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消化道各部分结构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表明消化道由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组成。口四周着生有触手形成口盘,咽短与口分界不明显,食道随翻吻伸缩,肠道极长,通过3个回折及螺旋缠绕成肠索,直肠上附有直肠盲囊。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外膜,没有连续的肌肉层,只有数量不等的肌纤维在黏膜下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除肠外,消化道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消化道各部位的褶皱形态、黏膜下层和肌纤维数量都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探索湛江近海海域裸体方格星虫的消化系统特点,以湛江近海海域裸体方格星虫为材料,对其消化道的形态和组织学进行了切片剖析。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肠、直肠、盲肠和肛门等组成;在直肠上附有直肠盲囊,其消化道约为体长的2.5倍,肠道通过3个回折及螺旋缠绕形成肠索;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黏膜层有大量的皱褶,没有连续肌肉层,而黏膜下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含有肌纤维和血管神经等;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有发达的纤毛,直肠盲囊连接于直肠末端,里面充满黄色液体。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多鳞(鱼喜)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试验结果表明,多鳞(鱼喜)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腔较小,具绒毛状颌齿,舌三角形,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含少量味蕾和较多杯状细胞.食道黏膜也为复层上皮,从食道到胃,杯状细胞逐渐减少,上皮由复层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上皮,肌肉层发达.胃为"Y"型胃,其盲囊部发达,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小肠短,肠道系数为0.56,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前肠较多,中肠较少,后肠无,幽门盲囊4个,结构与小肠相似.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含少量杯状细胞,肌肉层较小肠发达.肝小叶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为弥散型,散布在肝脏组织中.  相似文献   

4.
海鳗消化道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大体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了海鳗(Muraenesax cinereius)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海鳗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皱襞多且粗大,黏膜为复层上皮,部分区域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中含两种类型的杯状细胞,以杯状细胞层次多为显著特征,此外还有嗜酸性细胞。肌层厚。浆膜中纤维发达,伸人肌层并与黏膜下层相连。胃“Y”形,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盲囊部发达。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胃腺发达,至幽门部胃腺逐渐消失。肠短,由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前段绒毛分支多且相互吻合,毛细血管丰富,平滑肌多。直肠单层柱状上皮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共存。海鳗消化道组织结构特点反映了其凶猛、食肉、食量大的食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传统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和肠(前肠、中肠、后肠和直肠)。口咽腔内具有发达的咽齿。无胃,肠与食道紧接,前肠膨大。消化道由腔面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但口咽腔只有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未发现有浆膜层。消化道4层中,黏膜层差异最大:口咽腔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其间分布有味蕾和大量黏液细胞;食道粗而短,黏膜层为复层扁平上皮,黏膜褶两侧分布大量黏液细胞,且固有膜血管丰富;肠道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间分布有杯状细胞,其数量由前向后逐渐增加,而黏膜褶高度逐渐降低。消化腺由肝脏和胰脏组成,肝脏的肝小叶不明显,但明显可见肝血窦及中央静脉分布,肝门管区不典型。胰脏仅在肠系膜中出现,而未在其他组织中发现,胰小叶间中央静脉明显,中央静脉中可见大量椭圆形有核的红细胞。本研究对塔里木裂腹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丰富塔里木裂腹鱼的生物学研究内容,可为其食性分析及饵料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大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消化道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暗纹东方鲀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5部分,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间均存有明显的缢缩。咽后消化道的管壁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细胞,上皮层内含有大量杯状分泌细胞。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具纹状缘。胃明显膨大,呈"J"型,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长的1/5,未见胃腺存在。胃体中底部粘膜褶明显增多,并多次回复折叠。小肠粘膜褶发达呈多分支状,直肠粘膜褶向肠腔突起呈乳头状。  相似文献   

