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4 毫秒
1.
大豆宽台栽培生产示范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宽台栽培生产示范总结黑龙江省854农场李志强,车风占,刘彦德大豆宽台栽培是继“三垄栽培”之后的,一种新的大豆高产栽培模式,主要是采取三行一平台一沟的栽培模式、从而改善大豆田间的通风透光环境,协调土壤水、肥、气、热条件,使大豆获得高产,我场自198...  相似文献   

2.
“青酥2号”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选育的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熟期早、经济性状好、鲜荚采收期长、适应性广等优点。“青酥2号”通过大棚栽培、小拱棚栽培等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大豆特异高产株型材料创新的思路和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随着大豆高产品种的育成和栽培措施的改善,大面积亩产200公斤甚至250公斤的开发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面积不小于1亩(边行除外),亩产达到300公斤的高产地块则极其少见,既使在个别年份出现一次这类高产典型,也缺乏重演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不高,对高产的最适表达条件知之不多。“八五”期间大豆育种专题中确定了“大豆特异高产株型材料的创新”的子专题,这对于正确认识当前大豆品种生产潜力,对于引导全国特别是北方大豆主产区的专家们进行定向育种攻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关于大豆的生产潜力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究竟有多高,大豆高产育种的目标究竟应当定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这是全国大豆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有关文字报道,1960年日本宫城县以“宫城白目”为供试大  相似文献   

4.
大豆干物质日生产量受叶面积和净光合生产率高低影响。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大豆插墒以后净光合生产率对干物质日生产量起主导作用。丰产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特点是:全株干重积累速度在生育进程中是迅速而稳健的递升,开花以后,茎、叶干物质积累速度缓慢上升;结荚或鼓粒期缓慢下降;花荚、籽实干重迅速递增。 大豆生物学产量与经济产量呈正相关,经济系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大豆由低产变高产应着重提高生物学产量;而高产再高产应在获得一定生物学产量前提下提高经济系数。 栽培措施对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有显著作用,也相应地提高了经济系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用良种,培肥地力,合理密植以及采用灌水、喷洒激素等促进与控制相结合的栽培措施,达到大豆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冬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冬大豆产量受品种生产能力,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水平的综合影响。选出高产优质品种“661”,应用大豆高产理论与技术,以增加单位面临株数,提高单棉英粒数和粒重为原则,利用热区冬春光热资源,在栽培上采取适宜的技术,创造了单产268.14kg/667m^2的云南省冬大豆单产最高纪录,为冬大豆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谈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黑龙江省五大类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大豆垄三栽培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大豆覆膜栽培模式、大豆垄系栽培高产配套模式和常规大豆栽培模式.分析各类栽培模式特点及技术增产关键,对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推进黑龙江省大豆产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巴彦县红光乡,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承担的农牧渔业部“松嫩平原大豆、玉米主产区高产稳产耕作栽培综合体系研究”课题的基点。 该基点开发主要技术途径是广泛应用单项科研成果与当地高产经验相结合,常规技术和先进技术相结合,试验与示范相结合。采用了一整套的高产高效益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8.
夏大豆山宁10号品种特性及在重茬地中的栽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重茬大豆试验田中,采用多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法,对夏大豆“山宁10号”特性进行试验,通过试验提出在多年重茬地中夏大豆“山宁10”的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豆高产虽与栽培条件有关,但与当地的气象条件也是十分密切的,因为高产大豆对降水、日照、气温有一定数量的要求。通过高产大豆与气象条件的研究,进一步模拟丰产的气象条件,对创造大面积的大豆高产稳产田,具有现实意义。 一、材料的来源与产量的划分 本文所使用的品种除1973年的“吉林3号”外,都是“小金黄1号”,均属春大豆,常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6月分枝期,7月开花期,8月结荚鼓粒期,9月20日左右成熟,生育期130天左右。大豆生育期间为4—9月,其中6—8月为关键生育时期。选用  相似文献   

