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是美的文明象征。华夏农历每月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开放,民间称谓“十二姐妹花”,即梅、杏、桃、蔷薇、榴、荷、凤仙、桂、菊、芙蓉、水仙、腊梅。正月梅花凌寒开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唐代黄蘖禅师有“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的《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月杏花满枝来“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宋代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注,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历每月都有一种代表性的花开放 ,民间称为“十二姐妹花”,即梅、杏、桃、蔷薇、榴、荷、凤仙、桂、菊、芙蓉、水仙、腊梅。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唐代黄蘖禅师有“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的佳句。北宋诗人林逋的《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 ,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 ;宋伐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  相似文献   

3.
咏粥诗话     
《湖南林业》2008,(11):20-20
我国的粥品种颇多,咏粥的诗文也不少。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赞日:“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寥寥数语,使粥品色香味跃然纸上,令人有垂涎欲滴之感。  相似文献   

4.
杏花诗话     
杏花诗话任涌“落梅香断无消息,一树春风属杏花”。农历二月,寒梅落尽,红杏怒放,一树春风,似锦如霞。我国是杏花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传诵千古的咏杏诗篇,描绘出一幅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春光画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宋...  相似文献   

5.
蒋红星 《湖南林业》2006,(10):26-26
儒家创始人孔子,是一位自然学者。他先是开坛讲学传道解惑,继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晚年删《诗》治《易》,参悟自然,提出了“仁学”,主张“亲亲、仁民、爱物”,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为仁。”这一自然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长于绘绿的文学巨匠刘禹锡大凡游淌过诗海之人,吟到“杨柳青青江水平”、“朱雀桥边野草花”句,就会自然想到中唐诗人刘禹锡,想到他那清新、自然、秀美、朴实的《竹枝词》《杨柳花》。的确,读刘禹锡的诗,就像聆听山间小溪流水,享受原野绿风轻柔那样惬意、美妙,...  相似文献   

7.
梅,梅里,与吴越文化南京博物院王少华梅,杏类植物。梅子,可以吃,花亦十分美雅,它盛产于长江、太湖之交界地带。此即所谓“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故乃为江南山丘之“嘉卉”。《诗》又有“标有梅”之咏,《尚书》称“若作和羹,尔唯盐梅”。...  相似文献   

8.
草木解读     
草木文化,在我国古代早已出现。《诗经》以草木人篇的至少有九成。信手一翻,《苤莒》、《卷耳》、《何草不黄》、《票有梅》……琳琅满目。首篇《关睢》便是“参差荇莱,左右流之”。“荇菜”乃普通植物,那样早便入了诗,足见草木与文化结缘之深。  相似文献   

9.
看杏花,不能太早,上次去乡下婆家,很想看看杏花的模样,却看到路旁、墙隅、院前、水边、山坡的杏树还在含苞蓄朵。难怪南宋刘过说了“二月杏花犹未放,”看来,我想“更把杏花头上插”只能等待下回了。 总埋怨小区的绿化带,看尽桃花、樱花,就是不见杏花一朵。难道是园林艺工忌讳“一枝红杏出墙来”,怕“红杏出墙”的故事在小区上演而有意回避?其实,把杏花扯上暖昧的,是杨贵妃,38岁的杨美人香消玉散在马嵬坡下,等唐玄宗派人去找时,已经隔年了,不见美人玉骨,唯有杏花妖娆。自此,杨美人就顶上了“杏花花神”之头衔,杏花也就染上了暧昧之色。  相似文献   

10.
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他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 爱花无论桃杏梅 杜鹃、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樱花、桐花、荷花等,都在白居易的诗歌吟咏之列。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蹄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  相似文献   

