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长白公猪与大约克母猪杂交,或大约克公猪与长自母猪杂交,生产长大和大长二元杂母猪,并用长大和大长二元杂母猪作为母本,再与牡洛克公猪进行杂交.  相似文献   

2.
养良种猪 用长白或大约克夏公猪与当地母猪或苏太猪母猪进行杂交所产的仔猪,生命力强、采食范围广、生长快、瘦肉多。  相似文献   

3.
二元杂交猪难产的发生率要高于地方品种母猪。二元杂交母猪一旦出现难产,如果不能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易导致母猪及胎儿死亡。现将常见的几种母猪难产处理办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二元杂交猪就是两个品种猪杂交后得到的杂种后代猪;三元杂交猪就是用3个品种猪经过两次杂交后得到的杂种后代猪。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的杂交模式通常有两种,即洋三元和土三元(二洋一土)。①洋三元:即母本、第一父本、第二父本均为进口良种猪,杂交生产出三元杂交瘦肉猪。②土三元:即以本地优良母猪为母本,  相似文献   

5.
用长白公猪与大约克母猪杂交,或大约克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生产长大和大长二元杂母猪,并用长大和大长二元杂母猪作为母本,再与杜洛克公猪进行杂交,生产杜长大和杜大长三元杂商品猪,比较评价杂交猪组合后代的表现。结果表明,长大杂母猪比大长杂母猪的窝产仔数多0.3头,21日龄断奶仔猪头均重高0.3kg;杜长大三元杂小猪比杜大长三元杂小猪的日增重高25g,料重比降低0.04;杜长大比杜大长商品猪的日增重高11g,瘦肉率高1.3个百分点。表明两组母猪及商品猪的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产中都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6.
赵镖 《农村百事通》2008,(10):43-44
三、养猪技术 1.品种.养猪以饲养瘦肉型猪为主,每个池塘养殖单元配养8~15头猪,饲养的仔猪为长白和大约克二元杂交母猪与杜洛克公猪交配生产的三元杂交瘦肉型仔猪,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增加养猪带来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微卫星标记预测猪部分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微卫星标记与猪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筛选应用6个猪微卫星标记估测了长白公猪×大白母猪(长大)、大白公猪×长白母猪(大长)、大白公猪×长大母猪(大长大)和杜洛克公猪×长大母猪(杜长大)4个不同杂交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分析了它与猪杂交后代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亲本间微卫星标记遗传距离与杂交后代日增重、料肉比等生产性状均呈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276,0.3899,与瘦肉率﹑眼肌面积、后腿比率和熟肉率等胴体性状均呈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359,-0.5396,-0.9930和-0.6679,因而可作为预测这些性状杂种优势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正> 二元杂交母猪是外国瘦肉型公猪与我国地方良种母猪的杂交后代,要使二元杂交母猪多产仔,应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选种。在二元杂交母猪中选择后备母猪,应选择背腰平直、后躯宽而发达、四肢稍高且结实有力、身体各部发育匀称、被毛稀疏、肥瘦均匀的母猪,并且腹下有效乳头在6对以上。 2 合理安排配种季节。经推测,最好安排母猪春季4~5月配种,8~9月产仔;9~10月配种,来年1~2月产仔;2~3月  相似文献   

9.
一、二洋一土三元杂交以地方土种(以梅山猪为例)为母本,以大约克、杜洛克或皮特兰为第一父本,可生产出大梅、杜梅、皮梅三种形式的二元母猪。其中大梅二元母猪为白毛,可与长白公猪再次杂交,生产出长大梅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杜梅二元母猪和皮梅二元母猪为  相似文献   

10.
选择以杜洛克、长白猪作父本的长白、大约克、长约妊娠母猪各10头;杜长、长约、杜长约二元、三无杂交组合商品猪各80头,分别进行了为期30天和120天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杜长约三元杂交组合的繁殖性能、肥育性能均优于前两种二元杂交组合(P<0.05)。杜长杂交的繁殖性能优于长约杂交,两种二元杂交组合的肥育性能相差不大,但杜长二元杂交组合的肥育期短于长约二元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1.
LY母猪又名外长大二杂母猪,即为长白公猪与约克母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它与杜洛克公猪杂交产生的杜长大(DLY)洋三元商品猪是目前世界上生长性能优秀和养猪最为理想的品种之一,也是生产优质瘦肉型猪的最佳组合,具有初生重大、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等优势,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现将饲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1、圈舍建筑要合理规范1.1圈舍选址要科学。应选在交通便利、地势高、干燥、向阳背风,取水排污方便,无三废污染的地方,有条件的应建在远离人群500 ̄1000m,人猪分居,易于管理,符合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具有良好环境卫生…  相似文献   

