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应用^15N对棉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N的吸收利用和去向,证明在等N,P,K条件下,沼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其增产效果比单施休肥显;绿肥与化肥配施和单施化肥产量基本持平。各处理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都低于肥料N,约占37.44%-43.66%,但单施化肥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各处理都大于生殖器官,而累积的肥料N正好相反,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较高,而后期对肥料N的依赖性较高,为棉花生产重施花铃肥提供了依据。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2.5-3倍,而损失育后为前的1.4-1.6倍,其生态效益差异十分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肥料结构氮在棉田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棉田生态系统中化学N肥及其与绿肥、沼肥配合施用时N素的吸收利用和去向,结果表明:(1)在等N、P、K条件下,沼肥与化肥配施棉花增产效果显著,绿肥与化肥配施次之,单施化肥较差,这与单施化肥N素较多地积累在叶和无效蕾、花、铃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素较多地积累在生殖器官中密切相关。(2)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低于肥料N,但单施化肥棉株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棉株营养器官累积土壤N的比例大于生殖器官,说明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高于生育后期,充分说明棉花生产中重施花铃肥的重要性。(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单施化肥的2.5~3倍,而损失率后者为前者的1.4~1.6倍,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改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等N、P、K条件下.应用^15N示踪的方法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肥料结构对棉花的生物学效应及N素去向的影响。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与单施化肥相比,绿肥 沼肥 化肥配施有利于N向生殖器官转移.增产效果较好.绿肥 化肥配施效果次之。(2)有机无机配施吸收的土壤N和肥料N明显大于单施化肥。棉株生育前期对土壤N的依赖性较高,后期对肥料N的依赖性较高,不同时期施N对各器官的贡献率也说明重施化肥做花铃肥的重要性。(3)有机无机肥配施肥料N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单施化肥的1.57~3.31倍.而损失量后者为前者的1.21~2.57倍,其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N、P、K含量及养分吸收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饲草玉米N肥、P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7.79%~84.25%,27.85%~102.66%,且HS2处理(化肥+1.5倍生物肥)N肥、P肥利用率分别达到62.46%和24.38%。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生长及N、P、K含量都为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效果好,而HS2处理N肥、P肥利用率最高,故HS2处理为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秸秆还田和不同肥料配施对土壤碳通量的影响,以良玉66为试验材料,以只施化肥为对照,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设置化肥、有机肥、有机肥化肥配施4个处理,研究土壤碳通量特性。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值,施用有机肥效果显著;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电导率,在全生育期比对照高25.26%~55.84%;秸秆还田各处理土壤碳通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拔节期和灌浆期单施有机肥处理最高,成熟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最高。  相似文献   

6.
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为试验材料,连续多年开展田间肥效试验,比较研究3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单施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单施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水稻产量差异不大。施肥处理逐年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其中,试验后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但二者缓效钾含量差异不大。试验后期,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pH值显著高于单施化肥,而单施化肥土壤pH值与不施肥接近。综上,施肥是增加水稻产量、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的有效手段,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下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效果优于单施化肥。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4种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土壤体积质量分别降低了1.69%、3.39%、6.78%;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2.14%、14.97%、19.25%;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11.17%、17.86%(P0.05)。不同施肥处理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无显著差异;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含量最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GMD)的值最大;单施化肥团聚体破坏率最高,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团聚体破坏率最低。说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降低土壤体积质量,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对提升耕地质量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甘肃武威市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肥料种类(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及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淋溶均有较大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加,其中对0~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等施氮量时,单施无机肥处理(NPK)、有机无机肥减半配施处理(1/2MNPK)、单施有机肥处理(M),在40~150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分别为267.33、211.94、125.72kg.hm-2,表明只施用化肥较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易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并在深层累积。将农户习惯施肥量(MNPK)减半后施用(1/2MNPK)对蔬菜产量没有影响,并且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表明当地农户设施栽培肥料施用量过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还可能给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土壤硝态氮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旱作区化肥减量增效的可行性,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以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金凯5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肥(CK)、单施商品有机肥(T1)、单施化肥(T2常规用量)、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T3)、化肥减量15%配施有机肥(T4)及化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T5)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2年各施肥处理与CK相比,施肥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显著增加营养器官干物质累积量,提高玉米产量肥料农学效率与偏肥生产力,对生长与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T3>T4>T5>T2>T1>CK。其中,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T5)与单施化肥(T2)相比,增加玉米株高0.24%~3.12%,穗位高增加0.28%~3.27%,叶面积指数增加2.36%~8.91%,不同生育...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聚丙烯酰胺和聚硅酸钾与有机肥料复合而成的有机肥对蔬菜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培肥的效果。采用盆栽试验,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单施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和含聚硅酸钾有机肥及其与化肥配施对生菜生长、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和含聚硅酸钾有机肥提高生菜的生物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单施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含聚硅酸钾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的生物量分别提高5.07%、35.2%、11.95%,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比含聚硅酸钾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的生物量提高21.11%;含聚丙烯酰胺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含聚硅酸钾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的表观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15.22%、53.91%,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9.14%、14.86%。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氮肥梯度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叶片SPAD值、氮素累积量、水稻产量和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显著增加了苗期水稻根圈土壤矿质态氮,追肥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氮对水稻顶三叶SPAD值影响较为显著,而不同氮肥梯度下SPAD值无显著差异.分蘖期后,施氮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收获期秸秆氮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粒氮累积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氮量的增加对水稻增产效果并不显著,却显著提高了总氮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农学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农学效率和总氮径流损失,该地区施氮量需低于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3 kg·hm-2);该季135 kg N·hm-2施氮量处理产量虽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但其农学效率最高且总氮径流损失最低.针对污染严重区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用低氮肥投入而极大限度地降低施氮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中的氮素矿化及对化肥氮固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有机肥品种在土壤中的氮素矿化释放规律及对化肥氮固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90d后,鸡粪、豆粕米糠混合肥氮素矿化量分别达到了95.6和185.4mg/kg,而牛粪和污泥堆肥分别为-28.1和-10.9mg/kg。4种有机肥在化肥施入土壤后,对化肥氮在土壤中的保留进行了观察,鸡粪和豆粕米糠混合肥对化肥氮的固持率明显高于牛粪和污泥堆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中硝态氮累积及氮平衡的影响,旨在了解在宁夏引黄灌区减少施氮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籽粒增产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根据差值法计算结果,当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春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2%、24.3%、18.2%,表明多达81.8%~72.8%的氮肥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平衡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未被当季小麦利用的肥料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存在于0~150cm土层内,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依次为41.6%、33.1%和29.7%,而相应的表观损失率为31.2%、42.6%、52.1%。【结论】综合考虑春小麦产量、品质和环境安全,本试验条件下,春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20~24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添加氮素调节碳氮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用作物秸秆,常因碳氮比较宽,引起土壤微生物与作物苗期争夺土壤中无机氮的矛盾。本文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秸秆还田添加不同量的氮素,以冬小麦的产量、株高、分蘖数、叶片中叶   绿素含量以及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为指标,找出适宜的碳氮比。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的各项 指标中,不同处理呈现S+N3>S+N2>K>S+N1>S的规律,添加的氮量以碳氮比为25:1为宜。  相似文献   