7.
单环刺螠虫消化道组织学和细胞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单环刺螠虫(Urechis unicoinctus VonDrasche)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观察。单环刺螠虫消化道可分为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直肠和排泄腔。咽、食道和直肠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嗉囊、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壁仅由粘膜层和外膜组成。除食道外,胃之前的消化道及直肠上皮细胞均有发达的纤毛,中肠和呼吸肠上皮主要为微绒毛。消化道上皮主要分为3类细胞,第1种为柱状上皮细胞;第2种为粘液细胞;第3种为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分泌细胞散布于柱状上皮细胞之间,且结构和数量随部位而异:粘液细胞在咽、食道、嗦囊、胃、中肠和直肠上皮中有较多的分布,分泌细胞在砂囊、胃、中肠和呼吸肠中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解剖、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宽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eurystomus)消化系统解剖特征和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消化管管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主要差别在于黏膜层和肌层。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间分布有大量杯状细胞;前肠和中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明显可见刷状缘、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其间;后肠黏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其间也有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分布,肠道中杯状细胞由前至后逐渐增多。食道肌层为内环外纵的骨骼肌;前肠肌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中肠和后肠为内螺旋外环行的平滑肌。消化腺由肝脏和胰腺组成,胰腺弥散状分布在肝脏中,肝小叶不明显。研究表明,宽口裂腹鱼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具有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标本于2010年3-6月采集于嘉陵江合川段,用组织学方法和H.E染技术比较研究了大眼鳜和斑鳜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消化道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织所构成,食道上皮主要为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少量杯状细胞组成。大眼鳜的消化道较斑鳜的发达,如食道的黏膜下层及杯状细胞、胃黏膜下层的厚度、幽门盲囊绒毛密集程度。两种鱼消化道变化的基本规律为从食道到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逐渐增厚,从胃到前肠厚度减少。大眼鳜肠前段、中段和后段的杯状细胞密度、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发达程度都大于斑鳜。同时由于大眼鳜的肠道形态结构较斑鳜发达,以至在物理消化上也较斑鳜强。该研究为大眼鳜和斑鳜的保护和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王健鑫 《水产学报》2006,30(5):618-626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 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相似文献   

11.
西伯利亚鲟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工养殖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学和显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从前至后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直肠,食道与胃的分界不明显,形成一个"食道-胃过渡区",胃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织学研究显示:西伯利亚鲟的消化道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其中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杯状细胞和粘液细胞。"食道-胃过渡区"已有腺体存在。胃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无杯状细胞,胃的粘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幽门部的胃小凹较贲门部和胃体部深;贲门部和胃体部中含有大量的胃腺,幽门部无胃腺。幽门盲囊的管腔内被向内深入的肌层分割成许多完全或不完全的囊腔;粘膜褶皱和褶皱上的绒毛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间分布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粘膜褶皱的高度和数量、杯状细胞的数量从前至后递减:十二指肠粘膜褶皱细而高,上有许多绒毛;瓣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向管腔内突出并卷曲,形成螺旋瓣;直肠的粘膜褶皱矮且宽。  相似文献   

12.
长鳍篮子鱼消化道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黏液细胞,黏膜下层含有大量腺体。胃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胃贲门、盲囊部分布有许多腺体,幽门部较少;胃柱状细胞中有较多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一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吞饮泡。肠道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细胞器较丰富,在细胞上部分布有大量多泡体。由前肠到后肠,黏膜褶皱高度由高变低,数量逐渐减少,肌层逐渐变厚,后肠分布有大量淋巴细胞,紧密排列成环状。幽门盲囊组织构造与肠道相似,但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比肠道更密集的微绒毛。长鳍篮子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栉江珧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绳秀珍 《水产学报》2001,25(4):294-299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栉江珧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栉江珧消化管的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唇瓣、中肠和上行肠的上皮层还有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消化盲囊的腺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消化(吸收)细胞组成.皮下结缔组织中富含血腔隙,结缔组织和血腔隙中有"颗粒细胞".食道、胃、中肠、晶杆囊及消化盲囊能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结缔组织、"颗粒细胞"也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唇瓣、食道、晶杆囊和中肠的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颗粒细胞"内含铁,结缔组织中含钙.  相似文献   

14.
单环刺螠消化道的发生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对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消化道的发生及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环刺螠消化道起源于原肠胚期内陷而成的原肠腔;至早期担轮幼虫时期,消化道连通,开始摄食,此时据管腔直径不同消化道可分为口、食道、胃、中肠及后肠。附着变态后,其消化道在结构及功能上都有了明显的发育与分化。至蠕虫状幼虫时期。食道、胃及后肠已出现黏膜下层及肌层。嗉囊与砂囊可明显区分。中肠已产生肌纤维的分化,呼吸肠由中肠分化而来,其胞体细长,且核质比较小,可与中肠明显区分。至幼螠时期,食道前端产生了咽部的分化,至此消化道各部位在结构及功能上都与成体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即由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中肠、呼吸肠、后肠和肛门组成。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发育,消化道各部位分别呈现不同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脂酶、ATP酶、非特异性酯酶及多糖类物质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