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2年以来,南方杂色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鲍产业的发展。为寻找病因,于2004年自广东深圳下沙鲍鱼场培苗过程中变白掉板的杂色鲍苗以及官湖养殖场健康鲍苗各分离到19株和15株异养细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磷脂酶的产酶能力及溶血现象,并对它们的产酶能力及溶血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来自下沙病鲍苗的菌株比来自官湖的健康鲍苗的溶血能力差;但它们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分泌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磷脂酶的能力。考虑到胞外酶是细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据此推测,下沙鲍鱼场鲍苗发生脱板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这些菌株能分泌胞外酶有关。  相似文献   

2.
蔡俊鹏  程璐 《水产科学》2006,25(6):275-279
从汕尾健生鲍鱼场养殖水体和九孔鲍肠道中共分离筛选到25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肠道,11株来自养殖水体,并对它们产多种胞外酶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78.6%的肠道弧菌能分泌蛋白酶,21.4%能分泌脂肪酶,64.3%能分泌卵磷脂酶或淀粉酶,92.9%能分泌明胶酶;水体中的弧菌63.6%能分泌蛋白酶,54.5%能分泌脂肪酶或明胶酶,72.7%能分泌卵磷脂酶,100%能分泌淀粉酶。同时筛选出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超强的菌株,除分泌蛋白酶能力最强的弧菌(Bh14)来自鲍鱼肠道外,其余分泌其它4种胞外酶能力最强者(Sh05、Sh03、Sh11、Sh08)均来自养殖水体。研究还发现来自水体的弧菌分泌多种胞外酶能力强于来自肠道的弧菌。由此提示,应用有益微生物以改善鲍鱼肠道中的菌群结构,可能会提高鲍鱼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南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sicolor supertexta)苗大规模掉板死亡病因,从鲍鱼场患病掉板九孔鲍苗中分离到28株异养菌,并对其分泌胞外酶的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异养菌中有46.4%能分泌(酪)蛋白酶,60.7%能分泌明胶酶,3.57%分泌卵磷脂酶,17.86%分泌溶血素,但均不能分泌脂肪酶和淀粉酶.推测胞外蛋白酶为鲍苗患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有5株异养菌为鲍苗掉板的潜在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汕尾一鲍鱼养殖厂的患病黑稚鲍中分离筛选到56株菌,并对之进行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6株菌中有16株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磷脂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占总菌株数的28.6%;而有溶血现象的仅有6株,占总菌株数的10.7%,且溶血能力不强.其中,8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的能力,3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明胶酶的能力,21株具有产胞外磷脂酶的能力,5株具有产溶血素的能力.此外,同时可分泌4种以上胞外产物的菌株为22株,占39.3%;同时分泌6种胞外产物的菌株为3株.综合考虑每种胞外产物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产物的能力,初步确认16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从大连1号杂交鲍养殖水体及肠道中分离出18株弧菌和32株异养型细菌,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及产胞外酶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分离出的14株弧菌和22株异养细菌,共有22株(61.1%)具有分泌脂肪酶、卵磷脂酶、明胶酶、蛋白酶、淀粉酶或溶血毒素的能力;鲍肠道分离出的4株弧菌和10株异养细菌,共有9株(64.3%)具有此产酶能力。但总体上,从水体中分离出的菌株的产酶能力要强于从鲍肠道中分离出的菌株,且数量更多,尤其是水体中异养细菌。在所有的50株菌株中,有2株(4%)具有产3种酶(脂肪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有9(18%)株具有产2种酶的能力。产酶菌株大部分为革兰氏阴性。本次试验对鲍肠道及养殖水体中菌株产酶能力进行了分析,为大连1号杂交鲍在南方的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祝玲  林阿乞  李娟  刘丽  蔡俊鹏  吴忠业 《水产科学》2007,26(10):560-563
从发病的杂交鲍(皱纹盘鲍×盘鲍)稚鲍中共分离27株菌株,并对其分泌胞外产物(包括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的能力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和溶血素能力的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81.5%(22/27)、74.1%(20/27)、18.5%(5/27)、0%(0/27)、11.1%(3/27)、29.6%(8/27)。其中,1#、14#菌株具有很强的产胞外蛋白酶能力,而明胶酶的最大分泌者为2#、7#、9#、17#菌株,淀粉酶的为11#、14#菌株,磷脂酶的为11#、15#菌株,溶血素的为菌株10#、21#。此外,10#、11#、15#菌株可同时分泌4种胞外产物,而12#、14#、18#、21#、23#、24#菌株可同时分泌3种胞外产物。综合考虑每一种胞外酶的潜在致病作用,以及菌株分泌多种胞外酶的能力,初步确认11株菌为潜在的致病菌:1#、2#、7#、9#、10#、11#、12#、14#、15#、17#、21#。用API条带法对它们进行了种类鉴定,11株菌中巴斯德氏菌和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5.5%、27.3%。  相似文献   