15.
在微区条件下,通过春、夏、秋三个季节对金丝小枣施用~(15)N 标记的尿素,研究发现夏施时枣树能利用25%左右的肥料氮,且吸收速度很快,有利于当年果实的高产。秋施时 N 的利用率只有12%,近一半仍保留在土壤中,而春施约72%的 N 损失掉。春秋枣树的吸氮速度都较低,此时施用氮肥必然导致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也低。夏季是金丝小枣的最佳施氮时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N肥用量对黄土高原地区红富士苹果叶片和新生枝条中N营养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果树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N,对照)、N1(施纯N 0.3 kg/株)、N2(施纯N0.6 kg/株)、N3(施纯N1.2 kg/株)、N4(施纯N2.4 kg/株)和N5(施纯N4.8 kg/株),每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排列,自04-29至收获前每隔30 d采集1次叶片和新生枝条样本,测定其N含量。【结果】施用N肥使红富士苹果叶片和新生枝条中的N含量都明显增加,分别较CK平均增加2.6~6.2和1.0~3.1 g/kg。5-8月,N肥用量与苹果叶片和新生枝条中的N含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14 2~0.948 0和0.908 3~0.981 2。【结论】苹果树N素供应丰缺诊断可以以5-8月苹果叶片和新生枝条中N含量为依据,而其中叶片以8月、新生枝条以6-8月为最佳采样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蕹菜高产、优质的合理氮肥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与^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氮肥施用量与蕹菜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将每1kg的氮肥施用量x(g)与每盆的产量y(g)拟合成回归方程为y=14.81+1208.60x-2959.52x^2(F=46.85),表明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每1kg土的合理氮肥施用量为0.140-0.170g;氮肥利用率y(%)和每1k土氮肥用量x(g)之间的一元一次方程为:y=48.93x+45.88(r=0.984).适宜的氮肥用量能提高可食部分维生素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降低蕹菜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浙北地区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肥效应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产量、渗漏水含氮量、土壤含氮量的氮肥效应明显,施氮量在150~225 kg·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渗漏水含氮量、土壤含氮量在施氮超过225 kg·hm-2水平下,迅速增加,有引起氮素面源污染的较大危险.氮肥利用率和生产力的结果说明,浙北地区的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只有21.55%,氮肥农学利用率在7 kg·kg-1以下,氮肥的生理利用率不到20 kg·kg-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考虑氮肥利用率的基础上运用边际收益分析原理得出140~200 kg·hm-2可能是浙北高肥力稻田较理想的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9.
早稻品种甬籼69的氮肥用量与施用方法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发挥早稻品种甬籼69的增产潜力,进行了甬籼69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从高产、稳产、效益三方面综合考虑,在肥力中等偏上的土壤条件下,甬籼69的施氮量宜控制在210 kg.hm-2;施氮方法以基∶苗∶穗肥为1∶2∶0为佳。  相似文献   

20.
The heterofullerene ion C(59)N(+) is formed efficiently in the gas phase during 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scopy of a cluster-opened N-MEM (N-methoxyethoxy methyl) ketolactam. This transformation is shown to occur also in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strong acid, affording biazafullerenyl (C(59)N)(2) in good yiel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azafullerene dimer is formed upon in situ reduction of the highly reactive azafulleronium ion.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azafullerenyl opens a viable rout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other heterofullerenes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