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防治斜纹夜蛾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为了寻求防治该虫新的有效措施,从自然罹病虫体上分离得到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 (Friedrichs & Bally) Brown & Smith,经室内毒力测定后,筛选出1株对斜纹夜蛾具有较强致病力菌株Px04.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拟合结果表明,26 ℃下幼虫接菌后第10天的LC50为1.722×10^6个孢子/mL.当剂量为10^7个孢子/mL时,致死中时间为3.6 d.在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与产孢量均在25 ℃时达到最大.不同培养基对Px04菌株的生长和产孢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在26 ℃下采用PD(马铃薯葡萄糖)+0.5%蛋白胨液体发酵培养3 d,每50 mL培养基的菌丝产量为461.5 mg,高于PD,Czapek-Dox和Cz-P(Czapek-Dox加0.5%蛋白胨)3种培养基;采用大米+0.2%蛋白胨和碎玉米+0.2%蛋白胨作为菌株的固相产孢培养料培养28 d,产孢量分别为8.75×10^12和8.38×10^12/kg,高于未加0.2%蛋白胨母体培养料的产孢量.  相似文献   

2.
棘孢木霉产厚垣孢子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ZJSX5003菌株产生厚垣孢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合此菌株产厚垣孢子的最佳培养基为:高温黄豆饼粉-玉米粉培养液,甘油0.005mL/mL最佳条件为:接种量0.8×10^5个/mL,装瓶量50mL/250mL,转速150r/min,温度:30℃2d,20℃2d,28℃4d;初始pH3.0。此单因子优化的配方及发酵条件可使厚垣孢子的发酵产量达到5.82×10^7个/mL。  相似文献   