7.
从汕尾健生鲍鱼养殖场成鲍养殖水体和消化道中分离筛选到22株弧菌,其中14株来自成鲍消化道,8株来自养殖水体。本文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菌株进行了致病因子(胞外酶及溶血毒素)的分析比较,同时采用API条带法对其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发现,消化道中除1株溶藻弧菌和3株最小弧菌外,其余均为河流弧菌;而水体中除副溶血弧菌和创伤弧菌各1株外,其他也均为河流弧菌。实验还发现,在5株胞外酶分泌能力最强的弧菌中,只有Sh031株是副溶血弧菌,另外4株(Bh14、Sh02、Sh08、Sh05)均为的河流弧菌。结果显示,无论是养殖水体还是消化道,河流弧菌都应视为一种海水养殖贝类(鲍)的主要条件致病菌,是能力较强的胞外致病因子生产者。  相似文献   

8.
一、细菌病1.脓疱病皱纹盘鲍脓疱病的病原菌为河流弧菌。该病流行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地区,夏季发病频繁,死亡率高达50%~60%。病鲍足肌上有多个微隆起的白色脓庖,脓庖破裂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2~5厘米不等的深孔,足面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烂。联合使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或氟哌酸进行药物防治效果较好。此外采用河流弧菌Ⅱ疫苗或噬菌体防治脓疱病,明显提高了成活率。2.脓毒败血症皱纹盘鲍脓毒败血症的病原菌为坎氏弧菌,存在于血淋巴液中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分泌胞外酶,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而致鲍死亡,该…  相似文献   

9.
海南西岛九孔鲍养殖水体中细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自海南西岛的鲍养殖水体中分离出90株菌株。TCBS和2116E培养基分别分离40株(弧菌)和50株(异养菌)。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所得到的2批菌株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鲍苗掉板死亡期间,养殖水体中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淀粉酶、磷脂酶和明胶酶的比例总体上高于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2116E培养基分离的菌株中能分泌溶血素的比例要略高于TCBS培养基分离的菌株。总体上,后者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能力的菌株应视为鲍苗的潜在致病菌。此外,在对鲍的细菌性病害研究中,除了具有较强分泌胞外产物的菌株外,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玛瑙鲍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的变异个体--贝壳为红色的玛瑙鲍(Agate Abalone)作亲体,进行人工繁殖的培育。发现在性产物排放诱导率、孵化率、幼虫附着率和稚鲍生长等方面,玛瑙鲍与皱纹盘鲍大致相同。但稚鲍对不良环境(如赤潮)的抗性,玛瑙鲍明显强于皱纹盘鲍,32d存活率,前者为63.1%,后者为34.3%。LDH电泳图谱显示,玛瑙鲍内脏组织中LDH活性较高,而被  相似文献   

11.
不同饵料及其组合对黑鲍幼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人工配合饲料、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下称江蓠)、江蓠 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江蓠 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inalis)、江蓠 裂片石莼 肠浒苔共5种饵料搭配方式对黑鲍幼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试验进行35d,结果表明:(1)不同试验组之间的幼鲍的存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试验处理对幼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江蓠 浒苔组、人工配合饲料组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大于其它饵料组(P<0.05);饲喂混合海藻的黑鲍的特定生长率显著大于单一海藻组(P<0.05)。壳长增长率、湿重增重率和干重增重率亦呈相似趋势。(3)幼鲍对不同饵料组合的转化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较高时用江蓠、石莼和浒苔组成的混合饵料代替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鲍,同样可以达到高的生长率。  相似文献   

12.
杂色鲍幼苗大规模死亡与细菌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养殖池、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进行了监测,当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前后,池水及附着板上细菌数量比养殖初期高2个数量级,利用臭氧处理养殖水后,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鲍苗同样出现死亡,鲍苗剥离后1周左右也出现大规模死亡。在鲍苗大规模死亡前后分离的细菌经过鉴定为塔式弧菌及Vibrio sp.  相似文献   

13.
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产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的产酶特性 ,筛选出有应用潜力的有益菌 ,本实验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分离到 32株菌。革兰氏染色表明 ,10株为革兰氏阳性菌 ,2 2株革兰氏阴性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它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 ,6 1.9% ( 17株 )的菌株能分泌蛋白酶 ,71.9% ( 2 3株 )菌株能分泌脂肪酶或淀粉酶 ,34.4 % ( 11株 )的菌株产纤维素酶。这些产酶菌株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在这 32株菌中 ,产四种酶的有 5株菌 ,产三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两种酶的有 9株菌 ,产一种酶的有 9株菌 ,也就是说 ,所有的菌株都能产酶。由此表明近江牡蛎养殖水体中细菌在该环境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鲍育苗和养殖的生态化模式,包括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和海上鲍藻套养生态养成模式,以克服目前鲍养殖业存在的病害频发、成活率低下等问题,提高鲍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养殖风险。鲍苗种生态培育模式通过"光照-微藻-微生态制剂-滤食性动物-鲍苗"构建复合生物体系;鲍陆基生态养成模式通过池内建立"复合生物区系",并在池外设立生态塘和生态渠进行养殖废水处理的方式构建;海上生态养成模式通过"鲍藻套养"构建。共培育鲍苗5批次,培育周期210~240d,共产出鲍苗17.764×104个,平均壳长1.5cm以上,育成率0.78%~1.23%。陆基生态化模式养成商品鲍43.774×104个,平均壳长6.53cm,平均体质量34.6g,成活率87.5%,周期18~20个月。海上鲍生态养成150口网箱,养成商品鲍3×108个,平均壳长6.50cm以上,成活率85%以上,养成时间18~20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