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GIS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水土流水与防治等技术为支撑,以天水市颖川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结合影响水土流失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主要自然因子,根据水土流失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了颖川河流域整体的侵蚀量强度区划等级,将侵蚀产沙强度值划分为微度侵蚀区、轻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强度侵蚀区、极强度侵蚀区和剧烈侵蚀区等六个等级区域。  相似文献   

2.
揭示花岗岩红壤崩岗发育区桉树(Eucalyptus spp.)林种植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过程,对全面理解与评价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广东省五华县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8 a(位于中等侵蚀区)和13 a(位于强侵蚀和弱侵蚀区)桉树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裸地、次生马尾松林为对照,对各样地坡上、坡中和坡下位置0~<2 cm, 2~<10 cm, 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100 cm共6个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区桉树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地,弱侵蚀区坡下部位高于天然次生林,说明桉树林对红壤崩岗侵蚀区坡面有机碳恢复作用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此外,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林样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7~4.65 kg/m2,弱侵蚀区13 a桉树林所有坡位土壤碳储量均高于裸地,强侵蚀区坡中、中等侵蚀区坡上土壤碳储量低于裸地,但两者坡下位置土壤碳储量接近天然次生林。桉树林在弱侵蚀区或者坡下位置具有较好的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而在中等或强侵蚀区...  相似文献   

3.
(上接2002年第7期)四、水土保持区林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及其标准1.水土保持区的界定一般而言,凡是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包括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地、半山地、丘陵及河流源头和一些平原地区。在这些地区易于出现水力侵蚀而使土壤侵蚀,减少了土壤肥力;并使耕地受到侵蚀,减少耕地面积;由于水土流失的出现,致使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易出现洪涝灾害、河流淤积等问题。就全国而言,土壤侵蚀可分为三大类型,即风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在这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水力侵蚀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对我省22个现有防护林林地土壤的侵蚀程度进行了分类,揭示了林地土壤侵蚀程度的规律性;并且引用了多级分辨,建立了现有防护林林地土壤的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量侵蚀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5.
对喀斯特不同岩性发育区自然土壤的紧实度、内摩擦角和黏聚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紧实度较高,土壤抗蚀性较强,其中自然土壤紧实度以泥灰岩最低,较容易受到侵蚀;纯碳酸盐岩区发育形成的自然土壤的抗蚀性要高于泥质碳酸盐岩区,纯碳酸盐岩区发育的土壤坡面不容易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6.
首都周围绿化工程项目区效益评估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准确评价首都周围绿色工程的效益,根据首都周围42个县的土壤资源,林业资源,气象因子等资料,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该区域划为6个分区:轻微侵蚀一区微侵蚀二区;中度侵蚀区,平原区,重侵蚀一区;重侵蚀二区,以此为依据建立了实验观测站。  相似文献   

7.
沙棘耐旱、耐瘠、适应性强,是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树种,在黄土高原区具有增强土壤抗冲刷和侵蚀的性能以及保水、保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作用。文章总结了沙棘的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2个林地土壤的人工降雨实验,对产流时间、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次侵蚀模数与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与林地平均树木根系顺纹抗拉力强度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石灰岩区封山后山地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封山区以山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荒草坡为对照,分别从(1)地上部分截持降雨的作用;(2)土壤物理性状及贮水能力;(3)土壤的渗透性:(4)土壤中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5)不同植被下土壤抗蚀性;(6)不同植被对径流及侵蚀的影响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区山地植被在涵养水源、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明显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侵蚀红壤退化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综述了植被恢复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有机碳、易变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恢复前相比,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侵蚀红壤有机碳库及易变有机碳有大幅度提高,并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继续呈上升趋势;此外,植被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呼吸。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坚持贯彻执行种草促林、植灌促林、栽阔促林、封禁管理、营造经济林等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以江苏省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Pubescens林’,黑松Pinus thunbergii林4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建立样方对其不同层次土壤进行测定。选取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团聚体特征、抗剪切强度等15个指标来评估不同林分土壤的抗侵蚀性能。结果表明,相比其他3种林型,麻栎林在诸多指标上均表现最优;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5个指标进行筛选,其中有机质含量、内摩擦角、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可以作为评价研究区土壤抗侵蚀性能的最优指标;基于最优指标和加权平均法对各林分土壤抗侵蚀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麻栎林表层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最强,其次为杜仲林,再次为黑松林,毛竹林最弱。  相似文献   

12.
在对稀土废矿区土壤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废矿区分成:边坡地表径流强度侵蚀区、废矿区部分积水区域、废矿区土壤快速改良试验区、废矿区下游水土流失冲积地,共四种类型的区域进行科学的分类治理。根据废矿区四种类型的土壤特点与治理要求,筛选出适合在稀土矿废矿区栽植的各类乔、灌、草品种,进行科学搭配种植,有效地促进林下植被的茂盛生长,提高土壤肥力,形成茂密的乔、灌、草植被群落,加快稀土废矿区植被生态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水土保持功能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该河谷区的加勒比松人工林枯落物层具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其降水截留率可达73.48%,且滞缓林地地表径流的效果显著;厚度为3 cm的枯落物层能抑制林地土壤水分的蒸发率达54.5%;加勒比松人工林的枯落物层能防止林地土壤的击溅侵蚀,当枯落物层厚2.0 cm时,林地土壤的滴溅侵蚀业已停止。  相似文献   

14.
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赣南典型红壤侵蚀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论述了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基本规律,并结合退化和恢复过程提出了重要植被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岭山地是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但其土壤保持功能较弱。本文以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土壤、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区域兼有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大东山花岗岩风化的南岭土壤易受流水侵蚀;山体高差较大、坡度较陡且水系发育,导致水流冲刷能力极强;因此该地非常容易诱发水土流失。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已对局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保存了原本易受侵蚀的南岭土壤,实现了南岭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因此,南岭的森林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土壤保持功能最核心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生态水文过程的定义,分析了干旱区风力侵蚀危害及现状,综述了生态水文过程中所包含的自然因素对风力侵蚀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的抗风蚀的能力增强;良好的植被状况是预防和削弱风力侵蚀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土壤抗风蚀能力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高而增高;风对风蚀的影响是通过风速与风向来决定的,只有对风速和风向有一定的控制,才会大大减少当地的风蚀程度。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两种因素的影响探究,联系这些因素与生态水文过程之间的联系,提出了预防和削弱风力侵蚀的措施,为干旱区土壤风力侵蚀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冲沟侵蚀是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方式,干热河谷区的冲沟侵蚀不仅吞噬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对流域生态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深入开展冲沟侵蚀研究对于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从干热河谷冲沟侵蚀研究方法、冲沟形态特征、冲沟侵蚀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今后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的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8.
以宁化紫色土侵蚀区油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油茶幼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保措施的施用限制了油茶幼林的生长;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减少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其中C2模式(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的效果更为明显;水保措施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C1模式(草带+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促进养分的累积,而C2模式则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的来说,C1模式是一个值得在紫色土强度侵蚀区推广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增加,磷酸酶活性降低;混交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因此,枫香木荷混交林改善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效果更为明显,土壤p H值和磷酸酶活性是影响马尾松林下土壤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绵阳官司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简述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地理因素的概况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指出本流域由于长防林的建立,发挥了保持水土作用,水土流失不严重,属轻度-中度侵蚀,最大侵蚀模数小于7400[t/(km^2.年],全区平均侵蚀模数1754.42[t/km^2.年];确定了水土流失类型,即片蚀,沟蚀,母质侵蚀三大类;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以泥岩和灰白砂岩,第四纪冰碛物堆积土侵蚀最高测定不同精植被类型的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