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中街山列岛底栖海藻的资源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底栖海藻作为海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海藻资源中最具开发潜力的群体 ,同时还作为岩相潮间带生态系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潮间带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街山列岛作为舟山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环境条件优越 ,是底栖海藻生长、繁衍的优良场所 ,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底栖海藻资源。通过 1991- 1993年对中街山岛礁区渔业生态学研究、1992 - 1993年岱山县东部岛礁区渔业资源与渔业综合开发可行性研究 ,结合 1980 - 1985年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产卵场生态环境调查、1990 - 1991年舟山市海岛资源调查及相关文献[1-4]… 相似文献
2.
2006年9月与2007年7月对浙江中街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和温度属性。结果表明,采集到的34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褐藻门3属3种,绿藻门4属5种,红藻门17属2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珊瑚藻(Corallina officinalis)和石莼(Ulva lactuca)等在调查的岛礁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7.8%,为优势门类,褐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91.2%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种类数垂直分布均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且温度属性以亚热带区系种类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浙江沿海大型底栖海藻分布区域与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浙江沿海底栖海藻资源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区大型底栖海藻的种类数量,计56种,分隶5纲、13目,归入3个门,其中绿藻门15种,褐藻门20种,红藻门21种。该海区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资源丰富,其大型底栖海藻种类资源特征以我国沿海广温广布种(20种)和优势种类(16种)及常见种类(10种)占多数,其次为少见种类(5种)和稀有种类(4种);平面分布种以暖温性种类(29种)占多数,其次为亚热带种类(22种),而以冷水性种类(5种)为最少;其种类垂直生态分布特征以低潮带为最多,其次为中潮带,最少的是高潮带。最后提出了对浙江沿海大型底栖海藻资源开展生态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开发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街山列岛水域甲壳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11年2月(冬季)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甲壳动物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33种,隶属于2目,17科,27属,其中虾类20种、蟹类12种、虾蛄类1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以秋季最高(426.96 kg.km-2),而尾数密度以冬季最高(1.38×107ind.km-2),春季两者都最低(91.13 kg.km-2和2.43×106ind.km-2),秋季和春季的生物量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和春季的尾数密度差异也极显著(P<0.01);甲壳类密度指数与平均底温相关性较高(P<0.05);各个季节广温广盐种类数均居主导地位;丰富度指数(D)为1.04~1.61,多样性指数(H')为1.27~1.57,均匀度指数(J')为0.61~0.69,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浙江6个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浙江6个重要列岛(嵊泗列岛、中街山列岛、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洞头列岛、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和更好地养护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文献,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构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名录,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分类多样性指数、G-F多样性测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差异较大。其中,南麂列岛最高(330种),台州列岛最低(133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嵊泗列岛最高,达84.76,台州列岛最低,仅70.89,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洞头列岛的最高,达846.94,嵊泗列岛最低,仅630.25。南麂列岛的G-F多样性测度指数最高,达0.87,这表明在科级分类阶元多样性(F指数)一定的前提下,属级分类阶元多样性(G指数)将会变高。科级和目级相似性结果显示,科级相似性最高的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651,渔山列岛与嵊泗列岛最低,仅0.480;目级相似性最高的仍是洞头列岛与台州列岛,达0.781,台州列岛与渔山列岛最低,仅0.623。本研究分析了浙江6个重要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以期为浙江海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的养护、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5307.06g/m2,总平均丰度为2323.20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n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421~2.417、0.497~0.624、1.396~3.223和0.484~0.648,平均值为2.052、0.577、2.477和0.590。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无干扰或轻度干扰。 相似文献
7.
8.
