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月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研究组合作在《自然》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ultraviolet-Bperception by UVR8"的论文,解析了植物拟南芥感受紫外线B波段(280~315 nm)的光受体UVR8的晶体结构,并  相似文献   

2.
王敏 《北京农业》2011,(20):7-9
<正>邓兴旺教授团队近日获得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称号这是一项被袁隆平院士称为"育种里的3G技术"的杂交育种技术,是一项将造福人类的农业科技。近日,记者从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了解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PAMS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大代明球教授课题组与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Arabidopsis PP6 phosphatases dephosphorylate PIF proteins to repress photomorphogenesi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新型磷酸酶PP6介导PIF转录因子的去磷酸化修饰,进而抑制拟南界光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在拟南齐中,PIFs (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s)转录因子是光形态建成中的关键抑制因子。近期,华南农业大学王海洋教授团队的研究也发现,玉米中的7个ZmPIF参与调控了中胚轴的生长,表明PIF在调控植物中/下胚轴发育中的功能是相对保守的。植物光受体感受到光后,能迅速引发PIFs的磷酸化  相似文献   

4.
邓兴旺教授团队近日获得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称号 这是一项被袁隆平院士称为“育种里的3G技术”的杂交育种技术,是一项将造福人类的农业科技。近日,记者从深圳热带亚热带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了解到,中国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将在深圳实现产业化,没有农村的深圳走在了农业科技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在北京市区西北的北大生物城正式揭牌。由邓兴旺教授领军的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与杜邦先锋公司、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共同推动良种创制。邓兴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在作物前沿核心技术创新、作物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方面做几件实事,期望能够帮助改变中国种业目前的落后被动局面,真正  相似文献   

6.
正1 研究团队玉米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主要成员:马义勇,农艺师,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关淑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与植物基因工程;王丕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常规和分子育种;刘思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分子育种;曲静,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分子育种;姚丹,教授,硕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分子育种。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农村部、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在线发表了深圳大学教授胡章立、杜克大学裴真明课题组的合作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了植物盐受体糖基肌醇磷酸神经酰胺(GIPC),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研究从寻找植物细胞感知盐胁迫的受体基因出发,解码了植物感应盐胁迫信号的分子机理,对进一步揭示植物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分子  相似文献   

8.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栋 《世界农业》1998,(11):21-22
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刘国栋1.分子观植物营养的分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筛选营养突变体,探索养分的吸收代谢机理以及对现有品种进行分子改造。(1)筛选突变体日本东京大学的茅野充男教授等利用EMS(甲磺酸乙酯)分子作为诱变剂处理拟南...  相似文献   

9.
正专家介绍赵方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聘专家。研究方向为植物吸收重金属及必需微量元素的分子机理、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污染土壤修复。1992年获英国Newcastle大学博士学位。1992—2012年任职英国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 Research),先后任研究员(Principal Scientist)、资深研究员(Senior Principal Scientist)。2012年起任南京农业大学全职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学与植物营养学研究,在植物重金属吸收与解毒的分子机制、土壤污染成因与防控、作物硫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我校植保系何晨阳教授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家教委1994年度跨世纪人才评选结果揭晓,共选出77名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我校何晨阳教授以优异成绩入选。近十年来,何晨阳教授一直从事病原物致病机理和植物抗病机理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先后参加、承...  相似文献   

11.
范海延,女,1974年4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基础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学术方向带头人,主要从事植物发育与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植物功”能性成分的制备与检测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团队是我国热区从事植物病原菌物学研究较早的团队之主要开展热带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热带重要植物病原菌的快速分子检测、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研究。对橡胶树白粉菌、炭疽菌、棒孢霉菌、红根病菌及水稻黄单胞菌等生物学、病理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该团队科研设施完善,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力量,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抗逆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主要开展作物抗逆(旱、涝、盐、碱、病害)生理生化与分子标记辅助遗传育种的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2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16项。系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现有研究员3人,副研2人,其中博士2名,硕士2名。李广敏教授任实验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植物抗逆生理与分子遗传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科学家首次选育出耐盐作物。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耐盐植物分子育种”在海口通过国家验收。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项目带头人、海南大学教授林栖风说,我们将野生海水植物红树、盐藻的总基因通过生育技术导入到淡水作  相似文献   

15.
正1研究团队概况大豆分子育种创新团队成员8人。其中,王丕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常规和分子育种;张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常规育种;关淑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育种;姚丹,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育种;刘思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分子育种;张卓,  相似文献   

16.
正孙文献,1970年1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物保护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分委员会副组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一微生物分子互作"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植物一微生物分子互作学会会员,国际植物病理学会会员。担任《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以及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in Plant Physiology编委。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  相似文献   

17.
柳絮 《广西农学报》2008,23(2):78-78
特拉华大学的科学家与美国国内外的同事合作,发现了一种新型分子,它可以关闭水稻的基因。这项发现发表在2008年3月25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项研究是由特拉华大学CrawfordGreenewalt植物科学教授PamelaGreen以及植物和土壤科学副教授BlakeMeyers领导的,他们发现的新型分子称为自然反义微RNA(nat—miRNAs),由长度大约20个核苷的短小的核糖核酸(眦)组成,它们的靶标是位于水稻细胞DNA反向链上它们直接面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由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宛晓春团队牵头的多个研究团队,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为研究山茶属植物的物种进化、茶叶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分子育种等奠定了基础。该成果由宛晓春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和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正《植物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合作成果。该研究克隆了水稻株型发育新基因OsS HI1,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后段二超和王益华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为通讯作者。  相似文献   

20.
正裴雁曦,博士,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山西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植物分子生理学兼任社会职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会评专家;山西省教育厅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成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农学分会理事;山西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