3.
红托竹荪在栽培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为避免红托竹荪优良性状的退化,以保存1年的红托竹荪菌株为材料,通过菌丝尖端分离复壮和利用竹蛋组织分离、子实体组织分离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尖端分离的菌丝体复壮效果最好,3株复壮菌株长势为生长浓密;生长速度为1.09~1.15 mm/d,复壮菌株生长速度明显高于保存1年的对照菌株(0.96 mm/d);萌发率、萌发时间、污染率分别为100%、24 h、0%,该方法可用于短期内的菌株复壮。红托竹荪竹蛋组织分离复壮时,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3个菌株全萌发;萌发时间均为24 h;菌丝生长速率较快(0.23~0.35 mm/d),且没有污染。红托竹荪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复壮时,也为菌托膜部位复壮效果较好,萌发率为80%~100%;污染率也较低,仅20%;萌发时间24 h;菌丝生长速度较快,为0.34~0.35 mm/d。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找到适合蝇类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对罹病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体上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镜检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根据病原菌的培养性状、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态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棕尾别麻蝇体上的病原物为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将该菌株编号为KMZW-1。该菌株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9℃,最适pH值为6.0。其孢子悬浮液对棕尾别麻蝇、丝光绿蝇、家蝇、酪蝇、黑腹果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9.50×10^5、4.58×10^7、4.06×10^7、4.10×10^3和1.05×10^7分生孢子/ml,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86、8.17、8.16、8.12和3.22d。[结论]蜡蚧轮枝菌KMZW-1是一种对5种蝇类成虫具有活性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致病力。[方法]以采集于蒙自食用菌栽培地的菌袋上的平菇厉眼蕈蚊为试材,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的分生孢子浓度共设5.0×10^4~5.0×10^8个/ml的5个处理浓度,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的毒力随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第2天开始出现平菇厉眼蕈蚊成虫死亡,在5.0×10^4~5.0×10^8个/ml的5个浓度处理的成虫死亡率分别为31.92%、45.16%、62.25%、73.03%和79.78%;第4~7天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581×10^8、2.451×10^7、4.218×10^6和2.648×10^5个/ml;5.0×10^5~5.0×10^8个/ml浓度下成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缩短,由7.5d缩短到4.8d。[结论]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在室内对平菇厉眼蕈蚊成虫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性,为该菌株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开发应用及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不同孢子浓度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性。[结果]在4.5×10^5、4.5×10^6、4.5×10^7、4.5×10^8个/ml浓度下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367×10^7、3.245×10^6、3.202×10^5和7.803×10^4个/ml。[结论]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甜菜夜蛾有较强的致病性,因而对甜菜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马尾松毛虫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及大规模生产球孢白僵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PDA培养基上测定6个温度梯度(17、20、23、26、29和32℃)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2、B-14和B-19)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以查比克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等质量的3种不同碳源或氮源代替蔗糖和硝酸钾,测定不同碳、氮源对供试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生长速率、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B-2、B-14和B-19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在26℃下各项生物学指标均达最高值,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36~3.77 mm/d、9.33×104~16.33×104个/mL和92.67%~99.67%;在不同碳氮源利用方面,最适生长、产孢的碳源为葡萄糖,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分别为3.56~4.35 mm/d、1.00×104~1.33×104个/mL,但孢子萌发率普遍不高;最适生长的氮源为蛋白胨,菌丝生长速率为4.40~4.81 mm/d;最适产孢及孢子萌发的氮源为酵母浸出液,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67×104~51.33×104个/mL、58.03%~100.00%.[结论]B-2菌株可优先选作球孢白僵菌工业化生产菌种;在26℃下选择葡萄糖和酵母浸出液为碳氮源可提高菌剂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对甜菜夜蛾种群的控制效果,测试了3个地区4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孢子悬浮液对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致死效应,并对其致死效果进行了时间-剂量-死亡率(TDM)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第4—7天球孢白僵菌菌株BD-038(河北保定)、2096N(上海)、菌株A(广东广州)、菌株B(广东广州)对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单位:孢子/mL)分别为5.46×10~5—3.41×10~7、1.32×10~7—2.31×10~8、1.76×10~7—5.47×10~8、2.94×10~8—6.63×10~9,其中菌株BD-038在1×10~6—1×10~8孢子/mL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为6.4854—3.6689 d,菌株2096N和菌株A在1×10~8孢子/mL的LT_(50)分别为4.7565 d和5.2085 d。由此表明菌株BD-038对上海地区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高的毒力。  相似文献   

9.
辛健康  孙天仙  包汉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803-18804,18806
[目的]为解决环境中Al^3+污染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将来自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别在高氏培养基、PDA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出放线菌、酵母菌,继而对比研究放线菌与酵母菌菌株在不同Al^3+浓度影响下的生长繁殖情况。[结果]Al^3+浓度为0、1.0、1.5、2.0和2.5mmol/L时,放线菌F1菌株的增长率分别为320.00%、282.00%、148.90%、115.00%和86.80%,其余菌株与之类似。Al^3+浓度为3mmol/L时,放线菌基本不能生长。Al^3+浓度为0、5.0、10.0、15.0和20.0 mmol/L时,酵母菌B1菌株的平均直径分别为5.86、4.62、4.88、4.12和3.26μm,B4菌株与之类似。Al^3+浓度为5.0 mmol/L时,B2和B3菌株的平均直径略有升高,而Al3+浓度为15.0 mmol/L时菌体直径有所减小。Al^3+浓度为0、5.0、10.0、15.0和20.0 mmol/L时,液体培养基中B1酵母菌菌体个数分别为33.88×10^7、20×10^7、8.8×10^7、5.2×10^7和3.2×10^7个/m l,其余菌株与之类似。[结论]Al^3+对酵母菌、放线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益生菌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生理功能,常用作微生态饲料添加剂。菌体SFU-9是一株蜡状芽杆菌,该菌株在不利环境下能够以孢子形式存在,具有耐高温,耐酸碱和耐挤压等优点,较乳酸菌,酵母菌等益生菌更能保持活菌状态,适合饲料加工业的需要。该研究以菌株SFU-9进行实验,研究发酵温度,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值,溶解氧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6.5,接种量5%(相对摇瓶装液量),培养温度30-32℃,装液量28-33mL/250mL。发醇液中的活菌数可达10^11cfu/mL。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2.0%,啤酒酵母1.5%,NaH2PO40.2%,Na2HPO40.2%,玉米浆2.0%。是以最佳培养基配方给菌体提供营养,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培养,可以使发酵液中的活菌数高达10^12cfu/mL.  相似文献   

