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赣早籼43号的选育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早籼43号是从南特占//美国籼稻/意大利B、罗马复交组合中,用系谱法育成。该品种属早籼早熟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早熟、抗稻瘟稻、适应推广等特点。两年江西省区试,平均比赣早籼37号增产7.28%。该品种1997年底累计推广6.6万hm2,在江西稻区已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赣早籼34号系用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早籼早熟新品种,通过地区区试、省多点试验、省级优质米区试和全省现场评议会家评议及大田生产示范应用表明,该品种具有熟期早、稳产性能强、产量较高及抗稻瘟病,米质优、米饭爽口的特点,1993年省农牧渔业厅把该品种列为农业科技成果重点示范推广项目,对于提高早稻稻米品质和增加高产值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稻新品种“赣早籼40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赣早籼 40号”属中早熟早籼水稻新品种 ,该品种丰产稳产 ,品质较优 ,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合江西、湖南等双季稻区作优质早稻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4.
“嘉育164”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早熟的早籼新品种。2001、2002年分别通过浙江省、湖北省品种审定。己在浙江省进行大面积推广。2002年福州市农科所优质稻课题组引进该品种,并连续两年在闽清、罗源及福州市农科所进行早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表现出米质优、产量高、早熟、抗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金优463”是用早籼优质恢复系T0463作父本、金23A作母本杂交选育出来的早稻新组合。该组合2000年参加广西桂林早杂区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单产)516千克,比对照威优402增产7.2%:200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平均单产476千克。比对照优Ⅰ402增产2.6%,居参试组合首位;2003年参加江西省早稻区试。又排名第1位;2003年在我县进行了试验示范栽培。田间表现十分出色,品比试验单产494千克,比对照金优402单产增加37千克,增产8%。表现出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推广优质食用早籼品种"湘早籼42号",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进行了区试试验。根据区试试验结果,总结了湘早籼42号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并针对该品种的特性提出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甬籼15”特征特性及轻型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籼15”是宁波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早熟、丰产早籼新品系。2006、2007年参加宁波市早稻区试,并在宁绍地区多点试种,2008年参加宁波市早稻品种生产试验,并在宁绍地区示范种植500多亩。目前“甬籼15”已通过浙江省品审委预审。该品系表现为熟期早、丰产性较好、株型独特,耐肥抗倒、耐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米质与“嘉育293”相仿,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易涝区翻秋早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中游易涝区是洪涝灾害多发区 ,早熟早稻翻秋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避灾减灾措施 ,为提高翻秋早稻产量和发展翻秋早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及实用技术 ,对翻秋早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赣早籼 37、赣早籼 4 5是 2个早熟、秧龄弹性较强的适种品种。这 2个品种播种期为 7月 2 0日 ,秧龄 15d ,移栽密度 16 .7cm× 13.3cm ,每穴 7~ 8本较为适宜 ,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分析结果 ,翻秋早稻米质优于早稻米质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在本县推广的早稻品种,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可行性依据,桃源县种子管理站通过金优706、湘早籼6号、湘早籼45、株两优35、株两优819等5个早稻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总体上这5个品种表现为产量稳产、病虫害较轻,都可以作为早稻种植,适合在桃源县进一步推广,但湘早籼6号易感染稻瘟病病害,注意对该品种稻瘟病的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0.
甬籼15属早熟早籼,于2008年10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8024)。该品种表现为早熟,稳产性好,株型独特,耐肥抗倒,耐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与对照嘉育293(部颁等外)相仿,特别适宜轻型栽培和机插栽培,适宜在宁绍地区作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籼稻品种浙辐802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与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辐802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种植的籼稻品种,它对北方稻区的菌株表现很宽的抗谱。利用2个致病性稳定的稻瘟病菌系对浙辐802(ZF802)与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杂交的F1、F2、BC1F1群体进行抗病性遗传分析,从ZF802中鉴定出2个抗病基因Pi-ZF1(t)和Pi-ZF2(t),它们都抵抗供试菌系研54-04,其中Pi-ZF1(t)基因也能抵抗供试菌系95-t2,而Pi-ZF2(t)基因对该菌系无效。根据F3和F4株系对供试菌系在抗性表型上的差异,对ZF802携带的抗病基因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85-02”早籼稻大田中发现自然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育成“赣早籼57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好、熟期偏早等特点,于2004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早杂搭配种植,有利于早稻品种布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水稻类病变突变体C23进行遗传分析,并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通过EMS化学诱变获得类病变突变体。对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分析,对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C23/浙辐802F2作群体,应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突变体植株三叶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近似圆形淡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斑点数量增多,面积逐渐扩大并连成中心枯黄色,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几乎遍布整个植株,该类病变发生可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C23的成熟期株高降低,有效分蘖数和每穗着粒数减少,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C23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SSR标记RM101和InDel标记Ch12-112之间,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6和0.73cM,并与该区段内的4个InDel标记Ch12-91、Ch12-92、Ch12-95和Ch12-104共分离。【结论】认为C23的突变基因位点与已鉴定的spl1位点接近,但其植株类病变表型与spl1突变体表型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赣早籼53号"属早籼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适合江西及邻省双季稻区种植,是杂交稻秋季制种的前作和避洪救灾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15.
吴剑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096-7097
[目的]鉴定安徽省选育或引进的早稻新品种(组合)在不同区域条件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方法]依据省种子管理站要求,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产量最高的为浙辐2306达7 575.0 kg/hm2,早籼276位居第2位达7 300.5 kg/hm2,位列第3的是直早038达6 987.0 kg/hm2,均比对照高;浙辐2306、早籼276、直早038的农艺性状、抗性等也较好。[结论]参加续试的品种浙辐2306、早籼276和直早038可进行生产性示范。  相似文献   

16.
优质早籼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优质早籼稻"赣早籼37号"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基本苗数>肥料用量>肥料种类>育秧剂种类。基本苗数和育秧剂对有效穗数、实粒数、总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基本苗数和肥料种类对结实率和成穗率影响较大。最佳栽培技术组合为:采用壮秧剂塑盘育秧,抛栽基本苗数为142.5万/hm2,施用总有效成分为265kg/hm2的有机无机复混肥(N∶P∶K=13∶6∶11)。该技术组合可获得6749.7kg/hm2的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水培试验对两种基因型水稻(杂交稻“威优1126”和常规稻“渐辐802”),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Cd的吸收和再分配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对Cd有更强的吸收及向其茎叶和籽粒转达的能力。两类水稻在幼穗分化之前吸收的Cd不到全生育期吸收总量的10%,抽穗期以后吸收的Cd占51%以上。水稻糙米Cd含量与植株吸收累积的Cd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就Cd对稻米卫生品质的影响而言,生殖生长期是水稻的Cd污染敏感期,杂交水稻对Cd污染的敏感性大于常规水稻。  相似文献   

18.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5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甜6855系根据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以闽甜系688为母本、闽甜系0155为父本配制新组合,高产、优质、稳产性较好,2年区试平均产量14 940.6kg·hm-2,比对照增产5.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4 854.8kg·hm-2,比对照增产1.78%。于2016年5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闽审玉2016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