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稻鸭共生技术效果及其栽培养殖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6):44-45
本文着重介绍了稻鸭共生的技术效果及选择好稻田、选择好水稻及鸭品种、改造养鸭稻田、鸭的调教、适时栽插水稻和放养鸭苗、鸭入田后的饲养管理、稻鸭共生期间水稻的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经验之一,是一种较低投入,较高产出的先进的环保型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农药、化肥对稻田的污染,生产优质大米和商品鸭。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19,(23)
<正>稻鸭共养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有机立体种植技术,以鸭子在稻田间的活动来增加水质含氧量,改善土壤透气性;鸭子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可大大减少化肥使用量;鸭子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进而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节约成本的同时也保护环境;稻田中养鸭对鸭棚等硬件设施要求不高,且稻田为鸭子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比单一养鸭模式减少了大部分成本,稻鸭两丰收,增加了经济效应。本文就稻鸭养殖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阐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1991年创始于日本,1999年推广到全国各地。2000年引入我国,目前在安徽、江苏、浙江和云南等省陆续实施。稻田养鸭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在现代稻作中却日渐被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所取代。稻鸭共生是一项低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鸭利用鸭子采食稻田中的害虫、杂草,利用鸭粪培肥土壤,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投入,稻米和稻鸭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是绿色可持续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6.
邵阳县下花桥镇周家村徐昭和是特困农户,2007年春经当地政府牵头向镇信用社贷款1.5万元,买回雏鸭300只,成鸭出售率93%以上。有力地带动了该村20多个养鸭专业户,在紧依檀江流域的267公顷稻田中放养,稻鸭共生,走上了致富路。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生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太飞 《农技服务》2009,26(7):87-88
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基本要求,总结了稻田养鸭技术及稻鸭共作阶段的协调技术。  相似文献   

8.
稻田养鸭对稻田病虫草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提高土壤肥力,具有中耕活水作用,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作用,可增产水稻22.1kg/667m~2,增产率8.1%。667m~2可增加产值576元,增加纯收入256元。是一项环保型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在水源保证地区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放鸭技巧和稻田管理入手,对鸭稻共育技术进行了全面阐述。在养鸭技巧上对育雏、放鸭和收鸭给出了时间界定,养鸭数量15-20只/亩,对鸭舍搭建、放鸭时间和喂鸭技巧给出了合理化指导;稻田管理上对地块、品种选择,合理施肥,适时移栽和科学管理进行阐述;对稻田养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作用进行了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与传统稻田养鸭的几大区别:最终目的不同、主体不同、对稻和鸭的要求不同、内涵不同;放养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生"技术由中国"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稻鸭共生"技术被称为"亚洲的农业技术"。但各国各具特色:日本注重其理论研究,不断追求高程度技术标准化;韩国将此项技术与生态农业推广紧密结合,提倡全民环保意识;越南利用此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出口事业蓬勃发展;菲律宾则致力寻求生产、经济、生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中国的"稻鸭共生"技术则利用稻和鸭间共生共长的关系构建起一种立体种养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江苏省滨海县农业部门经过多年稻鸭共生栽培实践,证明稻鸭共生栽培模式是生产绿色优质稻米及肉鸭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有效生物防控途径,效益显著,可谓稻丰鸭肥,一举多得。稻鸭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是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态位和食物链等生态学原理,以稻作水田为条件,以种稻为中心,进行肉鸭田间网养的种养生态系统,是对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该系统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育配套技术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稻田养鸭、实行稻鸭共育是目前我县开展种养结合、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途径,2001年全县稻鸭共育面积2823亩(早稻730亩、晚稻2093亩).稻鸭共育具有除草吃虫、增肥控蘖、减少污染、提高品质、节本增效等优点,一般每亩可增收100元左右(节省肥药成本15元、增加养鸭收入85元).  相似文献   

14.
稻田养鸭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古农书中,即有用鸭治蝗虫、蜂蝶的记载。稻田放牧养鸭长期以来是我国南方稻区农牧结合、季节性大批量生产肉用鸭的一种主要经营方式。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施用,稻田养鸭在现代精作中已日渐式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我国四川、重庆及南方部分省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经开展过稻鸭共栖、露宿养殖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甲烷的研究及经济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研究其减排CH4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一经典农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及经济学方法研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减排CH4的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稻田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基本一致。稻田CH4排放通量的高峰值出现在晚稻分蘖盛期,免耕养鸭稻田、免耕不养鸭稻田和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4.1、32.2和40.5 mg·m-2·h-1。在晚稻分蘖始-分蘖盛期,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对稻田CH4排放的控制效果明显,分别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的CH4排放量减少2.333、4.723 g·m-2。晚稻整个生育期间,免耕养鸭稻田CH4排放量比免耕不养鸭稻田、翻耕不养鸭稻田分别减少3.373和5.590 g·m-2。采用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技术农户的财务净效益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农户分别增加2 166、4 207 yuan/ha。减去CH4排放的环境成本,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为5 000 yuan/ha,比采用免耕不养鸭技术和翻耕不养鸭技术的农户分别增加2 206和4 274 yuan/ha。【结论】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既能增加农户的财务收入,又能减少稻田CH4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稻鸭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稻田养雌鸭(180只/hm^2)不施农药、稻田养雄鸭(180只/hm^2)不施农药、稻田施农药不养鸭、稻田不养鸭不施农药4个处理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粮食产量依次为6201.0kg/hm^2、6153.0kg/hm^2、5995.5kg/hm^2、4518.0kg/hm^2,分别比稻田不养鸭不施农药的增产27.14%、26.57%、24.64%。其中稻田养雌鸭不施农药处理比稻田施农药不养鸭模式增产水稻3.4%,增收成鸭324kg/hm^2;养鸭不施农药的水稻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效果为76.5%.其中防病效果为91%,防虫效果达74.5%,杂草控制系数为0.64。可见稻田养鸭不施农药是一种良性循环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安徽庆安县致富乡新富村的稻田园区喜获大丰收,2010年,园区实施稻鸭共育生产模式,增收8.9万元。稻鸭共育园区占地面积约135公顷,年产水稻11万千克,因为品质好,每千克水稻多卖0.4元,可增收4.4万元;稻田养鸭3000只,每只售价15元,可收入4.5万元。  相似文献   

18.
免耕稻田养鸭是一项以免耕抛秧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在水稻分蘖盛期,将脱温后的雏鸭投放于稻田,让鸭群昼夜生活于稻田,以田养鸭,以鸭促稻,适当补充少量精料,使鸭和水稻共栖共长,经50~60天的饲养,稻穗成熟,仔鸭体重可达1.5千克,经济效益极为可观。一、雏鸭选择以选中小型品种为宜,雏鸭能在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建议选生活力、适应力、抗病力均较强的品种,适应昼夜露天食宿的生活环境;另外,长势快也是稻田养鸭品种选择时的关键一点。稻田选择范围较广,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离家较近的田块,便于管理;二是选择大肥田,水生饲料丰富,特别是动物饲料多的田块;三是水源有  相似文献   

20.
正稻鸭共育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主要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并将粪便排放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循环利用的农业技术。稻鸭共育技术较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稻鸭共育过程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