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是民族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鄂温克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正处于濒危的境地。文中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作详细调查、分析,并提出传承鄂温克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仅促使我们养成了崇高的道德品质,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仪规范.前人云:"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说明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学习礼仪规范,也是一个逐渐形成良好礼仪规范的过程.大学生是我国的将来的接班人,而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礼仪规范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修养、仪表仪态、言谈举止和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因此,大学生必须更好地掌握与礼仪有关的知识和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高校女生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育现状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在女生教育的工作布局与内容设计中,文明素养是重要的环节。高校女生教育模式一般为主题讲座与文体活动,由于活动之间缺乏衔接与连续,对女生带来的文明素养改变影响甚小。在当今互联网日益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女生对自我的个性发展与需要已不再停留在参与讲座与活动层面,她们需要有更为宽阔的平台实现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本文拟在通过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引领,利用创客空间项目申报、校礼仪队团队建设、微信平台与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研究女生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织绸的国家,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丝绸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远古人类就留下了养蚕活动的踪迹,在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更积淀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文字符号、诗歌、神话、风俗、礼仪制度、服饰艺术、生产组织形式、贸易等等文化元素,形成蚕桑文化的丰富内容,并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礼治国的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丧葬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最后一项,是生者与死者最后的感情联系,因此历代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由于各个地区的差异,丧葬礼仪也各有不同。因此,本文选择山西省怀仁县这一地区,通过对这一地区的丧葬礼俗阐述,展现出区域民俗文化,加深对区域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价值实现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点,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不是说一切都好,但是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5000年发展下来应该是有它的民族精神,有它的贯穿其间的一种灵魂,一种核心的东西。传统文化在当今上仍有其活力与价值。本文将从故宫的建筑特色,建筑理念出发,从众多的细节入手分析故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国外多种文化新思潮和设计新理念的不断涌入和渗透,不断削弱着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并动摇着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我们在强化民族意识的同时,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深化自身的文化内涵。中国元素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广泛运用,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理性回归。所以,在网页界面设计领域应牢固树立起起"中国意识",促使设计师反思和学习本民族优秀文化,形成中国网页界面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及新思潮的涌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掌握其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艺术中被广泛并且易于接受地应用,是我们作为当代设计师所肩负的使命与职责。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他们运用现代特有的艺术思维与传统文化或传统理念相结合,在各自作品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发现,蚕丝文化在滇东汉族移民孤岛(云南省曲靖、宣威地区)民众生活的物质、精神和礼仪制度3个方面均有所体现,并且对周围民族形成了辐射效应。蚕丝文化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被明代汉族移植于滇东地区,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反而积极地吸收异质文化进行不断的变通,从而形成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孤岛蚕丝文化”。由此不仅为更全面地了解滇东汉族孤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蚕丝文化在滇东地区的传播运用也为展示儒家文化如何世俗化、生活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现代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建筑设计怎样避免僵化,反映时代特色、民族文化,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点研究课题。现阶段,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基础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建筑设计人员的不断努力。本文主要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民居建筑反映了各民族、各区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和自然风土人情,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针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及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居建筑文化,使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与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鱼皮服饰是渔猎文化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赫哲族传统文化蕴涵,与赫哲族的历史、风俗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早已深深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成员的精神风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国,是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的文化之邦,礼仪修养从古至今都是有识之士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个人礼仪可以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显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而言,意识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和找寻出正确的礼仪修养方式方法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论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和礼仪修养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们促使自身加强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16.
张黎  张茂林 《草业科学》2010,27(3):62-66
内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的利用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传统的游牧区域。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蒙古族牧民,在千百年的草原利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保护草原的传统生态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传统生态文化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制定的各项草原生态政策。通过比较阿拉善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和近年草原生态政策后发现,草原生态政策存在内容涵盖层面少、连续性差、具强制性等缺点。结合比较结果提出了3点建议:1)提高牧民生态保护意识,努力重建生态价值观;2)发挥阿拉善传统法制制度,重新建立相应的赏罚制度;3)制定生态政策时应采取"由下至上"的方法,以期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蕴锦 《山东饲料》2013,(3):10+103
《左传》云:"有礼仪之大称之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礼仪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服装作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民俗发展等因素的诸多关系。本文从中原服饰文化的本质出发,探讨中原服饰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中原服饰的审美风格和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必要性。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重在强调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输入,却忽略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这导致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缺失,不仅会阻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因此,让英语学习者充分认识和理解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安女名扬四海,惠女服饰是福建省的十大旅游品牌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惠安女性不穿惠安女服饰,文化正处在濒临消逝的境地。惠安女服饰文化作为一种地域边缘文化,如何在强势潮流中突围,如何走出两难困境?多重力量制约着惠女服饰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各方如若本着自我利益的思考,势必不利于文化保护事业的推动。这需要政府的主导,实施文化保护策略,从而构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20.
铁路客运服务礼仪是客运从业人员与旅客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体现相互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艺术,良好的服务礼仪,能体现新时期铁路客运从业人员崭新的精神风貌,是落实"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具体体现。本文主要从车站服务礼仪和列车服务礼仪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