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高产小麦穗粒重补偿性增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去除小穗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1-3个小穗,小麦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同步提高,穗粒重补偿性增长,平均增加7%-10%;8个供试品种的千粒重皆因去小穗而增加。且存在增长极限。各品种的千粒重和穗粒重最大增长幅度均与粒重成负相关,说明8个小麦品种皆为“源”限制性品种。  相似文献   

3.
对小麦生长后期的环境条件和灌浆时间,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明确了增加粒重的关键是提高灌浆物质源和改善小麦灌浆期间的养分、水分供应条件,提出了增加粒重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K型杂交小麦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 ̄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张敏 《农业知识》2023,(3):16-17
<正>小麦生长中后期是促进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期管理的重点是保护根系正常生长不受伤害,保护叶片不受病虫、干热风的危害,延长叶片绿色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保证小麦叶片的正常落黄,其管理技术要点如下。一、浇好灌浆水小麦灌浆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是需水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麦扬花后10~15天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用水,同时可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饱满度,增加粒重。但此时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浇水,  相似文献   

6.
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所有参试品系粒重均有提高 ,但不同品系效果不同 ,库大源足型 ,粒重稍有增加 ;库源适中型粒重明显增加 ;库大源小型粒重显著增加。因此 ,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7.
小麦追肥时期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追肥时期、追肥量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拔节和孕穗肥能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使干物质积累增多,提高粒重,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
小麦籽粒的形成特点及提高粒重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小麦籽粒形成特点,指出籽粒发育具有不平衡性,分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矿质营养对籽粒发育的影响,提出增加粒重的措施,以为小麦增加粒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田间小麦施用专用肥,小麦从经济性状、产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穗粒重增加0.1~1.9g,千粒重增加1.6~3.3g,不孕小穗减少0.2—1.6个。从产量和经济效益上看小麦专用肥施用量为750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小麦灌浆速度及营养生长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小麦生产中,粒重的变异是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受品种本身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小麦不同类型的品种间粒重差异很大,同一品种的年际间和同一年份不同栽培条件下粒重差异也很大.为了探索增加粒重的途径,首先必须了解籽粒的形成规律及其与营养器官之间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粒重的有效栽培措施和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品种类型.为此,作者以不同类型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了两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了解了灌浆速度对粒重的影响,以及营养器官与粒重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一) 供试品种:冬性小麦陕农701、烟农78,半冬性小麦宁7317、皖西7336和春性小麦钱江7603、津7526.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八十年代超标小麦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发现新品种产量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一穗粒重,而亩穗数则有减少趋势。这表明,北京地区的小麦育种正在朝着中间型—大穗型方向发展。一穗粒重的增加大部分品种是由于提高了千粒重,而目前北京地区最高产小麦品种北农2号除了粒重有所增加外,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一穗粒数。作者认为,同时进行千粒重和一穗粒数的综合选择,是提高一穗粒重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够亩穗数前提下侧重攻一穗粒重”的育种方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春性小麦分蘖成穗,小花结实,粒重潜力及其栽培效应的研究,探讨了春性小麦的超高产栽培途径,在保证一定成穗数的前提下,改善穗群组成,增加分群成穗,增加分蘖成穗,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实现超高产,供试的五种栽培方案中,适期早播稀播地扩大分恭成穗范围,增加单株成穗数;利于个体生长充分,群体发展合理,且抗逆性增强,但相应的栽培技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额敏县地处塔额盆地东部,冬暖夏凉,冬季有积雪覆盖,水浇地大部分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层肥沃的地带,是发展高产小麦的理想区域,特别是6~7月气温不高,为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形成大穗、增加粒重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灌溉制度和氮肥对冬小麦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第2位粒>第1位粒>第3位粒,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3)施氮对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小麦抽穗后,穗数基本稳定,开花一周后粒数也大体成定局。因此,千方百计的增加小麦粒重,就成为小麦中后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此期的主要管理措施除了“三防”,即防干热风、防倒伏、防病虫害之外,还应作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8.
粒重是构成冬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之一,它既同遗传因子密切相关,又受环境因子及栽培条件的制约。同一小麦品种,仅后期处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千粒重的差异便可达到5%~15%。不利的气候、栽培条件和病虫害导致粒重的大幅度下降,往往成为小麦大幅度减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997年~1998年在冬小麦生长后期进行的喷防试验表明,采取综合的喷防(防养分亏缺、防病、防虫)技术措施是改善灌浆条件、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1.喷洒方法试验品种为百农64,于1997年10月14日耧播,播量8.5公斤/亩,在小麦孕穗期和灌…  相似文献   

19.
小麦粒重分布特性及争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穗粒重分布具有两维特性,即以穗轴为中心呈纺锤形分布,以小和同为中心呈宝塔形分布,大穗型与小穗型比较,粒重的增加以穗轴为中心略偏重于中下部小穗向上下左右均衡增加,以小穗轴为中心侧偏重于上部粒位结实粒数的增加,就平均千粒重来说,大穗型的反而低于小穗型的,但相同粒位比较,则大穗型的粒重比小穗型的高,丰产田的平均千粒重往往低于低产田的原因,就在于大穗型劣势粒位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氨基酸高效液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氨基酸高效液肥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高效液肥不仅对小麦营养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能使小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能力增强,干物质形成和积累加快,粒数增加,粒重和产量提高。氨基酸高效液肥以抖种和叶面喷施相结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