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目前的重要任务。在各种学科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和创新创业教育联系最密切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计划不但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建设师资团队,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还要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将数学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内容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其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主要针对机械类专业培养体系之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做出一些简单研究。探索如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构建学生在实践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基础"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水平。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将国际上通用的PBL教学模式应用到该课程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文章梳理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与PBL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为期18周的PBL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提高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科学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的基础。在综述国内外教师教学评价实施现状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冰山模型和激励理论,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在汇总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和现行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之后,经过访谈,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要推动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应当建立统一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奖励,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团。  相似文献   

5.
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的灵魂。2015年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战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依然全面成为国家战略。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满足全面创业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等应该具备综合知识。本文首先阐述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并诊断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探索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6.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创业对于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结合调研数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育现状进行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是学生个体与高校环境、高校环境与创新创业行为、创新创业行为与学生个体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高校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创新创业个体,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综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充分优化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整合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力量。  相似文献   

7.
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是有益的,这也是高等院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体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院校肩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责任,提出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组织管理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等培养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追求知识资本化的高等教育新模式,逐渐被教育界所关注和接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特质。从创业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和组织特征要素出发,认为创业型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知识传播能力、创新知识创造能力、基于合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跨学科交流与整合能力、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能力、创新创业文化塑造与传承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等独特的创新能力素质,并从政府、高校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提出培养和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通过阐述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价值,分析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现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尝试探索民办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服务地方企业的教学模式。分析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自优势与不足。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平台及课程建设进行分析。阐述引入"第三方"评价与"扁平化团队"的意义和做法。探索五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及学分认定办法。以工业设计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改革为例,论证了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大学生扁平化团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必要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建设大背景下,与地理信息相关的各种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改变是建立在地理数据采集基础上的。以行业发展为背景,专业知识和能力为驱动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专业知识和能力成为创新创业的源动力,同时使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相互促进发展。通过分解专业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并建立地理数据采集课程资源,能够从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创业热情的角度分析出创新创业应以专业为基础,并且与专业深度融合,开展出具有专业背景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项目。  相似文献   

12.
中职生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创业能力"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实施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需要,是深化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基础。本文研究了甘肃省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现状,理清了如何加快甘肃省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思路,为管理部门、职业学校、教师促进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分析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改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让该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潜能的有效途径。以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制度和模式为主线,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置换的"X+2+X"模式,并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中加以实践,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的认定与置换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创新和创业训练与实践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齐永志  贾彬  敖兰  耿硕  张金林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4):164-166,180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该文以河北农业大学"睿之莓"创新创业项目为例,总结了该创新创业项目在加深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业意识、提升语言表达与文笔撰写能力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分析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偏低、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经验匮乏、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了解不准确、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时间不充足等问题,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能力是国家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高校社团,尤其是专业学习型社团,具有很大优势。此类社团在夯实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展专业能力素质,塑造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专业学习型社团指导和管理,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要正确认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意愿调查及问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是返乡创新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他们将是推动乡村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基于河南省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意愿情况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疏离、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思想偏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松散、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充足与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现实差距等问题,并分析如何能促进大学生返乡创业。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是实施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以园艺专业大学生为对象,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树立创业意识,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特征,对该专业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注重实践锻炼,加强校企合作培养,科学使用校内外教师资源,有效提供校内外环境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