11.
在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输得浮生半日闲,我和二三友人去秋游岳麓山。满山的枫树在绿过了春育过了夏2后,在秋风与秋霜的助威之下,忽然一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将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在山中的青枫峡与爱晚亭留恋复留连,我不由轻声吟咏起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于这首诗的佳妙之处,可说前人之还备矣。如黄生《唐诗摘抄》;“次句承上‘远’字说,此未上时所见。三四则既上之景。诗中有画,此秋山旅行图也。”黄叔灿《唐诗笺注》:“‘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诗…  相似文献   

12.
“南召辛夷”是木兰科木兰属望春玉兰的花蕾,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入药可散风寒、通肺窍,有收缩鼻粘膜血管、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兴奋呼吸、杀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对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鼻塞、头痛感冒及其他各种疾病都具有独特的疗效,《神农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我国历代本草都将其收载为著名药品。辛夷又富含芳香物质,可提取桉精油、丁香油酚、望春玉兰素等,是轻化、食品业产品的主要添加剂。辛夷用途广泛,已被世人所关注,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之一。目前,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  相似文献   

13.
引言 盆景是诗、书、画、园艺、美学、雕塑等学科和技术交融结合而成的一门造型艺术。它起源于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一种艺术。盆景是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之美称。  相似文献   

14.
读《伐檀》     
读《伐檀》李积久涟猗·直猗·沦猗魏风《伐檀》是《诗经》中最具有反抗与批判精神的名篇之一,因此这首诗成为儿童诗歌读本、中学语文课本乃至大学教材必选篇目。全诗分反复咏叹的三章,每章前三句写劳动场景:“坎坎”之声、“伐檀”之劳、“河水”之景,一派生动景象;...  相似文献   

15.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严寒的隆冬已经消逝,明媚的春天来到了人间。阳春三月,万木争荣。我国由南往北渐渐出现了绿染大地,杏花盛开的秀丽景色。杏子原产我国。我国劳动人民种植杏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685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有杏的记载:“五沃之土,共木宜杏。”我国古农书《大戴礼·夏小正》中谈到:“正月某杏、杝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囿者,苑有垣也。可见我国在公元前,杏已成为园林中栽培的花木果树。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用杏子制作食品。《礼记》中记载供食用的一千种果树中就包括有杏。《汉书》中曾提到“教民煮杏酩”。北魏贾思勰  相似文献   

16.
秋季养生     
《内蒙古林业》2008,(9):39-39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四季变换乃自然之道,人体也须顺应自然,学会四季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刊。  相似文献   

17.
《湖南林业》2009,(8):21-21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客中行》云:“兰陵美酒郁金香,矗碗盛来琥碧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位嗜酒如命的“诗仙”,对“兰陵美酒”极尽赞美之辞.可算至今能够确认的第一首广告诗了。  相似文献   

18.
正李云迪先生在《野樱花之谷》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注、思考以及礼赞。1、关注生命《野樱花之谷》中包括很多短篇散文,如《清风死水》《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我遥远的豆满江》以及《一树一树杏花开》等散文,每一篇散文都对生命着重关注,进而对生命发出感叹。如《一树一树杏花开》中写道"从那时起,就才真实的感觉到死亡是如此的近,才真正的懂得,活着是多么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自然本身就是课堂孔子说,多读《诗经》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早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如果对应现代的学校课程,自然教育可以归类到小学的自然课或中学的生物课。其实,现代的自然教育内容远比《诗经》乃至中小学课本丰富得多。严格地说,自然教育属于博物学的范畴。古代说“博物不惑”,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多了才可以“不惑”。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园林艺术审美重视气势韵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说:“既焚既酾,奇气迭出。”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诗:“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贾岛《黄鹤楼》诗:“高槛危檐势若飞。”辛弃疾《临江仙》词:“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写莫愁湖:“隔岸坡陀隐然,不甚高而迤丽有致。”祁彪佳《寓山注序》写其造园体验:“……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说瘦西湖:“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又说湖之小金山:“有此一挡,便觉气势紧凑,亦非俗笔。”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写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大门外虽冷落无人,……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