9.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等;各摄食类群水平分布较均匀,垂直分布受水深和摄食饵料的限制;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健康状态呈虚弱水平,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月,对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了大型底栖动物14目31科56种,其中水生昆虫43种,分属7目21科,占总数75.44%。海浪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大型底栖动物共计13目30科51种,依群落数量看,蜉蝣目、毛翅目、双翅目为优势类群。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80.19 ind.m-2、生物量为3.20 g.m-2。在各功能摄食生态类群中,捕食者最多,为25种,收集者15种,撕食者10种,刮食者6种。角锥毛石蚕(Brachycentinao)、泥苞虫(Setodes)、小划蝽(Siga substraia-ta)、Epeorus uenoi和Stenpsyche griseipennis是目前海浪河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采用Shannon-Weiner生物指数、BI生物指数和Simposon生物指数对海浪河水质评价表明,各生物指数水质评价结果相似,洁净度排序趋势基本一致,均表明海浪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境内水质比较清洁。 相似文献
11.
12.
马绍尔群岛海域和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10月至次年1月在马绍尔群岛海域与2009年10~12月和2010年11月至次年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延绳钓探捕所取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的生物学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个海域的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马绍尔群岛海域和吉尔伯特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的优势叉长分别为120~140 cm和100~140 cm,平均叉长分别为(129±1.08)cm和(119±0.78)cm,差异性显著;(2)性别比例(雄性∶雌性)分别约为1.07∶1和1.40∶1,无显著性差异;(3)马绍尔群岛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性腺成熟度高于吉尔伯特群岛北部海域,吉尔伯特群岛北部海域黄鳍金枪鱼的性腺成熟度高于南部;(4)摄食等级均以0和1级为主,其中马绍尔群岛海域分别占48.31%和35.96%,吉尔伯特群岛海域分别占27.91%和40.70%,无显著性差异;(5)两海域原条鱼重与叉长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6)马绍尔群岛海域的黄鳍金枪鱼可能是从吉尔伯特群岛海域洄游过去的。 相似文献
13.
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4月和7月在大潮水期间对韭山列岛大青山、南韭山和积谷山的三个断面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进行定性和定量采样,共鉴定出岩相潮间带生物96种,其中软体类41种,甲壳类24种,藻类16种,环节类8种,腔肠类5种,棘皮类2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2556.82g/m^2,平均栖息密度高达21579ind/m^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91,其中日本笠藤壶为绝对优势种,优势度高达2.5896。与同属于高盐度的浙江省其它开敞性岛屿比较,韭山列岛积谷山岩相潮间带的底栖动物种类数略少于舟山的花鸟岛和温州的北麂岛,而远远多于台州的大陈岛和宁波的北渔山。韭山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与生物量随水平、垂直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水平分布主要受海浪和海流冲击的影响;垂直分布主要与分带有关,波浪及潮汐等环境因子影响上界,生物种间竞争影响下界;季节变化与温度、底栖生物的繁殖有关。本次调查的资料为有效评价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水源地水库溪流健康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及时了解水源地水库入库溪流的水生态健康状态对保障供水安全十分重要。依据2010-2011年对浙江省水源地汤浦水库的环境和底栖动物观测资料建立了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百分比模式相似性指数(PMA)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对参照条件进行量化并确立参照点群。从60个候选参数中筛选出6个核心参数参与构建B-IBI指标体系,采用四分法进行量纲的统一,以参照点群25%分位值作为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阈值,并对小于25%的分位值分布范围进行2等分,确立了水源地汤浦水库入库溪流健康评价标准:B-IBI>25.50,健康;B-IBI 12.75~25.50,亚健康;B-IBI<12.75,差。B-IBI分值与溶氧水平和pH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16.
春季南沙海域鲣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5月和2016年4月灯光罩网船在南沙海域生产调查采集的鲣(Katsuwonus pelamis)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优势叉长为260~280 mm,占14.68%;优势体质量为27~100 g,占18.35%;叉长与体质量关系参数b值为3.403 9。雌、雄性比约为1∶0.9;性腺成熟度以Ⅰ期(47.71%)和Ⅳ期(27.06%)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上升。性腺发育个体性腺长与叉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1);初次性成熟叉长为392.70 mm;摄食等级以1级和2级为主,分别占36.24%和29.36%,1~4级有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饱满度指数为0.74~7.45,均值为2.5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