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诗四首     
去年 ,应校友张贱根之约 ,参加游园、采茶、制茶、品茶等活动 ,以诗记之 ,以示不忘。(一 )采茶采茶南岭下 ,春光宠彩霞。山色无限好 ,只是日影斜。(二 )焙茶四月采茶忙 ,银针堆满筐 ;深夜清风来 ,犹闻焙茶香。(三 )品茶慢步湖边日刚斜 ,来赏野店岭前茶 ;村姑笑迎外来客 ,两颊泛红似桃花。(四 )游园巡回茶园东篱下 ,万点绿珠映朝霞 ;碧波腾起千层浪 ,雾烟深处有人家。茶诗四首$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吴英藩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茶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诗人一生与茶结缘,不可一日无茶。他歌咏了茶的清香与茶瓯的别趣,描述了茶的解乏、提神、驱睡等功能,也提及饮法不当导致疾病的烦恼。杨万里对煮茶之水,茶叶品质以及分茶技艺的生动描述,有利于读者认识宋代茶生活,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在文学上,茶成为诗人生活中重要的媒介。杨万里用茶来同文士交往,所作茶诗体现出浓郁的家乡情结。他还以茶来论诗和品诗,品题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3.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4.
核桃叶制茶工艺改进及其茶叶营养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核桃鲜叶制茶工艺中食盐溶液浸泡和烫漂进行对比试验,删除了影响茶叶风味、营养的浸泡及烫漂工序。改进工艺的成品茶暗绿色,成形好;茶汤色泽黄绿、澄清,具核桃叶特有的清香,滋味鲜醇爽口。茶化成分分析表明:该茶具有高Vc、高黄酮、高水浸出物、低多酚之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高Vc保健茶。  相似文献   

5.
赵俊卿 《农业考古》2012,(2):109-112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  相似文献   

6.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5
品茶可以是轻松平凡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品味。品茶要得好滋味 ,贵在好茶、好水之外 ,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的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 ;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与含脉 !那么 ,深深解构茶的每一细节 ,便成为茶痴的基石。可惜的是 ,短缺了一份深入浅出对茶的认识与解析 ,就少了一份对茶集合天时、地利、人和多元变化的了解 ,就无法深思品茶原来潜藏了婀娜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大系》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所编写 ,所筹划的 !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茶在多元变动因素中如何脱颖而出 ?并期待带给华人品饮艺术的一…  相似文献   

7.
茶,古来就为诗人词家所青睐.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开始便出现不少茶诗,唐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都曾为茶倾情高吟,卢仝的茶诗中"七碗"、"两腋生风"则成为后人经常引用的熟语.  相似文献   

8.
清代皇室茶事福建省东山县林亚顺历代老人好饮茶已成习俗,而清代大多数皇帝及宫廷内,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茶讲究品种、方法、时间以及茶具之精良,也是民间望尘莫及的。茶饕老手品茶行家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过不少名茶产地,品尝了各种名茶。他在杭州饮过...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众多的名茶中,有一种出自江西修水的“双井茶,”由于外形美观,品质优良,古往今来引起了许多诗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在饮用之余,吟诗咏叹。最早吟咏双井茶的,要数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出生于江西省永丰县,他不仅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一个品茶的行家,他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至八宫任馆阁校勘期间,不仅经常饮用家乡的双井茶,而且留有许多茶诗,例如:“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白  相似文献   

10.
嗜茶     
说来奇怪 ,在北方居住了二十多年 ,竟然无法扔掉南国的儒雅君子—茶叶。或许是没有别的嗜好 ,唯茶瘾使然吧。二十多年前 ,我刚到北方曾经为喝不到清香的茶而懊丧。有时常去商场转转 ,始终找不见新茶 ,柜台上摆放的已是好几年的茶叶 ,已无清香可言。常喝茶的人才晓得 ,茶是越新越鲜越好 ,它与越陈越醇越香的酒正好截然相反。在北方 ,人们大抵喝茉莉花茶 ,尤其是单位分发防暑降温茶大多低劣得不能再劣 ,再说茶喝到这个份上充其量只能算解渴 ,而“品茶”则无从谈起。后来渐渐熟悉于北方生活环境 ,“明前茶”不敢问之 ,能喝到当年茶也算一大乐事…  相似文献   