12.
<正> 消费者需要瘦肉率高的猪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三元杂交商品猪苗越来越受到农户的青睐。近年来农村饲养二元杂交母猪的专业户也随之增多,由于二元杂交母猪与本地猪有其不同的特点,在饲养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1选择优良品种坚持"三化"养猪模式:公猪良种化,母猪二元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近年来,在我地推广应用的优种公猪有:杜洛克、皮特兰、长白、大约克夏等,也有用"皮杜"等二元杂交猪作为父本的;二元母猪一般有长大、大长、杜长、杜大等;育肥杂交一代猪有杜长大、杜大  相似文献   

14.
1发病原因1.1营养不良母猪的营养不良造成母猪不发情或假发情。进口品种母猪是瘦肉型猪,所需营养水平较高。本地母猪可以喂一些粗糠类饲料,当地俗话说:“没有狠心不能喂老母猪”,而进口的瘦肉型品种猪和二元杂交母猪则不适宜喂粗糠,必须达八成膘,如果营养跟不上,会引起发情晚甚  相似文献   

15.
对分娩圈中长白、大白母猪产前、产后的卧位、卧姿和卧向进行了观察,并就母猪对分娩圈空间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猪几乎不在采食区趴卧;长白母猪在趴卧区中央趴卧的机率约为50%,大白母猪在趴卧区四周趴卧的机率为67.54%~79.28%。母猪侧卧的机率极显著超过立卧(P<0.01);长白母猪哺乳期侧卧的机率明显高于妊娠期(P<0.01);但是大白母猪哺乳期侧卧的机率与妊娠期差异不显著(P>0.05)。母猪更愿意选择头朝外趴卧,且长白母猪的机率高于大白母猪,妊娠期的机率高于哺乳期(P<0.01)。  相似文献   

16.
断奶至配种间隔和妊娠期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理四川省南充市种畜场850窝长白母猪、470窝约克夏母猪的繁殖记录,研究了断奶至配种间隔、妊娠期对长白和约克夏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约克夏母猪和长白母猪的繁殖性能与断奶至配种间隔间存在基本相似的规律性,即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6 d(约克夏)或7 d(长白)以内,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等繁殖性状指标较高,到第8天降到最低点,约11 d以后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和初生重等繁殖指标又开始提高.分娩母猪大多集中在妊娠期113~115 d和116~118 d,呈明显的正态分布.随妊娠期延长,约克夏母猪和长白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异常产仔数和初生窝重均出现减少的趋势,但大约克母猪差异并不显著,长白母猪差异显著(P<0.05).妊娠期与约克夏母猪和长白母猪的窝产仔数和初生窝重等均呈较强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长大和大长二元杂交母猪在分娩时若处理不当,如分娩难产时助产方法不对、分娩时用药不当、分娩时不助产或助产时消毒不严格,会引起母猪淘汰。因此,要完善管理办法、提高分娩顺产率,正确掌握徒手助产分娩、产科器械助产分娩和药物助产分娩等助产分娩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江苏省主要公、母猪品种1.公猪(1)地方品种公猪:梅山公猪、淮北猪公猪、灶猪公猪。(2)外来品种公猪:长白公猪(利用最多,杂交父本)、大约克公猪(其次,杂交父本)、杜洛克公猪(少量,繁殖二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提高生猪生产质量,增强生猪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养殖效益,贵州省采取了各项有力措施,加大了瘦肉型生猪良种猪推广力度,以农户饲养二元杂交母猪生产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生产模式,在贵阳、遵义、毕节等地建立了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农户在养殖二元杂交母猪的过程中,由于对二元杂交母猪的生理特点了解不够、饲养管理不当,  相似文献   

20.
大豆异黄酮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选用体况相近、预产期接近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14头、长白母猪28头、大白母猪26头,3个品种猪均随机分为2组,分别添加大豆异黄酮0mg·kg-(1对照组)和15mg·kg-1,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试验期为母猪泌乳第4~21天。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大豆异黄酮对母猪采食量、背膘损失无显著影响(P0.05);大豆异黄酮组长×大二元杂交母猪泌乳第21天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所哺乳仔猪21日龄断奶窝均个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长白、大白母猪所哺乳仔猪断奶窝个体重显著提高;大豆异黄酮组二元杂母猪泌乳第10天乳蛋白含量显著升高,乳糖、乳脂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母猪血浆总抗氧化能力提高(P0.05),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P0.05),丙二醛(MDA)含量下降(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改善母猪抗氧化性能,提高母猪泌乳性能,改善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