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时霖  高菊儿 《茶叶》2011,(2):105-105
茶博诞辰二十年,峥嵘岁月业非凡。觉农签字今尤在,场馆清幽气象鲜。广集古今茶国宝,铺陈精品壮观瞻。明珠一颗生杭府,引得游人乐绽颜。  相似文献   

2.
多年执教富桃李,茶叶审评技术丰。立说著书多种类,深研霉菌得真情。退休依旧迷茶叶,刊物操劳又立功。更喜安康松柏寿,和谐宅第子孙能。  相似文献   

3.
吴济森 《江西棉花》2009,31(4):55-55
天安门上发强音,弹指之间六十春。岁月千年陈迹改,山河万里众芳馨。励精图治邦基固,革故维新国运祯。科学前行兴伟业,小康初现九州欣。  相似文献   

4.
巴陵春茶诗     
《茶叶通讯》2011,38(2):48-48
七律·咏巴陵春茶评出品牌十大家,巴陵沃土产名茶。迎春过雨千重绿,出厂装箱一样佳。京客南楼拼大碗,村姑北港采新芽。物华天宝人间少,最合秋时泡菊花。  相似文献   

5.
追梦娄山,访陆公遗迹,茶海茗香。忘情仙人岭上,心去徜徉。偏陂造化,把菁华、都付茶乡。君不见,云霓生处,灵芽占尽春光。  相似文献   

6.
随着茶叶制作工艺和饮茶方式的改变,明代迎来了茶器变革创新的重要阶段。《遵生八笺》这本书虽为养生巨著,书中却系统记载了明代文人阶层所使用的茶器种类,本文通过整理书中关于茶器的文献内容,探析每件茶具的用途与存在价值,并建立起茶器的空间布局与瀹饮程序。明代文人阶层对茶器的选择既生动反映着当时的饮茶习俗,也引领着明代饮茶审美的时代潮流,这些丰富多彩的茶器展现了文人们“以茶为本,实用为佳”、“雅玩清赏,追求意趣”、“以具传情,以器鸣志”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正>舍内满缸雪水,各地湘茶,全依了妙玉调烹,若非入座谁知味?门前两岸莺花,一川烟草,都顺着春风荡漾,能不登楼共散心!注释:一川烟草:出自宋代贺铸词《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烟草:如轻烟一样的小草。  相似文献   

8.
海南放歌     
年来了,节来了,我们照样下地;杀鸡宰鸭,鞭炮齐鸣,我们不能回家团聚!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育种人!  相似文献   

9.
茶味六章     
薛飞 《中国茶叶》2011,(10):38-41
一、茶味悠远我与茶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不清楚是因为生在了茶乡,所以才爱上茶,还是天生就爱茶,而有幸生在了茶乡。我的出牛地凤庆县,滇红的故乡。  相似文献   

10.
李郢 《福建茶叶》2010,(8):39-39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相似文献   

11.
唱凯封堵     
郝良光 《江西棉花》2010,32(4):F0003-F0003
百年圆梦乐胸怀,世博园区大幕开。国众容丰超历届,流光溢彩赛瑶台。诸多场馆创新意,无数珍稀亮品牌。试看沪中添亮丽,五洲宾客慕名来。  相似文献   

12.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08,30(6):43-43
张天福教授是被《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当代十大茶界专家中惟一健在的一位百岁茶学家,被誉为我国茶界泰斗。他毕生事茶,在茶叶教育、科研、生产及茶文化传播等方面均取得前瞻性、创新性的成就,为我国茶叶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说:“谚,传言也”。我觉得这种概括还不足以全面说明谚语的特点。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不是一般的传言,而是通过一两句歌谣式朗朗上口的概括性语言,总结劳动者生产劳动经验和他们对生产、社会的认识。如“早烧霞,晚沤麻”、“六月连阴吃饱饭”……等等,是自然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又如“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多年的道路走成河”,是旧社会妇女生活道路的写照。谚语十分简炼,但包含的道理都相当深刻,且具有易讲、易记、便于交口相传的特点,所以,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茶谚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茶的生产、种植、采集、制作的经验,它再好不过地说明文化发掘对生产、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