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疆泽普县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时间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2019年对泽普县春季小麦白粉病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模型拟合, 明确了当地白粉病春季发生和流行的特点?其病害春季流行曲线为典型的单峰S形曲线, 符合Logistic或Gompertz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多年来该地小麦不同生育期白粉病病情指数与66个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筛选出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为1月下旬平均日照时间?2月下旬平均气温?1月上旬-3月上旬平均气温和10月下旬-4月中旬平均日照时间, 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小麦扬花期?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的病害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了解现有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收集整理了全国9个省31个县(市)46个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在对其实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其中6个模型进行了优化、简化或重建,共获得4省7市12个小麦白粉病预测模型,此研究结果对于这些模型在生产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白粉病发生程度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95~1997年的试验表明,河南省近几年推广的小麦品种67%以上为感白粉病品种。极感品种(豫麦13号)白粉病发生早,发病全盛期长,约30d,表观侵染速率()达0.11~0.16,最终病指和病指曲线下面积(AUDPC)都最高;高感品种豫麦25等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分别比极感品种低19%~66%、40%~73%,发病早,发病全盛期25~30d,值0.1~0.15;中抗品种豫麦21号、24号、中育4号占33%,没有免疫品种。中抗品种的最终病指及AUDPC值比极感品种分别低83%~91%、89%~94%,且发病较晚,发病全盛期只有10d,值0.06~0.11。  相似文献   

4.
2010年甘肃陇南麦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麦区呈中度偏重流行,发生面积约23万hm2,发生较往年偏重,部分严重感病品种田间病级8~9级.通过调查和分析,认为含有Pm8的哺育品种种植面积大、Avr8在田间毒性频率高、秋苗菌源量大、早春及冬季气候条件适宜是导致2010年小麦白粉病在甘肃陇南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加强抗病品种的筛选与合理布局、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措施、强化预警系统建设、做好种子拌种剂应急防治的陇南白粉病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与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情况的分析,总结讨论了影响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结果表明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小麦生长后期气温偏低,对病害的流行有利;多雨尤其是黄淮海及其以北地区多雨,对病害的流行有利。反之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程度将会减轻。  相似文献   

6.
河南小麦白粉病逐年春季流行时间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0-1997年对河南小麦白粉病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逐年春季流行程度波动较大,中度以上流行年份有9年,但流行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周期性。(2)逐年春季流行的时间动态有明显差异,特大流行年份白粉病发病特早,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比其它年份长30d以上,表观侵染速率达0.16以上;大流行年和中度流行年份的始发期相同,表观侵染速率前者达0.16,后者只有0.12-0.14;轻度流行年始发期晚,指数增长期和逻辑斯蒂期短,表观侵染速率低,导致最终病情指数低。(3)小麦越冬返青期的降水量、雨日、水份积分指数、相对湿度对白粉病的始发期有显著影响,但白粉病的最终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水份积分指数、温雨系数、降水量、雨日和温度。  相似文献   

7.
室内模拟塑料大棚黄瓜白粉病流行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通过人工接种和模拟高温高湿环境的方法研究了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采用SAS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黄瓜白粉病始病期与流行程度的预测模型。始病期预测模型的RMSE值在2以下,流行程度预测模型的RMSE值在6以下,表明模型可对塑料大棚黄瓜白粉病始病期和流行程度进行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8.
陕西关中小麦白粉病越夏和传播规律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关中麦区历史上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轻微。随生态环境改变,80年代中末期发展蔓延迅速,危害逐年加重,近年发病面积达560万亩,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年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明确了吴县市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与越冬区病情基数和小麦生育进程关系密切,并以此两要素组建了中长期预测模型,对1986 ~1995 年回测,拟合率达到100 % ,对1996 ~1999 年预测,其结果与实际发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全省10个县(市)9a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小麦白粉病流行结构模型,利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气象因子(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实况值,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对当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进行中期预测,经1993~1994年的应用检验,预测结果与各监测县及全省实况吻合  相似文献   

11.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2006-2009年,以甘肃陇南生产品种陇鉴9343、陇鉴9811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F2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白粉菌单孢菌系E05、E09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对陇鉴9343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65:217和65:154,经卡方测验符合理论比1:3。对陇鉴9811组合,接种E05和E0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分别为52:166和87:314,也符合理论1:3的比率。据此推知陇鉴9343、陇鉴9811对E05和E09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基因推导法对目前甘肃省小麦主要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分析,为甘肃省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和品种使用及布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1个小麦白粉菌株,结合品种系谱对甘肃14个小麦生产品种及28个高代品系进行抗白粉基因推导。[结果] 14个生产品种中,1个含Pm8,1个含Pm4b,4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8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28个高代品系中,5个含Pm8〖STBZ〗,2个含Pm〖STBX〗3〖STBZ〗a,1个含Pm〖STBX〗4〖STBZ〗b,1个含Pm〖STBX〗30〖STBZ〗,5个含未知抗病基因,其余14个对所有供试菌株全部表现感病。[结论] 目前甘肃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代品系中缺乏抗白粉病基因,一旦条件适宜,小麦白粉病在甘肃地区极易发生和流行,应该引起生产管理部门和育种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主要小麦推广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主要小麦推广品种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采用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对我国代表性小麦推广品种中Pm2、Pm3、Pm4、Pm6、Pm8、Pm13、Pm21、Pm23等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供试品种均含有上述1个或多个抗病基因,部分小麦品种同时携带有4~6个抗病基因;其中携带Pm3、Pm2、Pm8、Pm23和Pm4的频率最高,而Pm13和Pm21等应用潜力较大的抗病基因只分布在少部分品种中。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新抗源的鉴定和应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肃的有效性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自甘肃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上,测定其毒性频率,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异地成株期抗性鉴定。根据已知抗病基因对白粉苗群体的抗性程度,对其进行抗性效能的评价。结果表明,Pml、Pm3c、Pm3f、Pm5、Pm6、Pm7、Pm8和Pm17在甘肃抗性差,已失去利用价值;Pm2、Pm3a、Pm3b、Pm19抗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抗源利用;Pm4b、Pm13、Pm20、Pm21和含有Pm4的白兔3号、肯贵阿1号及含有Pm“XBD”的我国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抗性表现好,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组合基因如Pm2 6、Pm2 Mld、Pml 2 9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这表明利用抗源材料进行基因累加有望培育出优良的抗性品种。文中还结合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对其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西部山区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揭示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起源及进化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西部山区4个小麦产区的35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ISSR和AFLP分析均将35个菌株分为3个组,组Ⅰ包括来自卢氏和灵宝的大部分菌株;组Ⅱ包括来自栾川、卢氏和巩义的菌株;组Ⅲ由4个地区的个别菌株组成,同时包含1个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获得的菌株。ISSR分析出菌株遗传距离分布在0.0139~0.659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64.83%,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2749;而AFLP分析所得的各菌株遗传距离变化幅度在0.1257~0.932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82.68%,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5100。可见,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2种方法均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AFLP分析小麦白粉菌群体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创制农药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迎春  陈浩  仇广灿 《植物保护》2009,35(2):163-165
对我国新创制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氯啶菌酯防治小麦白粉病进行了试验。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表明,20、10、1 μg/mL氯啶菌酯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3.54%、67.78%、19.24%。室内盆栽试验确定氯啶菌酯对小麦白粉病的EC50为4.172 3 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5%氯啶菌酯乳油有效用量60、40 g/hm2防治效果极显著高于20 g/hm2,与对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