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豆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是我国的夏大豆主产区.由于夏大豆生产季节在每年的6-9月份,此时正是河南省高温多雨的季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夏大豆生产中的病虫害逐年加重.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以农业管理措施为主、病虫害化学防治措施为辅的夏大豆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夏大豆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笔者通过几年来对夏大豆的跟踪调查,分析连续重茬对夏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是黄淮海区域夏大豆生产主产区,年种植面积在900万亩左右.推进夏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生产效益,是提升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大豆产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当前河南产区与夏大豆生产相配套的农机装备还较少,农户多采用传统的大豆播种与...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是我场主要经济作物,占种植面积一半.夏大豆播种期正值杂草出土生长高峰期,草苗数量多、长势旺,与大豆植株争地、争夺空间、争夺阳光、争夺养分,很易造成杂草危害而形成草荒,轻者缺苗断垄,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因此,如何解决夏大豆田间草害问题,对我场夏大豆的高产及优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俊 《农家科技》2006,(6):11-11
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有三种形式:一是麦林点套夏玉米,二是麦林点套夏大豆,三是麦林点套玉米和大豆。麦林套种夏玉米夏大豆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原因主要是,第一,能提早生育,趋利避害,麦后直播玉米、大豆,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正遇上伏旱,产量不高、不稳;采取麦林点套,玉米、大豆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的气候资源总体上能够满足夏大豆生育的需要.但由于气象因子多变,有时与大豆生育阶段需要不相吻合.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淮北地区影响夏大豆生育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播种期和花荚期的干旱.通过改进栽培技术选用抗逆性的高产稳产品种,可稳步提高大豆单产.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是淮北地区重要的旱粮作物之一,杂草的防除已成为夏大豆种植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多年来各地调查结果表明,多数都因苗期草害严重得不到及时解决,轻则造成减产15%~30%,重则绝收.因此,消灭或控制大豆田杂草是确保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大豆产品优质化是当前夏大豆生产的重要目标。选择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推广优良品种、落实夏大豆优质化栽培核心技术,是实现夏大豆优质化栽培的必须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不同种植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春玉米合理套种夏大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夏大豆主推品种桂夏1号和玉米品种正大619为供试材料,于2011年在广西3个有代表性的夏大豆产区进行春玉米套种夏大豆不同模式试验,研究适宜与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的最佳种植模式.[结果]垄上双行种植平均产量最高为2754.87 kg/ha,垄沟单行种植(CK)平均产量为2466.57 kg/ha,最低为垄上双行隔行种植,产量为2160.70kg/ha.[结论]春玉米后期套种夏大豆最为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后期垄上双行套种夏大豆.  相似文献   

10.
除草剂克阔乐对夏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每公顷喷施 2 2 5ml 2 4 %克阔乐乳油 ,能有效防除夏大豆田多种阔叶杂草 ,防效为 83.3%~ 95 .0 % ,平均为 90 .7% ;并能改善夏大豆的农艺性状 ,夏大豆株高比对照降低 3.7cm ;株有效荚数增加 0 .8个 ,空秕荚降低 2 .0个百分点 ,比人工除草每公顷增加纯收入 45 1 .5元。  相似文献   

11.
正夏玉米和夏大豆是江苏沭阳县的主要旱作物,该县夏玉米平均产量7200千克/公顷、夏大豆平均产量3300千克/公顷左右,单纯种植夏玉米、夏大豆单位面积收入都较低,影响了当地农民种植积极性。该县农技人员在当地旱作田示范、推广夏玉米套种夏大豆高效立体种植新  相似文献   

12.
淮豆11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8-2009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61.75 kg/hm2,比对照增产5.95%;2010年江苏省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705.85 kg/hm2,比对照徐豆13增产5.92%.该品种蛋白质含量44.55%,脂肪含量19.23%.SMV抗性经接种鉴定,中抗大豆流行株系SC3,抗大豆流行株系SC7.田间花叶病毒抗性0~1级,为中抗.籽粒圆形,种皮黄色,子叶黄色,种脐淡褐色,百粒重22 g.201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3.
夏大豆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的有效分枝数,每荚粒数和粒重三大因素。我县夏大豆的播种正值三夏大忙,是不耕不耙不施肥的生茬播种。加之连年干旱,机井灌溉又不能及时满足夏大豆对水分的需要,导致夏大豆开花多,成荚少,落花落荚突出是产量不高不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农田鼠害和大豆食心虫的危害也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又一原因。因此,加强夏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防止落花落茬是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油料、食用和饲料作物,是我省分布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油作物之一.夏大豆栽培因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要实现高产稳产必须根据其生育规律,综合运用调控技术,以为大庆夏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豆6号是用大粒、优质地方品种启东绿皮大豆为亲本,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97 d左右,大荚大粒.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江苏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6.
赵玉凤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目的]探明夏大豆(Glycine max)获得3000 kg/hm2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和施肥量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寻优.[结果]影响夏大豆产量的顺序是: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施钾量.夏大豆获得3000 kg/hm2以上产量的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是:种植密度20.6万~23.2 万/hm2,施氮量83.5 ~ 95.2 kg/hm2,施磷量57.1~73.1 kg/hm2,施钾量43.0~ 52.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淮北地区是安徽省生产大豆的主要产区,也是全国大豆主要产区之一,夏大豆是淮北地区夏季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在夏种作物中占比超过6成,对当地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夏大豆的高产稳产对当地农业发展、农户增收意义重大。淮北地区夏季灾害性气候比较多,近些年来干旱、涝灾、病虫草害等交替发生,给当地夏大豆生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夏大豆的优质高产是淮北地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下面,结合淮北地区夏大豆栽培  相似文献   

18.
大豆机械化收获是夏大豆生产发展的必然。通过试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分析了夏大豆机械化收获损失率高的原因,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夏大豆机械化收获降低损失率的作业要点。  相似文献   

19.
秋大豆的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秋大豆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产量.一般种植方式是:夏熟蚕豆,3.8~4尺组合,春播套种玉米,收获前套种秋大豆.它与玉米间作夏大豆的不同处,主要是玉米组合由5.6~6尺缩小到3.8~4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秋大豆在玉米收获前7~10天套种,每亩种植密度4.5万株左右,比间作的夏大豆增加3万株以上,可达到间作更大豆的产量水平.同时,一年三熟中有两熟是豆科作物,养用结合,不负地力,有利促进农田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据1981~1983年典型四调查资料,玉米套种秋大豆全年亩产为1337.4斤(蚕豆315.9斤,玉米812.6斤,大豆208.9斤),比玉米间作夏大豆亩产1090.3斤(蚕豆327.5斤,玉米557斤,大豆205.8斤)提高22.67%.  相似文献   

20.
在豫东平原夏大豆产区,应用784-1、烯效唑、增产灵、亚硫酸氢钠、ABT生根粉5号和三十烷醇等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夏大豆增产216.0~486.0kg/hm2,平均增产幅度为15.6%;三十烷醇、亚硫酸氢钠、784-1和ABT生根粉5号的增产效果更为显著.其中又以三十烷醇的增产幅度最大达21.1%.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增产的生理生态效应有:减轻单株空荚发生率;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增强大豆根部酶的活性,提高固氮量;促进大豆光合作用;减轻迎茬的危害;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协调产量构成因素.夏大豆应用调节剂的适宜品种及其使用浓度分别为三十烷醇0.5mg/kg、784~1200mg/kg和ABT生根粉5号5mg/kg;于播前拌种或在开花期进行叶面喷洒,均是夏大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