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小麦秆锈病菌是专化性寄生菌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生理小种之间在形态上虽无明显区别 ,但在致病专化性及其它某些性状上却明显不同。本文报道了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小麦秆锈菌 3个主要生理小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种类及一些酶的活性、同工酶组成差异的研究结果。1 材料和方法1 1 秆锈菌生理小种我国目前流行的 3个主要生理小种 2 1C3,34及 34C2 ,分别用近年发生频率较高的致病型2 1C3CKR ,34MKG及 34C2 MFR进行。1 2 秆锈菌夏孢子扩繁及萌发各致病型经单孢分离后 ,在冬麦 70 1成株上隔离繁殖。夏孢子萌发用直径 1 5cm…  相似文献   

2.
小麦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在选用鉴别寄主,小种分类和命名等问题上,一直都存在问题。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可说至今并没有完全解决。Stakman 和 Levine 在1922年首次在小麦秆锈病方面发表了鉴定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检索表。他们确定了12个鉴别寄主来区分菌株的致病力。小种是按前后鉴定的程序以编  相似文献   

3.
1959~1965、1973~1985年的二十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共鉴定10068份小麦秆锈菌的夏孢子堆标样,鉴定出我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17、19、21、21C1、21C2、21C3、34、34C1、34C2、34C3、34C4、40、116、194、207和柯太1型等十六个小种。除了17、21、34、40和116五个小种之外,其余十一个小种都是近二十年当中发现的。在这十六个在锈菌小种中,21号和34号两个小种群是主要流行小种群。21号小种群是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号小种群,其出现频率分别为87.1F、11.8%、其它各小种只占1.1%。从1963~1965、1973~1985年间,21号小种的出现次数明显地在递减;而21C3小种自1963年发现以来,直到1985年,一直处于逐年增加的状况;21C2、21C1则呈下降的趋势或出现频率始终不高。在流行的年份或地区里34号小种群有明显上升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在抗病品种上所分离到的小种,多为34号小种群内的各小种。40号小种出现的频率很低,七十年代以来只有1983年于云南省红河州农科所发现一次。116号小种自1982年发现以来,出现频率一直很低。生理小种34C2、34C4、40和 116虽各年出现频率很低,但对我国大多数生产品种或抗源材料有很强的致病力,所以对这四个小种的消长动态,尤其是北方春麦区和云南的德宏、红河和文山各州,特别需要注意。当前作为鉴别我国秆锈菌小种有效鉴别寄主有十个品种,其中包括国际鉴别寄主中的马阔斯(Marquis)、履浪斯(Reliance)、库班卡(Kubanka)、浮纳尔(Vernal)、爱因亢(Einkorn)等五个品种和五个辅助鉴别寄主:免字52、华东六号、明尼2761、欧柔(Orofen)、和如罗(Rulofen),以及应用对我国现行各小种都具有抗性的品种和Sr单基因系来侦察新致病类型的出现。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流行小种对Sr单基因品系:Sr7a、7b、8、9a、12、14、17、23和29是有毒的;而对Sr11、15、21、22、24、26、27 TmP和Tt—2是无毒的。本文还对当前抗源的布局和如何控制在锈病的流行,作了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4.
POD和PAL在小麦抗秆锈病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中国春(CS)和以它为背景的近等单基因系Sr11与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34MKG,分别组成亲和性互作CS/34MKG及高度非亲和性互作Sr11/34MKG,研究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在小麦与小麦秆锈菌高度非亲和性互作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后5 d内,POD和PAL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高度非亲和性互作接种处理在接种后72 h出现了POD和PAL的酶活最高峰,比其他处理早24 h,且酶活峰值稍高.  相似文献   

5.
欧柔(Orofen)和如罗(Rulofen)是七十年代抗小麦秆锈病、叶锈病的抗源材料。以后发现欧柔丧失抗性,经分离鉴定出一个小种,能侵染欧柔,但不能侵染如罗,定名为34C 3。至1977年又发现一个秆锈菌株对如罗和欧柔均有毒性,暂命为34 CR,由于这个菌株散见和混生于其它标样之中。近年来经过如罗幼苗筛选出夏孢子的单孢子堆菌株,重复进行回接,繁殖和鉴定,获得纯化的菌株,这个菌株不同于其它34号的菌株,现命名为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34C4,它的毒性鉴定结果见表1。  相似文献   

6.
1973年在辽宁、江苏两处共收集到小麦秆锈菌夏胞子堆标样1,144份,经繁殖存活和鉴定的标样共402份,分离出21、21C_1、21C_2、21C_3、34、34C_1和34C_2 7个小种区系。在7个区系中,它们的出现率:21C_3占75.8%,21C_2占15.7%,21占32%,34占25%,34C_1占1.7%,21C_1和34C_2各占0.5%。21C_3是当前小麦秆锈菌优势区系。根据标样上秆锈菌小种区系的鉴定结果,近年来生产上所用的品种大多是不抗当前流行的21C_3和21C_2两个区系的,为使小麦生产获得相对稳定性起见,加强这些品种的抗秆锈病的性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品种Rulofen是我国小麦杆锈菌的鉴別寄主。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对Rulofen无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的三个生理小种21C3、34、34C2对Rulofen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单体分析,并将Rulofen所含的抗秆锈病基因与国际上已命名的Sr基因进行了异同比较。结果表明;Rul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三个供试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6.其抗性效应为;-;1~ 或1X~=-x~- ,因环境条件的影响,Sr6的抗性反应型不稳定;在5D染色体上含有兼抗21C3、34和34C2三个生理小种的抗病基因Sr30,其抗性效应为2=、抗秆锈病基因Sr6和Sr30对我国的小麦秆锈菌小种34类群都具有进一步的区分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离体叶培养通过3年对比试验,已进入实用阶段。  相似文献   

