似文献   

8.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选用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辽豆14号和辽豆11号,探讨了不同株行距对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减少,单株有效荚重降低,百粒重下降。叶面积指数随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单株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呈下降趋势。品种、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行距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辽豆14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为材料,在不同施肥(150、300 kg hm-2磷酸二铵)和不同种植密度(7.5、15.0、22.5万株hm-2)处理下,比较了两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试图揭示超高产品种的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超高产大豆辽豆14在不同肥密处理下其株高稳定性好,结荚高度低,而且在施肥水平较高时具有较好的分枝性能.叶面积指数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而后稳健下降,且在生育后期能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超高产品种辽豆14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施肥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只有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才能体现其品种优势,使其产量潜力得到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密处理对超高产大豆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超高产大豆品种辽豆14和普通品种辽豆11为试材,在不同磷酸二铵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处理下,对其氮素积累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施用磷酸二铵可以促进大豆茎秆、叶片、荚皮、籽粒和全株氮积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各器官和全株氮积累量呈下降趋势.在生殖生长期,超高产品种叶柄中氮积累量均高于普通品种.随着磷酸二铵施用量和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河套地区麦后复种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种植模式调整,本试验用黑河35、黑河44、黑河49极早熟大豆品种进行麦后复种试验,设覆膜和未覆膜2种复种处理,大豆生长发育期内调查测定其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大豆品种的相同时期覆膜种植的大豆株高、小花数、成荚率、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都高于或显著高于未覆膜的。覆膜种植黑河49的株高、小花数最高,分别达40.87 cm和35.86个;覆膜种植黑河44的豆荚数最多、成荚率最高,分别达15.98荚和44.60%;覆膜黑河44的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分别达6.53 g、13.71 g和1 469.3 kg·hm~(-2),显著高于未覆膜种植的3个品种。麦后复种大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春种大豆,且覆膜处理高于未覆膜。覆膜种植黑河44和黑河49较其它处理表现优良,是河套地区较好的麦后复种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圣豆24、菏豆37和菏豆38为供试材料,分析单株和群体农艺性状、籽粒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 表明:4个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随密度增大均逐渐增大,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根干...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14.
李志军 《大豆科技》2006,(4):14-14,22
介绍了北部高纬高寒地区,栽培种植的大豆品种北豆5号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2003年,经农垦总局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名为垦鉴豆25号;200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名为北豆5号。是最佳的良种补贴品种,目前推广面积已达21.94万hm^2。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高蛋白大豆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我国高蛋白大豆进一步推广利用,本文选用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品种冀豆21、冀豆12、荷豆12和齐黄34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高蛋白大豆品种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品质和产量等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株高、主茎节数等植株生长性状均随密度增大而增大,但单株有效分枝数、有效荚数、单荚粒数及荚长等性状随密度增大逐渐减小。单株干物质重随密度增大而减少,但群体干物质重随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22.5万株·hm~(-2)~25.5万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高蛋白大豆的蛋白质含量随密度的升高而略有升高,而脂肪含量总量则随密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品种产量随密度增大呈抛物线趋势,冀豆21和冀豆12高产的最佳密度是22.5万~25.5万株·hm~(-2),荷豆12和齐黄34高产的最佳密度是19.5万~22.5万株·hm~(-2)。这说明,适宜密度有利于高蛋白大豆植株生长及株型构建,进而促进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增加,该研究为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的推广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品种类型、密度、种植方式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3因素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强度的顺序是品种种植方式密度;在本区生态条件下,获得夏大豆最高产量的理论组合为:品种为周豆11号、密度1.6万株/667 m~2、种植方式为行距40/50 cm。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植密度对四川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大豆品种在四川的适宜种植密度,以便为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油6019、南夏豆35、南夏豆38、南农99-6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20万、25万、31.25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的株高、底荚高、平均节间长和倒伏率逐渐升高,成活植株率、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降低,而主茎节数和百粒重变化不明显;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各品种产量变化趋势及最高产量的适宜密度有所区别,油6019、南夏豆35、南农99-6的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均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3049,2754和3182 kg·hm-2,而品种南夏豆38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在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2985 kg·hm-2.由此可见,品种油6019、南夏豆35和南农99-6在四川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5万株·hm-2,南夏豆38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时更新本地区大豆品种,筛选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促进大豆发展。我们从品种选育单位引进“北4361”、“北8296”、“北8298”、“北01-8731”、“嫩9406”、“保丰7”、“垦鉴豆25”等品种,以“富尔1号”为对照进行了筛选,经2004年试验结果表明,“嫩9406”、“北8296”,极具生产潜力,适于第三、四积温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超高产大豆辽豆14与普通大豆辽豆11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肥密处理对其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产大豆辽豆14整个生育期叶面积含氮量较高.结荚~鼓粒期叶片氮利用效率和光合氮利用效率均高于辽豆11.辽豆14氮素积累总量以300 kg·hm-2施肥处理,22.5×104株·hm-2种植密度的肥密组合最高.氮素积累总量肥力、密度和品种间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氮素收获指数肥力与密度处理间差异极显著,肥力与品种、密度与品种以及肥力、密度和品种间均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和辽豆11相比,不同肥密处理超高产大豆辽豆14的平均氮素利用效率高于辽豆11.  相似文献   

20.
林丽宏  张君涛 《北方水稻》2010,40(4):35-36,39
水稻苗床地种植大豆,品种选择是关键。试验通过对1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鉴定筛选出适宜佳木斯地区水稻苗床地不同播期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6月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安01-1233、安02-348、丰收25、垦丰11等;6月6~10日苗床复种可种植:丰收27、北豆10、北03-96等;6月11~15日苗床复种可种植:合丰42、合丰37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