11.
向赟  王刚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69-10572,10659
[目的]为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结果]先感染WSSV试验中,亚硝酸氮浓度在渐变和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突变试验中起始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组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2.2% 、70.0%和76.7%,病毒含量分别为7.0×10^6、1.2×107和9.4×10^6copy/g;渐变试验中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0.0%、63.3%和66.7%,病毒含量分别为4.7×10^6、2.7×10 7和1.1 × 10^7 copy/g.后感染WSSV试验中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2.2%,48h后突变组首先出现死亡高峰,72 ~ 120 h存在显著差异(P<0.05);渐变组试验中起始、中、高浓度亚硝酸氮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21.1%、30%和50%,病毒含量分别为9.8×10^4 、2.2×105和2.3×10v6 copy/g;突变组试验中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31.1% 、48.9%和61.1%,病毒含量分别为2.7×10^5、2.1×10^6和5.2×10^6 copy/g.[结论]携带WSSV的凡纳滨对虾对亚硝酸氮浓度变化更敏感,更易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亚硝酸氮突变影响对虾对WSSV的易感性比渐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组乳酸菌复合系,以MRS改良培养基为对照,初步研究以玉米面、玉米蛋白及马铃薯淀粉作为培养基成分时,乳酸菌复合系的生长情况,并筛选两组复合菌系生长最适的培养基.结果表明:复合系LBC-8在玉米面、玉米蛋白与葡萄糖7:3配比培养基中生长最适;复合系LBC-8和SFC-2的pH值下降程度,OD600nm的增加幅度,玉米面与葡萄糖培养基中较马铃薯淀粉与酵母粉培养基中明显;两组复合系分别在马铃薯淀粉与酵母粉3:7和5:5配比中生长菌落数最多,分别为5.0×10^7CFU/mL、3.4×10^7CFU/mL.  相似文献   

14.
猪细小病毒PPT1株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PPT1株制备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并将其与市售灭活疫苗免疫豚鼠,定期采集,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测定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PPT1株在PK-15细胞上病毒增殖效价可达到1.96×106TCID50/mL,两种疫苗二免后14d,抗体效价均可以达到8log2。  相似文献   

