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是单季中稻收割后留桩萌芽再生培育成的一季水稻,是一项新的增产技术措施。我们在鸾凤乡中坊、十里铺、君山、双门等村抓再生稻示范片500亩,品种是Ⅱ优航2号、Ⅱ优明86等,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260公斤,两季平均亩产860公斤。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实践表明,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高效型的稻作制度,有利于提高稻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稻田的复种指数。福建省尤溪县近年来每年种植再生稻近10万亩,头季平均亩产600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从2000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连续取得百亩再生稻示范片头季平均单产每亩838公斤,再生季平均单产每亩488.4公斤;千亩示范片头季平均单产每亩723.9公斤,再生季平均单产每亩414.1公斤;10  相似文献   

3.
<正> 安徽中南部热量资源“双季稻不足,一季稻有余”地区有稻田近100万亩可发展再生稻。50年代前有蓄留再生稻的长期历史,但一般靠天收,亩产仅几十公斤,推广双季稻后向乎绝迹。近年由于育成一批适于此区再生栽培的品种(组合),改进了栽培技术,再生两熟总产可接近双季稻,显著节省工本,深受农民欢迎,迅速发展了几万亩。然而也有因用种或栽培技术不当使再生稻大面积失收的。再生稻能高产难稳产。它由头季稻茎节潜伏芽培育成穗,头季若生育不良不仅当季欠收,再生稻也显著减产。再生稻在头季抽穗前已开始穗分化,其营养生长完全与生殖生长并进,生育期比双晚约短1倍。为适应我省中南部发展水稻生产的迫切需要,在安徽省科委支持下,我们研究了早中稻再生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是指双季稻或较低海拔单季稻区培植再生稻的一种栽培模式。龙岩市近年来进行了对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的探索。1999年全市推广这种模式4062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24.6公斤,再生稻亩产331.6公斤,两季合计亩产856.2公斤。连城县朋口镇天马村建立示范片518亩。  相似文献   

5.
湖南:“四防一增”技术让再生稻增产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再生稻生产成为湖南省的主推技术之一。2015年,湖南省再生稻面积仅20多万亩,2017年快速增长至210万亩。示范推广区域发展到93个县。据湖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汇总各地测产结果,2017年全省再生稻示范普遍高产,再生季产量比2016年增产20%左右,达到预期"一季+再生"亩产900公斤以上的目标。湖南省再生稻2017年缘何实现高产高效?湖南省再生稻首席专家唐启源介绍,再生稻有"五怕":再生季  相似文献   

6.
数字     
<正>1500吨四川省立足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突出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在连续两年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的基础上,预计今年再减少农药用量1500吨,促进种植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1500公斤农业部测产验收专家组4日对广西灌阳县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基地进行再生稻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达552.1公斤,加上一季稻的平均亩产1009.45公斤,"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首次突破1500公斤。  相似文献   

