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五豆188为产量较高,品质优良,适于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406.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丰收25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392.7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丰收25增产9.6%,生育日数115天左右,需≥10℃以上的有效活动积温2250℃。适应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2.
绥农3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和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经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于2012年1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2009—2010年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710.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绥农28增产12.0%;2011年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601.8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绥农28增产9.8%。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以及吉林、内蒙、新疆等省区相适应的积温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3.
合农64是以美国品种HOBBIT为母本,与九丰10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为无限结荚习性,抗灰斑病,生产试验平均产量高达2 501.7公斤/公顷,2013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4.
高油、高产、抗灰斑病大豆新品种垦豆33的选育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垦豆33是以高油、丰产性好、分枝性强的垦95-3245(垦丰9号)为母本,以矮秆、节间短、抗灰斑病、秆强抗倒伏、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较好的垦95-3438(垦丰16)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2年区试、一年生试共18个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2729.1公斤/公顷、比合丰50增产11.4%;脂肪含量22.17%、蛋白质含量38.58%;抗大豆灰斑病;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相似文献   

5.
吉育206为国审高油品种,2013—2014年全国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13.5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0.5%。2015年参加全国北方春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891.6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平均增产2.3%。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吉林、延边等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小观井位于内蒙磴口县马兰布和沙漠境内。常年降雨量119毫米,≥10℃的活动积温为3222℃~3489℃,无霜期144天,全年日照时数达3300小时,昼夜温差14.2℃。1991年试种棉花5.24公顷(79亩),人均植棉0.58公顷(8.7亩),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50公斤(50公斤/亩),高产试验田为1.9吨/公顷(125公斤/亩)。  相似文献   

7.
大豆新品种龙达1号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96.7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黑河45增产8.8%;蛋白质含量37.96%,脂肪含量21.12%;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100℃,为极早熟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灌豆4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约82.7厘米,籽粒商品性好,百粒重27.28克,耐涝性、抗倒性和抗病性好,生育期106天。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参加江苏省生产试验,6点次平均产量3 055.80公斤/公顷,较对照徐豆13增产6.56%,适宜在淮北及沿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垦豆94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以垦丰20为母本,垦丰19为父本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普通型大豆新品种。2018年4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18012。2015—2016年2年平均蛋白质含量40.64%,平均脂肪含量19.74%,2017年检测结果:蛋白质含量43.15%,脂肪含量17.80%。2015—2016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925.9公斤/公顷,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930.5公斤/公顷,分别较对照合丰50增产5.2%和11.7%。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8天左右。适宜黑龙江省≥10℃活动积温2 500℃区域种植。系谱分析可知垦豆94遗传背景丰富,兼具几个主栽品种优点。2018年大面积种植蛋白质含量较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大豆品种抚豆20高产、高油、稳产、适宜性好。2007—200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98.8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0.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066.1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4.4%。粗蛋白含量平均为38.22%、粗脂肪含量平均为22.91%。中抗(MR)大豆花叶病毒病。  相似文献   

11.
大豆品种齐农5号于2018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是一个抗大豆胞囊线虫病、高油品种,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选育而成。2007年开始配制杂交组合,其母本为合丰25,父本为丰豆3号,选育方式为有性杂交。2015—2016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增产效果显著,2年10试验点次均增产,平均产量2 615.2公斤/公顷,增产幅度较大,较对照增产11.2%;2017年参加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1年7试验点次均增产,平均产量2 611.1公斤/公顷,增产幅度同区域试验相同水平,较对照增产10.9%;属抗病、高油类型品种,3年抗病鉴定结果为抗大豆胞囊线虫病,2年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39.05%,脂肪含量21.91%;该品种生育天数在123天左右,活动积温2 550℃左右,适宜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种植。由于该品种具有抗病、高油、稳产等特点,现已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试验抗线虫区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2.
垦豆29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大豆育种研究室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625.9公斤,比对照增产8.1%;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 947.9公斤,比对照增产9.8%。2011年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垦区东北部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大豆新品种吉育552,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以系谱法选育。主要特点是高产、高抗花叶病毒病、抗逆性好。2016—2017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78.6公斤/公顷,较对照吉育72平均增产5.1%。201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68.5公斤/公顷,较对照吉育72平均增产16.2%。属春大豆中晚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6天。需≥10℃活动积温2 700℃以上。  相似文献   

14.
贡豆23具有抗逆性好、籽粒较大、蛋白和油分含量均较高、产量较稳等特点,2012—2013年参加四川省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为2 473.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南豆5号增产8.4%;2014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456.7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天隆一号增产4.3%。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吉育611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147A,恢复系为JLR113。吉育611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品质优。预备试验平均产量3 108.1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8.2%;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765.9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0.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716.2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15.0%。通过人工接种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3号株系和混合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吉育611籽粒脂肪含量21.47%,蛋白质含量38.67%,蛋脂合计60.14%。该品种适宜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大豆新品种龙达3号2年区试试验平均产量2 318.4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10.3%;蛋白质含量40.71%,脂肪含量20.11%;出苗至成熟110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150℃,为早熟春大豆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中红麻13号(原名"LC0301")系利用优良红麻材料(KB2×KB11)F1与KB11回交选育而成的一个集高产、抗病、抗倒、优质、适应性广于一体的纺织、多用途的红麻新品种,不早花、红茎、裂叶型。在2004-2006年全国红麻区域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251.31公斤/公顷,比对照中红麻10号3653.33公斤/公顷增产16.37%,居第二位,在常规品种中居首位。在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产量4541.61公斤/公顷,较对照3855.2公斤/公顷增产17.8%。表现出植株高大,皮厚,有效株数多,干茎产量和出麻率均高,抗病性强,纤维品质好。经农业部麻类纤维检测中心检测,纤维支数267支,强力316牛顿,优于对照品种。人工接菌炭疽病鉴定,病情指数为12.1,烂头率为0.8%,属于高抗类型。  相似文献   

18.
高产大豆新品种垦豆40的选育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垦豆40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以垦丰16为母本,垦丰16与扁茎豆的杂种F1代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高产品种。国家北方春大豆区中早熟组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34.0公斤/公顷,比对照绥农28增产5.8%。生产试验产量3 010.7公斤/公顷,比对照合交02-69(合丰55)增产11.1%。2014年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适宜在北方春大豆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9.
垦豆18为高产、优质、抗灰斑病、适应性广新品种,2004—2008年参加国家、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区、生试,共49个点次,平均公顷产量2 662.0公斤,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7.3%;脂肪含量21.62%、蛋白质含量40.99%。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栽培。  相似文献   

20.
1968—1969年以花生品种C—51进行的试验,施用N20公斤/公顷的荚果平均产量增加到2.09吨/公顷,与之对比的无氮区为1.85吨/公顷。随着施用P_2O_5从0—50公斤/公顷,产量相应的从1.75吨/公顷增加到2.21吨/公顷,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