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世伟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69-171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尾巨桉造林试验,分析不同立地类型、海拔、坡位对试验林生长及经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质量等级对尾巨桉生产效益影响极大,在好的立地条件下(Ⅱ类地),尾巨桉长势较好。速生丰产的优势表现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经营利润估算可达36000-53000元·m^-2。而在一般的立地条件下(Ⅲ类地),生长受到影响,生长量明显不如立地条件好的,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特别是在Ⅲ类地以下的较差立地条件下造林,虽然营造林技术措施到位,但产量低根本达不到速生丰产的要求而且会亏本1200-6000元·m^-2;坡位对尾巨桉的生长影响不大,除了极端地形如山凹、山顶外,全坡均可适合种植;海拔对尾巨桉的生长及经营效益影响很大,随着海拔的增高生长量明显下降。该区营造尾巨桉速丰林应选择海拔600m以下的Ⅱ、Ⅲ类地造林。  相似文献   

2.
郭清明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9):165-166
在沿海沙质土壤开展巨尾桉、刚果12#桉和细叶桉造林试验研究,并以柠檬桉作为对照。研究表明,巨尾桉、刚果12#桉和细叶桉造林成活率82.0%-98.0%,4 a生时保存率64.0%-90.0%;三种桉树生长量超过柠檬桉,其中巨尾桉生长最快,4 a生时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比柠檬桉大78.3%、93.6%和578.1%;三种桉树受风害较轻微,风斜比例为5%-19%,而柠檬桉受风害比例达86.2%。巨尾桉、刚果12#桉和细叶桉可应用于沿海地区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差异。[方法]对七坡林场上思分场不同坡位的巨尾桉人工林进行连年(1~5年)监测。[结果]坡位显著影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进程,其生长状况下坡最优,中坡次之,上坡较差;随着年限增加,巨尾桉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逐渐降低,但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自第2年起,各坡位巨尾桉胸径、树高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随着年限增加,差异越加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优先选择中、下坡进行造林,上坡林分应加大施肥量;桉树属于前期快速生长树种,应加强前期经营管理,确保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尾巨桉山地造林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南山区尾巨桉造林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生长有显著差异,在海拔800 m以下,山坡的中、下部坡位尾巨桉生长较好;在山脊和山谷生长较差;在缓坡比在陡坡生长好;东坡和东北坡相对比较容易受风害;北坡和山谷地带比较容易受冻害。  相似文献   

5.
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柳窿桉9号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柳窿桉9号适应性和速生性较强,在Ⅲ类地上,其速生性虽略比尾巨桉DH32—29差,但1a生年平均树高可达2.0m以上,2a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5.0m和5.0cm以上,尤其在低海拔山地不受冻或轻微受冻的情况下,其速生性较为明显且树干通直、径粗,抗风性较强。但柳窿桉9号对低温极为敏感,其耐寒性与尾巨桉DH32-29相当,可耐-2℃左右的低温,适合在闽东南沿海海拔300m以下的山地栽培。  相似文献   

6.
巨尾桉以其生长迅速、轮伐期短等特点被林农接受并广泛种植。以1 245、1 665、2 505株/hm2等3种密度巨尾桉人工林林分调查材料为基础,对不同造林密度巨尾桉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出当地巨尾桉人工林的最佳造林密度为1 665株/hm2。  相似文献   

7.
对武平县尾叶桉U6、巨尾桉DH3229 2个桉树品种前期(1、2和3年)生长及抗冻害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尾叶桉U6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巨尾桉DH3229;2年生巨尾桉DH3229抗冻害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3年生巨尾桉DH3229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综合2个桉树品种前期生长及抗冻害情况,武平县发展桉树速丰林宜选择巨尾桉DH3229。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适合尾巨桉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生长的整地方式,选择福建省华安县西陂国有林场不同整地方式(全垦、带垦和穴垦)的尾巨桉人工林,进行3 a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整地方式对尾巨桉人工林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0.5年后,全垦处理下尾巨桉人工林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处理方式,且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水平;造林第1年,带垦处理的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最优,表现为带垦穴垦全垦;造林第1.5~3年,生长状况最好的是穴垦处理下的尾巨桉人工林,表现为穴垦带垦全垦。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存在差异,其中穴垦和带垦处理在增加林下植被数量上均有较大优势。造林第1.5年和第3年,穴垦处理林下植被丰富度指数最高,带垦次之,全垦最差;而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群落盖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的是带垦,穴垦次之,全垦最差。因此,以生长量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穴垦整地;以林下植被为主因子时,最好采用带垦整地。  相似文献   

9.
张盛钟 《现代农业科技》2011,(5):196-197,199
龙岩市桉树引种与栽培特性调查研究表明,与引种区广西、福建沿海适宜产区相同桉树品种(品系)相比,在立地条件相似条件下各树龄林分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均低于这2个地区,三年生尾巨桉Ⅰ、Ⅱ类地的生长量是Ⅲ类地的400.0%,二年生尾巨桉Ⅰ、Ⅱ类地是Ⅳ类地的857.1%。桉树生长海拔越低,其生长量越大。在立地条件相似(Ⅰ、Ⅱ类地)条件下,不同品种(品系)其生长量有明显差异。同样的施肥量、肥种和不同施肥次数对林木生长影响很大。桉树在龙岩市各地区引种栽培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10.
周建华 《乡村科技》2023,(12):81-83
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种植的东门尾巨桉无性系品种,于2021年选择立地条件相一致的林地进行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种植试验,以DH32-27为对照,对种苗苗高、地径进行9次测定,并测定种苗生物量增量。试验结果表明:种苗生长前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较缓,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不明显;种苗生长后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快,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明显,与DH32-29、对照相比,DH32-26苗高、地径更高、更大,且生物量增量最大。因此,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东门尾巨桉DH32-26的生长量更优,更适宜在钦州市种植。  相似文献   