10.
黑土区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超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是国家“九五”期间农业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中的重要技术攻关课题。我市自1995年起承担此项目,以亩产260~300公斤为目标,在对单项技术措施研究、筛选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组装,形成大豆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兴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所在绥化市兴福乡开展的大豆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经试验示范,1990-1992年连续3年合计种植面积6.9万亩,平均亩产203.6公斤,总结提出“三制”“五化”“四十字”的兴福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简称“兴福模式”。“三制”即“土壤轮作制、耕暄制、培肥制”;五化即“种子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大豆高产栽培规律,以提供生产应用,我所于1971~1979年进行了大豆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九年来曾应用当时当地主要推广良种和综合应用农业技术措施,多年多次获得了亩产400以上的产量(表1)。从试验结果初步体会:种、肥、水、密、管五个环节是增产的主要关键。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半干旱地区不同品种大豆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影响是显著的。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不同的品种大豆的在一定的密度条件下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大豆品种垦农5号、绥农14高产栽培适宜密度是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铁丰31大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对“铁丰31”大豆品种选育经过及亲本选配,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适应区域,栽培要点进行了简述。“铁丰31”大豆不仅是一个高产品种,而且还是一个抗性较好,适应性较广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为增加农民收入 ,丰富我市菜蓝子。我所于 1 995年引种了“楚秀 4号”夏播大豆 ,该品种耐热早熟 ,优质高产 ,鲜豆粒含蛋白 1 2 68% ,淀粉 3 1 9% ,且煮易烂 ,质糯口感好。收获适逢蔬菜“秋淡”深受消费者亲睐。我市现已发展到 30 5公顷。但由于栽培措施不当 ,产量低而不稳。为改变楚秀大豆的栽培现状 ,我们于 1 999年进行本试验 ,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楚秀大豆提供技术保障。1 材料与方法1 1 试验设计试验选用高产优质的“楚秀 4号”大豆为试材 ,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法 ,研究播种期 ,种植规格 ,追五氧化二磷量 ,追氧化钾量 ,苗…  相似文献   

16.
旱作条件下“黑农26”大豆高产综合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建立函数模型。使用微机及我所编制的程序,解析了播期(x_1)、密度(x_2)、氮肥(x_3)、磷肥(x_4)、钾肥(x_5)等主要因素间相互效应及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大豆高产栽培最佳综合农艺措施,为旱作条件下大豆高产计划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系统工程最佳模拟配合”原理。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在四川生态区条件下两热制早熟稻田连作秋大豆高产规范化栽培主要可控因子(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的优化组合技术。试验结果:1、建立了高产栽培数学模式;2、明确了3个可控因子的决策变量顺序及其与最高产量的关系;3、优选了秋大豆1500~1875kg/hm^2以及1875kg/hm^2以上的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8.
大豆立體栽培增产又增收为了充分利用光能、热能和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93年我省以大豆高产为前提,以增收为目的,搞了几种大豆与短杆作物间套复种立体栽培模式试验。效益很好,深受农民欢迎。下面分别介绍大豆与圆葱沟台套种方法和大豆与土豆复膜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大豆“八字”高产栽培模式──良种、精播、深施、细管东北农业大学杨庆凯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胡立成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在60年代主要推广了适期早播、合理密植。70年代推广了“早、晚、密”栽培法、垄上双条播、深层施肥、垄沟(底)深松等许多典型单项增...  相似文献   

20.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它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干物质重量是大豆高产的物质基础。为了研究大豆高产栽培,许多单位曾从栽培生理角度进行过单因素的试验研究。但水分、肥料、密度等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之间的综合关系研究得不多。为此,我们在单因素试验研究基础上,于1980—1982年研究了水分、施氮肥、施磷肥、密度等四个栽培因素与大豆产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中国油料》,1983年第3期),同时也研究了这些栽培因素与大豆干物质重量间的综合关系及其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