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以黄大豆和黑大豆为原料调制了β-伴大豆球蛋白,用SDS-PAGE和PAS染色分析了黄大豆及黑大豆来源的β-伴大豆球蛋白各个亚基构成及糖含量,并通过体外模拟人体消化方法制备了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酶解物,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两种β-伴大豆球蛋白酶解物对肠道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stralns serotype 026)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yum LT2)粘附Caco-2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大豆及黑大豆来源的β-伴大豆球蛋白均含有相同的亚基,糖含量上基本一致,为3.5%-3.7%;二者加热处理后再体外消化得到的酶解产物与未加热处理相比可以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对Caco-2细胞的粘附,而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摄取加热后的β-伴大豆球蛋白,在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作用后,其消化产物有可能具有保护肠道上皮细胞不被大肠杆菌致病菌粘附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波动阶段、快速增长、调整下降和恢复提高四个阶段。文章阐述了四个阶段的水稻生产及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单季稻和双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针对水稻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黑大豆新品种乌青1号黑皮青仁、品质优、营养保健价值佳,大面积种植产量高、效益好,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轮作换茬,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过程、杂交水稻的分布与推广,分析了1985~2006年间我国杂交水稻主栽品种的更替情况。  相似文献   

5.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利用工具造田再到逐步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不断总结和创新了栽培技术。文章概述了我国古今水稻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进步以及水稻栽培理论体系和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供人们概略了解水稻栽培技术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最新一期的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杂志发布了封面文章,这篇文章源自河南农大早前发表的一篇论文,题为“miR1432-OsACOT(Acyl-CoA thioesterase) module determines grain yield via enhancing grain filling rate inrice”,河南农业大学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赵亚帆、教师彭廷博士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赵全志教授、薛红卫研究员、彭廷博士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文章首次报道了抑制miR1432 的表达(STTM1432)显著提高水稻的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显著增加粒重和提高产量,高表达miR1432 靶基因(OXmACOT)互补STTM1432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后,水稻籽粒的千粒重增加了46.69%。文章最后说明了miR1432-OsACOT 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和植物激素稳态,进而调控水稻籽粒的灌浆充实。这是第一个被报道的调节水稻籽粒灌浆充实的microRNA。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地在发展优质稻生产中 ,往往只重视水稻品种和加工环节 ,而忽视了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章分析探讨了在水稻具体栽培全过程中 ,如何创造有利于形成优质稻的条件、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地在发展优质稻生和中,往往中重视水稻品种和加工环节,而忽视了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章分析探讨了在水稻具体栽培全过程中,如何创造有利于形成优质稻的条件、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水稻在我国已有近万年的栽培历史,水稻品种在我国稻文化和水稻科技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时间来,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农民们培养、积累了诸多的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水稻科技尤其是品种的研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未曾放松,使得我国水稻品种出现三次重大突破:矮秆化、杂交稻、超级稻,为我国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文章介绍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品种选育取得的成就,及在当时推广面积较大的一些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水稻增产因素分析与稻作技术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日本水稻产量增长的原因,认为提早播种和机械化程度高是日本水稻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因素,是通过改善作物和资源管理水平来实现的.并对日本稻作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钾素的缺乏是制约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选育耐低钾水稻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文章综述了水稻对低钾胁迫的适应机制以及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以期为水稻耐低钾研究及超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区域试验的结果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而试验结果又与管理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文章在长期从事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实践基础上联系实际,对水稻品种试验误差种类、来源和控制途径进行综述,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简易水稻机械化工厂育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是机插秧,而水稻育秧能否规格化、标准化是机插秧技术能否顺利推广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简易机械化工厂育秧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介绍,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以为水稻机插秧培育出适用秧苗,同时也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科技厅于2008年设立了粮食重大专项,其中专题一"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其最主要研究内容是杂交水稻新品种选择育种。文章介绍了专题一的主要研发内容以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是机插秧,而水稻育秧能否规格化、标准化是机插秧技术能否顺利推广的关键所在。文章对简易机械化工厂育秧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介绍,实践证明,该技术可以为水稻机插秧培育出适用秧苗,同时也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福建稻麦科技》2014,(2):76-76
正近日,国际重要期刊PLOS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婉琪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文章,首次报道了基因DWT1在控制现代栽培水稻穗整齐生长中的关键作用。水稻的生长形态如株型、穗型、种子粒型等都对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水稻植株由主茎和多个分蘖构成,主茎和分蘖之间的穗整齐度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另一重要因素。不同于野生稻,现代栽培水稻在人类驯化过程中形成了穗整齐生长的特征,株内主穗和各分蘖穗在成熟时期高度较为一致,穗大小也更为接近。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7.
干旱、盐、低温、高温等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是优于传统育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证实的可提高非生物胁迫下水稻产量的基因主要有调节基因和功能基因。文章综述了这些基因提高干旱、盐、低温、高温等单一胁迫及复合胁迫条件下水稻产量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水稻抗逆、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7—2000年对黑龙江省11份青子叶黑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籽粒品质鉴定评价。筛选出多花、多英,多分枝种质3份,高蛋白种质4份,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种质2份,高抗大豆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hurica)种质3份。  相似文献   

19.
倒伏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后群体冠层结构遭到破坏,叶片光合速率锐减,同时群体内部湿度增加诱发真菌性病害和穗发芽,进而影响稻米品质和产量。本文综述了水稻倒伏的评价方法和诱发原因、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理化特性的关系、抗倒伏基因的挖掘及功能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水稻倒伏评价方法的特点,分析了株型等形态性状、氮肥运筹、种植密度、种植方式以及大风、暴雨、臭氧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倒伏的影响,归纳了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维管束数目等茎秆物理特性及化学成分与水稻倒伏的关系,总结了矮化相关基因和纤维素合成相关基因参与水稻抗倒伏的调控机制。此外,文章展望了未来水稻抗倒伏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建议:(1)创新和优化水稻倒伏评价体系;(2)挖掘鉴定新的抗倒伏基因,强化水稻抗倒伏的机理研究;(3)选育抗倒伏水稻品种;(4)根据品种、栽培条件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制定倒伏综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靳振江  黄河  何曙光 《大豆科学》2007,26(3):443-446
以黄大豆、菜豆、青大豆、黑大豆和红小豆等5种豆科植物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链霉菌FB1的发酵产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链霉菌FB1的发酵产物可以提高4种种子的萌发率,促进后3种种子胚根的伸长,提高所有5种豆科植物种子的简明活力,而且以10倍稀释液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