11.
南中亚热带过渡区较高海拔山地桉树无性系中试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仙昌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77-179
在南中亚热带过渡区较高海拔山地开展巨桉3-2、赤桉8号等较耐寒桉树无性系中试,并以广泛种植的尾巨桉为对照。通过对参试无性系的速生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耐寒性)的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尾巨桉适应性强、速生但耐寒性较差,受冻后产量较低且开叉、干型不好,只适合在该区沿海低海拔山地栽培;巨桉3-2速生且适应性和耐寒性较强,1a生平均树高可达1.6m以上,随后速生性更为突出;2.5a生树高、胸径分别可达7.5m、7.6cm以上;5a生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可达12.5m、15.8cm和0.1192m3以上,可耐-3℃的低温,适宜作为该区较高海拔(500~600m)山地的主栽品系。赤桉8号速生性一般,耐寒性略比巨桉3-2差,可耐-3~-2.5℃的低温,但抗风性比巨桉3-2和尾巨桉强,适合在该区海拔400m以下且风害有可能频繁发生的山地有选择栽培。  相似文献   

12.
滨海沙地后沿几种木麻黄混交林防护功能与土壤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茂瑾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88-189
针对沿海防护林树种单一化的现状,在惠安赤湖林场海岸后沿沙地开展木麻黄分别与台湾相思、柠檬桉和尾细桉混交造林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与台湾相思、柠檬桉和尾细桉混交后,防护功能增强,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得到改善;参与试验的3种混交林中,以木麻黄与台湾相思混交对防护效果的提高及土壤肥力的改良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选择适宜沿海地区生长的优良树种是防护林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和研究的问题。该研究以一种从台州椒江引进的桉树品种为材料,在象山县沿海泥质岸线开展防护林造林试验。经过4年的适应和生长,调查结果显示:巨桉具有较强的耐盐碱性和抗寒性,在最低气温高于-6℃且p H值为8.3左右的环境下适宜栽植,但温度低于-7℃将发生四级以上冻害而造成植株死亡。  相似文献   

14.
巨尾桉(Eucalyptusgrandis×E.urophylla)为巨桉(E.grandis)和尾叶桉(E.urophylla)的杂交种,因其具有干形通直、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点而在我国南方地区造林中广泛应用。从可持续经营以及保持巨尾桉人工林高生产力的需求出发,如何进行巨尾桉萌芽更新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因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对巨尾桉萌芽更新技术的研究及归纳经验,总结出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期为林农提供相关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5.
结合3S技术,利用数量化理论Ⅰ,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坡向和坡度5个因子,对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在漳浦县的适生立地条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把立地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立地适宜等级以Ⅱ级为主,Ⅰ级次之,二者占总面积的91.30%,漳浦立地条件对木麻黄生长较适宜,为沿海防护林适地适树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滨海沙地木麻黄、湿地松和尾巨桉对滨海沙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对这3种防护林树种不同季节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动态及季相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天中,木麻黄的初始荧光(F_o)最低,湿地松的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和潜在活性(F_v/F_o)均最低,且都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中,3种防护林树种的最大荧光(F_m)均表现为尾巨桉湿地松木麻黄,且季相变化均呈单峰变化规律,木麻黄的F_o、F_m均最小,尾巨桉的F_m、F_v均最大,湿地松的F_v/F_m、F_v/F_o均最小,表明湿地松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光量捕捉效率低于木麻黄和尾巨桉。结合林分生长情况可知湿地松受环境胁迫,对滨海沙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木麻黄和尾巨桉差。  相似文献   

17.
桉树无性系生长对比及造林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大径级桉树用材的培育技术和方法,对3个8年生桉树无性系(尾巨桉30-1、尾巨桉3229、尾叶桉U6)进行生长对比和造林效益评价.结果表明,3个无性系在前3年处于高生长期,第2年后树高、胸径、蓄积生长总体上差异显著,且均与林龄呈正相关,以3229生长最好,30-1次之,U6生长最差;采用3个无性系造林均可实现赢利,但3229的造林优势较30-1、U6明显;3个无性系的最佳经济轮伐期均在第7年,以3229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盐分胁迫下巨尾桉苗期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盐分胁迫下巨尾桉幼苗的生长与生理特性变化,研究巨尾桉的耐盐性。结果表明,盐分胁迫对巨尾桉苗高、地径生长以及叶片质膜透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巨尾桉苗高、地径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减少,当盐分浓度达到0.6%时,巨尾桉的生长受到了极大地抑制;叶片质膜透性随着盐浓度增大而增大,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大而减少,叶绿素含量在处理30 d内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营养袋栽培试验,研究了污泥营养基质对尾巨桉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营养基质能 够显著促进尾巨桉苗木的生长,显著增加尾巨桉苗木树冠、地径和总生物量,其中以80%赤红壤+20%污泥和 70%赤红壤+30%污泥2种营养基质的效果最好。污泥营养基质能够显著提高尾巨桉苗木叶片的叶绿素和N、P、K 含量,但对尾巨桉苗木叶片的Cu、Zn含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江澜 《吉林农业》2012,(2):181+180
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是一种适宜萌芽更新的树种,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生产上广泛培育速生丰产的尾巨桉.采用萌芽更新的方法作为尾巨桉第二代、第三代林的更新方式,可以节约造林成本,省时省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高的适用性.所以文章将对尾巨桉萌芽生产经营的要点技术进行探讨,以提供尾巨桉以及类似桉树造林需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