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 ̄11月蛀梢,11 ̄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 ̄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 ̄14d,集中扬飞3 ̄4d,扬飞期对防治成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松纵坑切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对36株蠹害木作解析,发现纵坑、横坑切梢小蠹虫在云南松蠹害木上的虫种分布、虫口密度,因危害程度——枯萎木、濒死木和树木部位不同而异。林内衰弱的松树先受纵坑切梢小蠹的侵害,导致松树成片枯死主要是后来侵害的横坑切梢小蠹虫。  相似文献   

4.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相似文献   

5.
1992~1995年在云南省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遭受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334hm2云南松林,进行了营林防治技术、害虫种群防治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示范和研究。通过4年的综合治理,示范林被害株率由防治前的62.67%下降到3.72%,下降率94.06%;蠹害指数由33.30下降到1.29,下降率为96.1%;对照林地34hm2的被害株率由39.03%,上升到90.47%,上升56.85%;蠹害指数由20.10上升到47.22,上升率为57.43%。挽回经济损失30.79万元,提高了云南松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松纵坑切梢小蠧虫在昆明、红河、楚雄、曲靖、玉溪等14个地州65个县的云南松林内发生,受害面积达80万亩。本文详细论述了松纵坑切梢小蠹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成灾原因及今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虫种群预测预报方法,即通过测定云南松含水量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来预报该虫种群密度,建立了小蠹虫种群密度与云南松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模式y=100560e^-297x,蠹害指数与林下植物我样性指数的线性回归方程y=54.6-10.98x(y〈54.6)。并根据治理试验形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囊害木为主,合理利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综合性治理措施,该研究对松纵坑切梢小蠹的预测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纵坑切梢小蠹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纵坑切梢小蠹系统研究论文中的综合防治部分。文章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成果,首先提出了划分云南松林分蠹害程度及蠹害木的分级标准,针对林分的危害情况,采取相应的蠹害治理综合措施。蠹害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1.蠹害木清理技术;2.化学农药防治技术;3.生物防治技术;4.小蠹聚集信息素引诱技术等内容。对小蠹提出了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清理蠹害木为主,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应用生物防治手段控制林间种群密度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措施,对以后防治松纵切梢小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 piniperda L.)是云南松林内中次期性树干害虫的主要种类。在我省大范围内猖獗成灾,使大面积的云南松濒临死亡。据近几年的防治研究,现已取得可喜的防治效果。对该虫的防治主要采取营林防治措施,即在被害率较低时采取伐除被害木的卫生伐手段;在被害率大时采取皆伐、更新造林。  相似文献   

13.
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对云南松、华山松危害很大的蛀干虫害。经对其生活史及种群动态的研究,根据危害程度,采用伐除蠹害木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清除Ⅲ级木,伐倒后及时刮皮处理。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使小哨林区受害株率由清理前的97%下降到21.69%;危害指数由53.35下降到9.67。  相似文献   

1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证实该虫种的雌雄成虫均能释放聚集同类的信息素,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色谱仪进行性定量分析,从雌雄成虫后肠和虫粪提取物中分析出聚集信息的主要成分是氧化单萜烯醇:反式-马鞭草烯醇、桃金娘烯醇,Δ^3-皆烯-10-醇和马鞭草烯酮,另外,嘛松枝韧皮中分析出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具有强烈吸收力的碳氢单萜烯:α-蒎烯和Δ^3-蒈烯。通过对聚集信息素单组分及混合剂进行室内和林间生物  相似文献   

15.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是四川云南松林区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在攀西林区一年发生一代,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成虫由梢转干的始见期为12月24日,高峰期为3月2日至3月25日,高峰期不明显,结束期为5月24日,历期为146天。成虫由梢转干盛期的林间平均温度为16.5℃,相对湿度55%。梢转干盛期是当地梨花盛花期。成虫干转梢的始见期为4月16日,高峰期为5月28日至6月16日。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李斌 《林业建设》2013,(2):14-16
针对松纵坑切梢小蠹在石屏的发生现状及趋势,结合石屏县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合石屏县特点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纵坑切梢小蠹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参照国际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从纵坑切梢小蠹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 危险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蔓延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5个方面进行了定性、定量分 析,对纵坑切梢小蠹的危险性作出了综合评价,认为纵坑切梢小蠢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9.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扩散危害及防治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0.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11月蛀梢,11~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14d,集中扬飞3~4d,扬飞期对防治成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