11.
冯标 《农家科技》2011,(Z2):29-30
贵州产茶,贵州人爱喝茶。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休闲娱乐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今天,品茶这个在中国维系了几千年的好习惯,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茶叶的需要量也越来越多、茶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我们茶工艺生产者在生产茶叶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好的原材料,茶树的修剪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茶叶质量,而茶工艺从茶树修剪到采摘,到加工都是有季节性的。特别是茶树修剪季节性更强。但是,生产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机器的缘故,影响茶叶的生产,影响茶叶的质量。为此,我对茶叶机械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茶树修剪机的操作、维护、保养、和故障排除方法进行研究。有了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品茶与文人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品茶中文人萌发文思灵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回文诗、回文联,这些诗、联是我国茶文化宝库中璀灿夺目的明珠,就像品茶一样令人回味无穷。我国饮誉于世的工夫茶杯茶壶很注重集诗词联句子其上,得以“杯随字贵,字随杯传”,特别有玩味的是茶杯上请书法家题写的回文佳句,有的写“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皆不变。工夫茶具上通常还写上“可以清心也”的连环妙句。这一回文句也趣味盎然,也可读为“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这便把茶的清雅独特风味和令人舒心怡神的奇效描绘了出来。难怪乎,古今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1127—1206)字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其诗有不少是很活泼、风趣的。《宋诗钞》编者在杨万里诗钞的序言里评赞这些诗:“见者无不大笑。呜呼,不笑不足以为诚斋之诗。”当然,杨万里的诗篇,决不可能每首都会使人笑口常开的。杨万里的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留下不少有关茶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是其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了他治学创作的深切体会,为人处世的珍贵镜鉴,以及忧国忧民的沉痛情怀。这些都是杨万里深得饮茶的“味外之味”所获得的。本文拟从这一命题上,试作粗浅的探索。一、嗜茶如命,诗词为证杨万里喜好饮茶,是古代有名茶人之一。饮浓茶及夜间饮茶,常常引起失眠。杨万里深有此憾,但他决不责怪饮茶。其《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枪。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诗中又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  相似文献   

14.
柏凡 《农业考古》2002,(4):287-289
清代陆次云品赏“龙井茶”后曾留下一段妙语 :“啜之淡然 ,似乎无味 ,饮过之后 ,觉有一种太和之气 ,弥沦乎齿颊之间 ,及至味也。”也许你会说 ,象这种品茶的感觉现在断然没有了 ,除非到茶艺馆 ,泡一壶香茶 ,似乎能品到一杯好茶 ,但已远无陆次云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意境了。喝好每一杯茶 ,这看似简单的事情 ,为什么在现代人眼中如此艰难。其实 ,古人饮茶 ,既没有现代化的便利的泡茶器具 ,也不能说古代的茶比我们现代的还要品质优良 ,更不能说他们的冲茶技艺比我们更先进、更科学 ,只能说古人比我们更重视品茗的心境。古人以茶修德 ,品茶讲人品 ,…  相似文献   

15.
茶叶是当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160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普遍饮茶,也有60个国家种茶。世界各地所饮之茶,所种之茶,以及品茶技术、制茶方法等,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业在中国产生后,首先伴随中国文化向亚洲传播,初始阶段是伴生性传播;向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中亚、西亚传播。16世纪起,中西贸易活跃,海上丝路的兴起,作为主要的贸易商品茶向俄罗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传播。嗣后,通过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茶叶种植加工等技术被传播到欧美的殖民区,经过上千年传播,茶叶最终成为真正的世界性饮料。  相似文献   

16.
品茶人生     
人生若茶。茶香在起起伏伏间飘出,生命的魅力在浮浮沉沉中彰显。喝茶的人极少用温水泡茶,更不会用冷水,而且还有这么一种说法,茶冲到第二次才是最香的、最有滋味的。为什么呢?倘若你泡茶时稍做留心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放入茶叶,将温水倒入杯中,茶叶随水而起,漂动几下随即沉了下去,即使及时品茶也很难有香气溢出,品之更是无味。倘若用滚烫的  相似文献   

17.
李家光 《农业考古》2004,(4):148-156
自唐以来,古蜀蒙山名茶,贡茶号天下第一,为皇帝宫廷茶道和接待国外使臣之专用. 文人、雅士、学者、诗人对蒙山茶更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历代留下不少的茶诗佳作,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产.  相似文献   

18.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黄山茶诗     
中国是茶的故乡,诗的国度。茶诗是二者巧妙结合的一朵奇葩。黄山为著名茶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相应佳作迭出。这些诗作,或吟名泉、咏煮茶,或赞茶功、歌茶人,优美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对茶的深切感受,美不胜收。纵览这些诗作,无论是黄山本籍人咏茶,抑或是外籍人沤歌黄山茶,它们都是中国茶文化长廊中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黄山茶叶发展史中瑰丽的篇章。唐代我国唐代以前无“茶”字,其字为“茶”。因时间久远,史籍匮乏,有关黄山茶的茶诗难以稽考,暂缺待补。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的时期,同时又是我国诗歌创作最为…  相似文献   

20.
<正>茶,是自然之精。好茶藏在深山云雾之中,吸取天地之灵气,荟萃自然之大美。江西生态环境良好,茶叶资源丰富,赣茶上品辈出。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荟萃之地,更有种茶品茶论茶之风。赣鄱大地神奇秀美,孕育着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民情。这些原生态文化元素与茶相融,形成了既独具一格,又与中华茶文化一脉相系的中华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江西风景独好"的旅游开发中,如何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发挥旅游的文化传播功能,努力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此次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