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本文从编创的原则、程式、解说等三个方面分析"英九传奇"创新茶艺,并对创新茶艺对茶艺师在文化、艺术、技能等素养要求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2.
<正>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是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由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技术指导,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的省级二类竞赛。从2006年至今,已历经十年,大赛已成为提升我国茶艺从业人员水平,促进茶艺、茶文化交流,培养和选拔茶艺师高技能人才的极佳平台,已为茶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优秀茶艺人才,其中包括一千多名高级茶艺师和27名茶艺技师,同时有36名优秀职工选手荣获省人社厅颁发的"广东省技术  相似文献   

3.
7月16日,茗星茶艺师第七届全国评选大赛粤港澳分赛区决赛,于深圳茶博会成功举办。广东省茶叶学会纪洪涛理事长及张燕平秘书长代表学会参加了本次活动。本届大赛,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余悦老师担任裁判长,茶艺师高级考评员许玫老师、茶艺师高级考评员陈丽敏老师、茶艺师高级考评员黄淦湖老师、二级茶艺技师熊艳军老师以及二级茶艺技师刘星星老师担任裁判,广东茶叶学会副秘书长许丽洁老师担任仲裁,组成强大专家评委团,与大家见证精彩纷呈的茶艺表演。  相似文献   

4.
<正>鎏金十载情,茶艺见芳华。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从2006年至今,经历了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十年来,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主承办、协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涉茶企事业单位和院校的积极参与下大赛为省内外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提升我国茶艺从业人员水平,促进茶艺、茶文化交流,培养和选拔茶艺师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2015]粤茶协字第25号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主办、承办和协办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企业、相关院校和众多茶艺茶文化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下,从2006年起,为省内外茶行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经过十年的精心打造,大赛现已成为提升我国茶艺从业人员水平,促进茶艺茶文化交流,培养和选拨茶艺师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适应茶文化发展的需要,宣传中国传统茶文化,满足茶文化企业对茶艺员的需求,有必要建设中职茶艺专业来培养茶艺师人才.对于如何构建好茶艺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办好茶艺专业的基本前提.笔者根据所在学校的实践,对中职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13,(1):3
一、茶艺师、评茶员职业技能培训班1.2013年2月26日~3月5日举办初、中级评茶员培训班,3月6~13日分别举办高级评茶员和初中级茶艺师培训班;2.常年举办初、中、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及初、中、高级茶艺师、茶艺技师、高级茶艺技师培训班,不定期举办茶叶加工工、茶园工培训班(具体安排见中国茶叶学会网站www.chinatss.cn或中国茶叶网www.e-chinatea.cn公告)。二、龙井茶品质评鉴研修班  相似文献   

8.
正素手翩跹,汲水烹茶,明眸中,用茶书写艺术的笔墨。茶艺师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是茶美学的筑巢人。古老的茶文化,待兴的茶行业,如果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茶艺师,就是茶行业的希望。为选拔茶艺精英人才,培养中国茶文化传播使者,2014年,华巨臣茶博会品牌赛事——茗星茶艺师全国评选大赛扬帆起航。历时六年,茗星茶艺师大赛辗转深圳、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太原、内蒙古等全国20多个中心城市,举办了150多场专业赛事,参赛选手总计达5000余人,已成为茶行业辐射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较深的茶艺师专项赛事。  相似文献   

