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洞庭湖水系22个林地土壤的人工降雨实验,对产流的时间、迳流量、侵蚀量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和对相同降水强度条件下的不同林地土壤侵蚀量的研究,提示洞庭湖水系主要防护林类型林地的水土流失规律,找出不同防护林类型林地土壤抗冲,抗蚀的差异性,并建立了三个降水强度下的水土流失量方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防护林类型的本质和防护能力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运用系统聚类、主成分等方法,对27个现有防护林的生态经济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林分部分的生态特性可以分成4个组合类群;林地土壤的生态经济特性也可以分成4个组合类群;防护林类型、林分类型和林地土壤类型3个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组合类群之问有较密切的联系,但又有较大的离散性。  相似文献   

3.
山丹县防护林建设对县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防护林出现大面积退化。以山丹县2022年森林资源和国土资源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县域内退化防护林进行全面调查,统计退化面积、林种类型、退化程度、分布特征等。结果表明:全县退化防护林面积达到4 384.77 hm2,其中农田牧场防护林占80.59%,防风固沙林占19.41%;轻度退化8.28%,中度退化63.55%,重度退化28.17%;重度退化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指标含量显著低于中度和轻度退化林地(P<0.05),极显著低于未退化林地(P<0.01)。综合来看,山丹县退化防护林以中度退化为主,多为农田牧场灌木防护林,且退化程度越高,土壤状况越差,应结合调查结果及时开展精准修复。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改良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川中丘陵区不同防护林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防护林类型土壤的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有效持水量和每公顷土壤有效擘水量,土壤养分擘量和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均比(对照地、标准地、有林地、未成造林地)高,防护林对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改良程度取决于森林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林种的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2个林地土壤的人工降雨实验,对产流时间、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次侵蚀模数与次径流深,次侵蚀模数与林地平均树木根系顺纹抗拉力强度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坡面径流场和三角形-梯形复合测流堰方法,观测了芦花冲小流域多功能防护林林地的径流、泥沙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不同造林模式林地同对照比较,坡面径流量减少17.75%~77.41%,泥沙流失量减少55.24%~89.83%,土壤容重减少3.00%~30.3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67%~75.55%。应用世行多功能防护林造林模式营造林3~4a后,林地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三峡库区的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的森林和土壤侵蚀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程度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随森林覆盖率的上升,其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土壤的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县当森林覆盖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其土壤侵蚀面积将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会下降91.2 t/(km2.a)。而且土壤侵蚀与森林的林种比例,树种组成,森林类型和林分覆盖度密切相关。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坡耕地,混交林<纯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森林<灌丛<草地<农地;植被覆盖度高的林地小于覆盖度低的林地。在三峡库区的秭归县若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其森林覆盖率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8.
我场建于一九六○年,是一个河滩林场。现有林四千五百亩,其中用材防护林四千二百五十亩,经济林二百五十亩。分为十七个林片,断续分布在沂河两岸,林地土壤为冲积粗沙,主要树种是杨类和刺槐。  相似文献   

