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洪悦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26-27,102
辽东山区具备林下参栽植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林下参产业优势明显.该文结合当地实际,从选地、选种催芽、播种、播后管理、病虫鼠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辽东山区林下参栽植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地林下参生产.  相似文献   

2.
地参因其形状,营养可与人参媲美,故名地参,在中药材中又叫泽兰,学名Lycopus lucidusturcz,别名地瓜儿苗、野环参、冬参、地笋、地藕、银条菜,民间也叫地流,为唇形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兼用,全身都是宝。地参的开发在全国正悄然兴起,人们对它的营养成分、食用价值、药效功能及开发效益的认识越来越深,因此,种植地参前景广阔,商机无限。一、主要特性1.植物学特性地参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叶片披针形,互生,花期7~9月,花簇生于叶腋处,成轮状聚伞花序,小花唇形白色,地下大量横走生长的白色肉质根茎手指粗、鸡爪状、多环凹,其…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区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人参和西洋参的连作障碍一直是困扰长白山区参业持续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重大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之一。多年来,针对这一重大问题,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文中在分析目前参地开发和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现状、人参和西洋参忌连作的可能因素、参地开发的林分条件、现有参后地地形条件及参后地生态恢复的长期性等基础上,提出了以地形条件为基础的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模式,包括较陡坡地模式、缓坡地模式和岗平地模式;提出了目前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急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制定合理的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总体规划、参后地还林与再利用政策的调整、提高参后地生态恢复与再利用的科技含量,以及充分探讨和研究参后地6~10年轮作制的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4.
金陵 《农村新技术》2009,(12):35-35
地参属唇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地参种茎的储藏方法直接关系到地参的出苗率。储藏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开垦林地种参不仅破坏了森林的原生植被,生态环境,同时还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对源头水源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多年的试验证明,参后重茬地重复利用作为一项有效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大理州和丽江市等地,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地参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凝血、免疫调节及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物学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地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及地参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以期为地参多糖在医疗卫生、化工制药、饮食保健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参是我国名贵的中草药,其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保健功能明显,具有抗癌、减肥、降血糖等特殊疗效。因此,全面了解地参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合理的利用地参资源、地参产业发展以及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新医药产品有着很好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农田栽参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栽参与山上伐林栽参相比,有以下几方面优越性: 一、农田栽参是解决参林矛盾,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先进栽培制度桓仁县广大参农从1959年开始就搞农田栽参试验。一方面搞平地栽参;一方面搞老参地还林。在保持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参林轮作”和“参粮轮作”。由于注意生态平衡,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仅粮食生  相似文献   

9.
地参酸奶发酵工艺及抗氧化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地参酸奶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地参汁浓度及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用量和发酵时间对地参酸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最好的酸奶最佳制作工艺为100 g牛奶中添加1∶25的地参汁9 g、白砂糖7 g、发酵剂0.10 g,发酵时间9 h,此时酸奶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达67.89%,对DPPH清除率达44.80%,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达44.89%,抗脂质活性87.43%,酸奶的感官性状良好。该产品拓展了地参的深加工通道,同时为地参酸奶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人参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长白山区是我国人参的主要生产基地,从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人参种植面积迅猛发展,同时在耕作制度、参棚结构、种植密度和施肥等发生了较大的变革,造成主次病害的演变和为害程度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病害.1988年作者在集安县国营参场的6年生参地发现了人参根结线虫病,田间发病率为1%~3%.现将该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种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微生物菌剂对重茬参地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在重茬参地上施用续力保微生物菌剂和地养力微生物菌液来研究其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增殖,抑制真菌数量的上升,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参地土壤的EC值,使参地土壤性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轮叶沙参的栽培及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叶沙参[(Adenopjhora teteaphylla(Thunb.)fisch.]又名沙参、南沙参、牵参、四叶菜、泡沙参、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泡参、面杆杖、桔参、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铃儿草、山沙参、明叶菜、沙和尚、空沙参、甜桔梗等,是民间传下来的药膳野菜.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等地,越南北部、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喜生于山坡阳处、草丛中,林缘、路边,荒地、草甸、河谷及沙地.  相似文献   