9.
张黎 《广东茶业》2023,(Z1):49-53
近几年,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及部分景区对于茶艺师的需求急剧增加,茶艺师成为短缺人才,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茶艺课程教学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学校目前茶艺课程教学现状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且针对性的探讨,以期为今后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有了更高要求。塑造懂礼仪,会茶艺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工作。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是未来学生就业的一项敲门砖,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校开展茶艺教学不仅能满足市场的要求,还能让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对中华茶艺进行传承,提升专业素养。本文对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做了介绍,并对高职茶艺课程的具体安排机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课程设计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的茶艺教学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龚永新 《茶叶》2016,(4):202-205
福建闽南是一个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区域,闽南人富有特色的饮茶习俗,不仅孕育了本地以功夫茶为主的茶艺,同时也赋予了茶艺的一些特殊品性、品质,这就是茶艺的特性。本文在分析总结闽南人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针对中华茶艺的主要特性及其表现展开研讨,并结合当今推广普及茶艺的形势需要,就如何开发利用中华茶艺特性,推动茶艺多种价值的实现,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驱动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2.
唐刚  卜俊 《茶叶通讯》2020,(1):164-169
茶染艺术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茶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完整的体系,导致其应用和发展相对较为局限。本文通过分析茶染艺术的发展历史,归纳茶染艺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及价值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茶染艺术的发展模式。茶染艺术作为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茶文化为发展背景,以茶染艺术为发展目的,以文化认同、研发新品、教育传承、体验互动、政府扶持为发展手段,通过五个方面的紧密结合,形成互促优势,为茶染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以饮茶方式为对象的具有规范仪式的审美创造活动.本文论述了茶艺作为一种形象的认识,它具有仪式化、人格表现、情趣与意象、大众性四大审美特征:仪式化使茶艺成为一个可认知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是茶艺的审美核心,情趣与意象是茶艺的审美内容,大众化是茶艺作为日常生活美学存在的特征.茶艺是一种审美化的仪式,是仪式化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4.
名茶艺术美的鉴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永新 《茶叶》2007,33(4):243-245
艺术美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名茶不仅是将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其中的物品,而且就它的利用过程来说,都无不体现出艺术美的内涵及特征。因此,对名茶艺术美的鉴赏包括作为具有艺术性质产品的名茶、名茶的沏泡艺术以及名茶的品饮艺术。  相似文献   

15.
朱红缨 《茶叶科学》2012,32(2):155-159
茶艺作为特殊的饮茶活动,从日常生活方式演变为社会生产方式。本文从茶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茶艺生产方式的具体存在,茶艺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和产业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环境下,类似茶艺的新文化产业如何获得制度的激励,并进一步获得地位和空间,是本文最后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方颖 《茶叶》2017,43(1)
品茶在我国有其悠久的历史,尤其盛行于唐宋时代。唐代以前,虽也茶饮,但大多为药饮、解渴,还谈不上是品茶艺术。到了中唐,陆羽《茶经》问世后,品茶着重细煎慢饮,加上唐宋以来僧道、士大夫们的参与,助长了茶道的盛行,提升了饮茶的境界,而形成了一种品茶艺术。品茶与琴棋书画,与生活诸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日品茶虽不易达到古人所拥有的那般理想自然境界,但至少品茶的优良传统,不但应该保持,而且应该持续。现如今,正当品茶艺术蓬勃发展之势,提升品茶的情趣,结合生活诸艺,似可更加丰富及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7.
茶学与茶文化的关系是茶学界与茶文化研究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至今尚无相应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分析基本概念出发,论证了现在茶学与茶文化两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完全一致,其原因是茶学概念的扩大和茶文化概念的提出。然后从文化结构理论出发,在探讨茶文化结构的基础上,论证了茶文化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性;最后提出应该在根据学科性质分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需要展开多学科协同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从湘茶饮用形式、茶艺主题以及湘茶茶艺的文化精神三个角度研究了湘茶茶艺所形成的特色。研究认为,湘茶茶艺借助着湖南丰富的茶饮习俗、多样的产品、深厚的文化,有着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等鲜明的特色,是"忠诚、担当、求是、图强"新时期湖南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闲情偶寄》中辨"茗客"与"酒客"之趣、"论具"与"贮藏"之趣及"饮茶"与"造境"之趣三个方面剖析了李渔茶道的美学意味,认为李渔将饮茶视为生活闲趣,并用生活的审美实践真正地展示了茶的雅俗共性,对今天的我们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及发展休闲养生之道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茶艺馆市场的出现和发展,培训茶艺人员的机构也红火起来,这些机构在红火的背后却有着与市场不合谐的一面。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茶艺培训市场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