9.
小麦秆锈菌116号生理小种是1982年从湖南怀化县的南大2419生产田采得的,继我国已发现过的40号生理小种之后又一个对浮纳尔(Vernal)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生理小种。 在1952—1957年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合作时曾发现过116号生理小种,但没有其它致病力方面的记载资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RAPD扩增技术在小麦秆锈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中重复性较低的不足,对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体系进行优化。以小麦秆锈菌不同的生理小种为材料,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模板DNA、Mg2+、TaqDNA聚合酶、dNTPs和随机引物浓度5个因素的影响,并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RAPD扩增的较优体系为25μL体系中含1×Buffer,40ng·μL-1模板DNA,1.5mmol·L-1Mg2+,2.0U TaqDNA聚合酶,0.25mmol·L-1dNTPs,0.40μmol·L-1随机引物;适宜的退火温度为36℃,适宜的循环次数为43次。该反应体系检测多态性能力强、反应系统稳定且重复性好,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小麦秆锈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前言小麦品种发生抗锈性变异一直是小麦条锈病防治的一个中心问题。国内外研究反复证实病菌小种类型的变异和数量变化是引致品种抗锈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自然界小种组成很复杂,总是多小种类型同时存在,有专有次,混合发生,据报道其它病原物的混合侵染会引起品种抗性表现的变异和症状变化,但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混合侵染是否也会引起这种变异,特别是反应型的变化,除个别文献有所涉及外,尚未见系统报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不同Wx蛋白缺失材料及其F_1代糊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不同Wx蛋白缺失类型小麦材料及其F1代正反交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粘度的理化特性。F1代种子的直链淀粉含量在糯麦和普通小麦的直链淀粉含量之间 ,非糯×糯类型的F1代比糯×非糯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高。糯麦与其它材料的粘度特性显著不同 ,F1代种子的峰值粘度低于普通小麦亲本。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粘度、回冷值、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呈正相关 ,而与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1986-1988年在田间小区经人工接种,观察比较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单独及混合发生时的流行过程。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在病害混生初期、病情较轻时,病害间没有明显的负相关性,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强,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现象。将不同病害的病情指数经重叠侵染公式转换后进一步分析证明,病害间在高病指下表现的抑制作用除病害间的重叠侵染外,还有拮抗作用存在。该文还对研究多种病虫害相互关系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甘肃甘谷对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不同抗性水平的3个当地主栽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比例混合种植,结果表明,除感病品种兰天6号与抗病品种天选46以等比例混种处理外,其余各处理的相对防效均在60%以上,尤其是感抗比例在1∶3、1∶5混种组合下的相对防效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光合和干物质积累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日平均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高23.3%、33.1%和12.7%。在拔节期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而在孕穗期和灌浆期则为双峰型。净同化率比对照高0.38g/(m2·d)和0.23g/(m2·d)。地膜覆盖穴播小麦具有叶面积大.光合“午睡”现象轻和干物质积累多的特点。光合速率高低与气孔阻力有关。覆膜小麦表现为气孔阻力低于对照,这有利于植株叶片气体交换和光合能力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全生育期覆膜小麦的土壤水分供应状况好于露地。  相似文献   

18.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春小麦新品种定西39号是以外引材料南27/临3的F1为母本,以自育的“815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6-2007年西北春麦旱地组试验中,2 a 20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454.0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1.17%;其中在甘肃省的5个试点中,2 a 10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338.5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西35号增产2.83%。该品种对条中32号、条中31号、条中30号、条中29号、条中27号、条中26号、水-14、水-1等混合优势小种表现免疫。籽粒含粗蛋白16.98%、湿面筋35.60%、沉降值25.2 mL,面团形成时间2.7 min,稳定时间1.4 min,最大抗延阻力68 E.U,拉伸面积13.8 cm^2。适宜在降水量200-400 mm,海拔1 600-2 300 m的旱川台地、山坡地种植。  相似文献   

19.
作物多样性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包括多系混合、品种混合和物种混合,其中品种混合策略备受重视。对于小麦,品种混合与它的组分净种时的表现相比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即增加籽粒产量的稳定性和减少病害的危害.特别是对减轻锈病和白粉病的危害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病害防治而获得的产量收益比较小.一般平均只有4%-5%。对于小种专化的病原物,小麦混合群体中复杂小种(能侵染两个或两个以上混合组分)的相对频率高于简单小种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有必要实行小组分数目品种混合系统的多样化、增加组分之间的抗性差异或增加混合组分数目。影响品种混合防病效应的因素是今后需要大力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Soil-borne diseases of wheat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e wheat/maize rotation growing system in northern China. A multifunctional microorganic strain called B1514 was found to have an inhibitory effect against major pathogens of winter wheat soil-borne diseases, have the ability to decompose maize straw,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utilize the straw for multiplication. The strain was processed into bacterial agent HAD-1.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rom 2008 to 2010 to test the control effect of HAD-1 on the major wheat soil-borne diseases, on decomposing ability to maize straw, and on reproductive capacity. Results showed that HAD-1 had significant control effects on sharp eyespot, take-all, and root rot on wheat. The control efficacy at wheat jointing stage was 59.63% to 72.59%, 57.64% to 59.29%, and 54.48% to 63.25%, respectively. The yield loss decreased by 8.67% to 11.70%. The population numbers of the strain B1514 increased 2.68×107−4.83×107 times during the wheat growing season. HAD-1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maize straw in the soil. The decomposition rate increased by 18.7% to 24.3% during wheat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