13.
明确危害红果参的常见病虫害种类,为红果参药材基地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对生产过程中危害红果参的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红果参常见病虫害有12种,其中,病害7种、虫害5种。红果参根腐病(Fusarium sp.)、红果参疫病(Phytophthora sp.)、红果参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红果参黑茎病(Pythium sp.)、红果参灰霉病(Botrytis sp.)、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等7种是危害红果参生产的主要病虫害,需要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黑龙江)》2013,(12):260-260
近年来,山东省一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的一种药食兼用植物…地参,以其营养独特、性能显著、种管粗放、效益丰厚、市场巨大而受到各地种植户的青睐,成为增收致富的好品种。地参,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条件恶化以及农药的大面积的使用,传统地参早已面临绝迹。现在栽植的地参是山东省郓城绿思源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历时多年从传统地参中优选提纯、无性繁殖壮大的一个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口感好、长势强壮、抗病虫、适应性强等特点。地参可做菜、煲汤、涮锅、油炸、蜜饯、炖肉;可入药:中药典籍记载其具有降血脂、通九窍、利关节、养气血之功效。宋.《嘉佑本草》载:产妇可作蔬菜食,佳。《中华本草》详细介绍地参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而且晒干后入药,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可泡酒、泡茶保健养生。经现代医学研究考证:地参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维生素、  相似文献   

15.
以地参多糖损失率、蛋白去除率和色素去除率为测定指标,筛选地参多糖脱蛋白、脱色的最佳方法,并对精制总多糖的抗凝血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多糖脱蛋白方法中,效果最好的为三氯乙酸-正丁醇法,经该方法处理的地参多糖提取液,蛋白质去除率为(80.28±0.98)%,多糖损失率为(9.67±0.97)%;活性炭脱色法为地参多糖的最佳脱色方法,用终浓度为1%的活性碳对地参多糖水溶液进行脱色,脱色率达到(91.56±0.87)%,多糖损失率为(8.39±0.74)%。抗凝血试验表明,地参多糖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凝血活性,能延长人体血浆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PT(凝血酶原时间),对TT(凝血酶时间)无影响。实验结果可为地参多糖纯化及活性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尾参又名玉竹,以根状茎入药.尾参近年一直价高,2001年产地鲜货价为每公斤3.2元~3.8元,2002年尾参价可能受到平抑,但预计每公斤不会低于2元.行内人士分析今后尾参价可能有所波动,但降幅不会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尾参药食兼用.尾参具有滋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尾参具有改善和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范仲先 《新农村》2006,(11):14-14
地参在中药材里又叫泽兰,别名地瓜儿苗、野环参、冬参、地笋、地藕、银条菜,为唇形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食兼用,全身都是宝。1·主要特性(1)植株特性地参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分枝多,叶片披针形,互生,花期7~9月,花簇生于叶腋处,成轮状聚伞花序,小花唇形白色。地下部分呈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山野菜大叶芹生产回归自然,开展参后地轮作,本文介绍了在参后地还阔叶林的林下,修复原参床,利用行间间作大叶芹的生产技术,可生产天然食品,恢复生态系统,提高参农收益。  相似文献   

19.
地参,又名地笋、地藕、银条菜、泽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参亦菜、亦药,春夏采其嫩茎叶,凉拌、炒食、做汤均可,晚秋后采挖出的洁白脆嫩的环形肉质参,炒食、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野菜珍品。地参全身都是宝,地上部分的茎叶作为蔬菜食用.一年能收割数茬。晒干为常用中药(泽兰),具有降血脂、养气血等功能。地下部分为植物的核心,不但能作为蔬菜食用.晒干后入药,功能与冬虫夏草相当。地参作为蔬菜,适合大众口味.保健功能明显。  相似文献   

20.
虫草参为唇形科草本植物,株高50~70厘米,又叫地参、地蚕、草石蚕。其地下匍匐茎生长许多长5~6厘米的肉质环形参,形似虫草,粗如手指,洁白脆嫩,营养丰富。既可炒食、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