7.
富顺县是川南水稻生产大县之一,全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5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总产33万余吨,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6%.我县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再生稻栽培的探索,到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向大面积推广,至90年代末期,全县再生稻平均亩产达114.3公斤,产量最高的田块达294公斤,对促进我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再生稻是构成我镇粮食总产量不可缺少的一季作物,已成为我镇重要的耕作制度。现在杂交中稻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20 000亩左右(全镇种植水稻面积24 000亩),已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4%,收获总产量4 200t,已占中稻产量的42%。如2012年在我镇韩嘴村五组的科技示范基点上推广应用该技术,种植了杂交中稻135亩,100%蓄留再生稻,经调查测产统计,亩产100kg以下的面积8亩,占总面积的5.9%;亩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南方稻作技术特色的再生稻。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西南生态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其次,详细阐述了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关键措施;最后,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描述了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世界水稻主产区,特别是光热资源富余的地区,促进再生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寒地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9月末通过了国家级专家组的田间鉴评。测产结果为亩产868公斤和770公斤,实现了亩产800公斤左右和每公斤氮生产100公斤稻谷的目标,远远高于目前亩产600公斤和每公斤氮生产60公斤稻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佳辐占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选育的优质旱籼稻品种。该品种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开始引入福清市试种,至今已种植8年,累计推广面积8万亩以上。近年来,由于该品种再生能力较强,作为老品种的新应用,目前在闽南、闽北及福州地区作再生稻种植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深受当地农民喜爱。自2009年起,作再生稻栽培,一股头季稻亩产400--4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475公斤;再生季一般亩产220—250公斤,最高亩产可达340公斤以上。由于该品种低节位分蘖力强,非常适合机收低留桩再生栽培.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具有省工、省肥、省药等特点,是目前我市推广面积最大的再生稻优质品种。现将试种结果和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不仅可以一季两收,提高种粮效益.而且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水、省药、省本的优点。我县再生稻栽培已有10多年历史,每年种植面积约2.6万亩。再生季亩产200-300公斤。2003年以来,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试验、示范,获得成功。2005年我们在夏茂镇中街村建立504亩Ⅱ优航1号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福建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头季稻平均亩产742公斤,其中1.2亩高产田亩产达883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05.5公斤。全年稻谷平均亩产1147.5公斤。将我县再生稻产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将Ⅱ优航1号再生稻丰产配套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本报讯近日,水稻机械化直播试验在陕西省南泥湾地区获得成功。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表明,测产田块一亩产达到564.6公斤;田块二亩产达到464.8公斤,较去年亩产分别增加264.6公斤和164.8公斤。众所周知,传统的水稻需要育秧插秧,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推广的水稻直播,则是利用自己研制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机  相似文献   

14.
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来水稻耕作技术的一项创新,它是抛秧技术、种子包衣技术与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作用,推广前景十分广阔。2001年我区在江山乡建立66.7hm2早稻再生稻示范片,品种为两优2186,经省、市、区、乡、村五级联合验收组进行实割验收,平均每667平方米(下同)头季稻产量620公斤,再生稻产量450公斤,两季合计产量1070公斤,实现超吨粮。……  相似文献   

15.
<正>本报讯重庆市通过连续5年的科技攻关,集成了优质中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了重庆市地方标准《优质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涌现了一批优质中稻+再生稻千亩片、百亩片平均亩产1100—1200公斤的高产高效典范,实现了优质中稻-再生稻规模生产高产高效目标。带动了全市再生稻蓄留成功率、单产水平、品质和生产效益提升,推进了稻米供给侧结构调整。今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县推广的杂交水稻品种中绝大多数是中、迟熟品种,生产潜力都在600—700公斤以上。我县2008年在罗悃验收,平均亩产586.7公斤;在逢亭验收,平均亩产577.5公斤;2009年在逢亭验收,平均亩产550.9公斤,验收6个乡镇平均亩产531.6公斤;2010年在全县经多点测产验收,最高亩产670公斤,最低亩产380公斤,其中罗悃镇验收平均亩产547.1公斤。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利用温、光、水等自然资源,提高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两季产量,隆昌县农技推广部门针对再生稻次适宜区早春气温回升快,秋季温、光、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南京农业大学、四川省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帮助下,自2002年起开展了四川再生稻次适宜区杂交中稻"一种两收"亩产吨粮技术的研究与应  相似文献   

18.
<正> 沿黄灌区位于河南省北中部沿黄两岸,千百年来,灾害频繁,产量低下。建国后,整治黄河,修坝建闸。引黄灌溉,推广水稻,成效显著。现在沿黄25个县市均有水稻种植。建国初(1949)种稻面积4.58万亩,亩产61.38公斤,1989年已发展到120万亩以上,亩产提高到350多公斤,分别为建国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具有南方稻作技术特色的再生稻。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西南生态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其次,详细阐述了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关键措施;最后,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描述了再生稻生产技术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在世界水稻主产区,特别是光热资源富余的地区,促进再生稻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宇德市蕉城区地处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781.4毫米,目照时数1700-1800小时。蕉城区的气象条件决定了在海拔400米以下的中稻区和单双混作区适宜种植再生稻。2011年,蕉城区种植再生稻2万多亩,喜获丰收;2012年,继续在赤溪、金涵等8个乡镇种植,头季稻平均亩产553公斤,再生季亩产340公斤。其高产栽培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