9.
防护林通过林冠对降水进行初次分配,形成树冠截留、茎流、透流和滴落雨量;在枯落物及土壤结构的共同影响林地土壤入渗速率和入渗量较大,可以显著增加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林冠的遮阴作用可以减少林地土壤蒸发,从另一个侧面增加林地土壤水分含量;林木的蒸腾作用却可以减少林地土壤水分含量,但是减少量一般低于增加量;入渗、蒸发和蒸腾作用共同影响着林地的土壤潜水埋深。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木本植物的径流小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方土石山区不同木本植物的径流小区进行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和径流量、侵蚀量的观测,分别在汛期降雨量、不同降雨强度和前期降雨条件下,揭示不同木本植物径流小区所产生的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为临朐县乃至相同类型地区的坡面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含水量、土壤饱和贮水量及土壤渗透速度以葛藤林地为最好,其次是桑树、胡枝子、花椒、李树林地,种植花生小区为最差。分析降雨量、降雨强度、前期降雨对灌木径流小区径流量和侵蚀量的影响,表明不同灌木林的蓄水、保土效益皆以葛藤林地为最好,其次为桑树、胡枝子、花椒、李树林地,种植花生水土流失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湘乡市水土流失程度的成因分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了蔡石江、三湘河上游土壤中度侵蚀区,虞塘河、肖家河流域土壤强度侵蚀区,石狮江、乌江流域土壤剧烈侵蚀区,并提出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沿海防护林体系设置4种立地条件进行盐桦造林试验,研究盐桦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适应生长规律,评估土壤、海风、强降雨等因素对盐桦的影响,以确定两年生盐桦适合生长的立地环境,为盐桦应用于烟台沿海防护林体系造林提供必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撑。结果显示,盐桦两年生苗可以应用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包括平原农林间作区、丘陵区、低山区,存活率均在75%以上,但在沿海基干林沙区造林效果较差。盐桦2年生苗更适合于生长在土质优良的沙壤土。盐桦受海风侵蚀容易出现不同程度枯稍现象,同时不耐长期水淹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于旱期结束末,调查了蓬安县境内两座丘陵-石马寨(栎柏混交林)和碉堡梁(人工柏木林)上、中、下坡林地和林带中耕地及坡脚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内5个县9个乡镇17个小流域有无农田防护林条件下,稻田开裂起始时间和裂缝宽;以及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调查了宣汉县和达县5对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28.26%~46.85%,平均为37.24%,相对应的低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12.75%~26.74%,平均为18.64%)内不同台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纯林林地,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耕地,农田防护林对水稻具有庇护作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强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壤。在干旱期末坡上、中、下部位的0~40 cm土层中,栎柏混交林林地的含水量比柏木纯林林地高出3%~7%,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比林带中的耕地高出0.7%~2.1%;栎柏混交林带中的耕地含水量比柏木纯林带中的耕地高出3%~6%,石马寨的坡脚农田含水量比碉堡梁的高出5%;在干旱期末不同台地0~40 cm土层中,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水稻田含水量高3%~7%,二台土高4%~8%,三台土高2%~8%;有农田防护林的农田土壤开裂时间比无农田防护林的推迟5 d~20 d,裂口宽平均窄0.1 cm~3.1 cm。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被侵蚀低山丘陵地营造台湾相思水土保持林对土壤肥力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营造水土保持林后林地的土壤结构、水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营养元素容量及供应强度明显增强,治理后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功能防护林类型的判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决防护林类型选择技术问题,测定了洞庭湖水系内27个主要防护林类型的生产力,林地土壤的渗透能力,水稳性指数,土壤最大蓄水能力,有效贮水能力及林分最大持水能力,并运用多级分辨等方法,对防护林类型的上述功能进行了判别分析,提出了18个可供多种功能上选用的选择技术模型。选择技术模型回判结果,回判符合率多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以未受工程侵蚀的林地为对照,对永安曹远工程侵蚀地的土壤生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侵蚀后的林地植被几乎被破坏殆尽,坡面上遗散的岩石矿物碎块平均质量3 528.73 g.m-2,并具有锋利、尖削的棱角结构,长期的摩擦,加剧了坡面的水土流失;工程侵蚀的土层剥蚀厚度达15~30 cm,土壤腐殖质层全部或大部分以悬移方式流失,土壤胶结能力下降,分散率提高,粒径>0.25 cm的水稳性团聚体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减少18.03%和16.87%,土壤结构体破坏率0~20 cm和20~4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增加21.87%和20.2%;土壤养分含量、蓄水能力和渗透力明显下降,土壤板结恶化,林地土壤肥力下降1~3个单位,加大了地面径流,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给林地生态恢复增加了困难,必须探索有效的生态恢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刺槐林是中国北方丘陵半干旱区典型的生态防护林树种之一。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场定位观测试验,本文对辽宁西部地区(1850-12225E,4024-4234N)刺槐生态防护林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特征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研究。采伐迹地与刺槐林地相比二者之间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存在显著差异,采伐迹地的产流量和产沙量比刺槐林地分别增加40%-177%和180%-400%。典型降雨产流水文过程线显示,刺槐林地径流峰值比采伐迹地低1.0-2.5?0-3m3穝-1,且径流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10-20min。谐波分析表明,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土壤含水量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土壤年平均含水量比采伐迹地高2.3%。研究结果表明:刺槐生态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增加土壤水分、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侵蚀的重要作用。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18.
概述木麻黄防护林土壤肥力状况与动态变化特性,综合研究成果和现状;探讨了维持地力和土壤改良技术措施,为木麻黄林地土壤的生态管理和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科尔沁沙地北部的东苏林场、腰林毛都苏木和敖本台苏木交界处建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研究示范区,以当地自然产业结构为背景,以优化示范区防护林体系,和农、牧、林结构为目标,按照示范区现有水分条件、地形条件、成土条件和植被发育状况,把示范区土地划分成林地、农田、沙地、草地、沼泽地、水域和其他7大类16个亚类。  相似文献   

20.
林地建设在生态经济小区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梨树村、民兴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探讨村级生态经济小区规划中,现有林地的改造及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