15.
生物药剂防治两色绿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炜东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90-192
应用浸渍法选用5种不同浓度的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分别对两色绿刺蛾2龄初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363+0.2729x,其LC50为2.90×106孢子.ml-1,且5×10^6、5×10^7、5×10^8、5×10^9、5×10^10孢子.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8.62d、7.72d、7.25d、6.07d和5.66d。苏云金杆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889+0.2919x,其LC50为7.28105伴孢晶体.ml-1,且8×106、8×107、8×108、8×109、8×1010伴孢晶体.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7.62d、5.87d、4.84d、4.33d和4.21d。根据正交试验均值最大值的组合原理,混合生物药剂的最佳组合为c1b2a3,即1%阿维菌素5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苏云金杆菌3000倍液;而混合生物与化学药剂的最佳组合为A1C2B2,即20%杀灭菊酯8000倍液+1%阿维菌素10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经林间应用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芒果炭疽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芒果炭疽病菌进行了拮抗菌的分离和筛选.并且采用有效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了平板培养基抑菌试验以及采后芒果果实炭疽病防病试验。结果从24个菌株中筛选得到1株有效抑制炭疽病菌的芽孢杆菌M35,其抑菌圈大于13mm,而且其发酵液对炭疽病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果实防病试验结果也显示,该菌株对于芒果采后炭疽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随着该拮抗菌菌悬液浓度的增加,防病效果提高,在浓度为1×10^8CFU/mL时,发病率为45%,病斑直径为14.1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大豆高隆象(Ergania doriae yunnanus)是我国南方大豆田间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一株高隆象自然致病真菌的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并测定该菌株对大豆高隆象成虫的毒力,为大豆高隆象的生物防治提供新材料。【方法】对采集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提取真菌DNA进而扩增rDNA-ITS,利用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鉴定田间致高隆象自然死亡的真菌种类;设置不同培养温度,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方法测量计算真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配置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Edy1孢子悬浮液,采用浸虫处理法测定对大豆高隆象的毒力,与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毒力进行对比;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评价高隆象取食后的致死效果。【结果】致使高隆象田间自然发病死亡的真菌为球孢白僵菌,菌株命名为BEdy1。该菌株在22—28℃有较高的生长速率,26℃下生长速率最高,达4.34 mm·d-1;在20—26℃有较高的产孢量,22℃下产孢量最大,为4.63×106孢子/mm2。浓度为1.0×105、1.0×106、1.0×107和1.0×108孢子/mL的BEdy1孢子悬浮液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分别为49.33%、77.33%、88.67%和98.00%,对照死亡率仅为10%。1×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下,LT50为(6.79±0.13)d,僵虫率为74.67%,发病严重度最高。10 d的LC50和LC95分别为4.80×104和3.57×107孢子/mL。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商品化球孢白僵菌产品LH处理高隆象成虫,10 d死亡率为58.00%,僵虫率为4.67%,极显著低于同浓度的BEdy1处理。大豆叶片喷施BEdy1孢子悬浮液后喂食高隆象,10 d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63.33%,LT50为(5.27±0.35)d。【结论】适当环境条件下,球孢白僵菌菌株BEdy1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对大豆高隆象成虫有很高的致死率,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张进  滕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115-4116
以皂质芦荟的叶尖、幼苗、腋芽作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研究.结果发现:叶尖切口处25 d左右可产生愈伤组织,再经15 d诱导可萌发再生芽;幼苗、腋芽基部30 d左右则直接分化再生芽.经试验筛选出各培养阶段最适宜的培养基为:①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6-BA 2.5 mg/L+NAA 0.2 mg/L;②芽分化培养基,MS+6-BA 3.00 mg/L+NAA 0.15 mg/L;③芽增殖培养基,MS+6-BA 3.5 mg/L+NAA0.5mg/L;④生根培养基,1/2 MS+NAA 0.5 mg/L.上述培养基均添加浓度2.5%蔗糖,浓度0.8%琼脂,pH值为6.0.  相似文献   

19.
以质粒pMarA转入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生亚种B9601-Y2菌株,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标记遗传稳定的菌株Y2-pMarA。采用浇灌法、拌种法和浸根法接种大白菜,并用浇灌法接种烟草,观察菌株在大白菜和烟草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通过10μg/mL卡那霉素的LB平板和PCR方法,证明标记菌株Y2-pMarA均能在植株根际、根表和根内定殖。在播种时浇灌大白菜37d后,在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量分别为浇灌7d后菌量的94.31%、95.00%和84.75%,在灭菌土中则分别为75.26%、84.92%和177.74%;在拌种处理大白菜时,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量分别为拌种7d后菌量的94.44%、95.27%和61.06%,在灭菌土处理中则分别为75.64%、90.91%和69.06%;在浸根10min后移栽,标记菌株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中扩散和进入根内;至移栽后33d,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株定殖密度分别为6.28×105、9.54×105和4.69×103 cfu/g;灭菌土处理中则分别为6.97×105、1.12×106和1.02×104 cfu/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