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红小豆综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方式、密度和播期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初步研究了佳木斯地区红小豆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双条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适时早播有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1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红小豆小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在甘肃庆阳地区推广种植黄秋葵,在塑料大棚内进行了4个播期(A)、2个种植密度(B)、2种整枝方式(C)对黄秋葵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黄秋葵产量的关键因素是播期,其次是种植密度,整枝方式对产量影响不大,最优组合是A2B1C2,即播期3月30日、株行距30 cm×50 cm、不整枝,以及A1B1C1,即播期3月15日、株行距30 cm×50 cm、单秆整枝。  相似文献   

3.
《中国瓜菜》2015,(4):40-42
为了探索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的种植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播种日期和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播期设置4月21日、4月27日、5月3日、5月9日、5月15日5个水平,667 m2种植密度设置4 002、5 336、6 667、8 004、9 338株共5个水平。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播期的5个处理中,‘大和长芋’产量最高的是4月21日、4月27日;在种植密度的5个处理中,667 m2种植8 004、9338株的产量最高。建议在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最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667 m2种植密度控制在8 004~9 338株。  相似文献   

4.
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18(37),开展了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施N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显著,最优高产处理组合为A2B2C3D1,即在重庆市涪陵区沿长江生态条件下,宽柄芥种植应选择中晚熟新品系DJ、播期为9月6日、种植密度为3500株/667 m2、施纯N量20 kg/667 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香炉瓜为试验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的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香炉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香炉瓜的产量差异较大,种植香炉瓜应合理密植并适时早播,播种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香炉瓜产量的提高,崇明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3月15日左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 667株/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棚长豇豆春季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寻求大棚豇豆春季种子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期和密度,以绵豇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播期、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豇豆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豇豆春季制种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先增加后降低,早播和迟播均不利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提高,密度对百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A2B3(3月15日播种,密度为9000株/667 m2)是最适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组合,种子产量达154.98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在甘肃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茎用莴苣"太原笋"为试材,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栽种对莴苣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苣的株高、茎粗、茎长、单株重逐渐降低;以5 445株/667m2密度下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莴苣生育期缩短,抽薹率增加,产量降低.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莴苣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播种密度为5 445株/667m2.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明菜豆1号的种子产量,作者开展了不同播种期、栽培密度、搭架方式、施肥方法对其制种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繁育明菜豆1号种子,在保证不遭受霜冻的情况下适当早播,可避开梅雨季和后期高温天气,有利于提高种子的产量与品质;种植株行距为35 cm×50 cm时,明菜豆1号种子的产量较高,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搭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2种播种时期和2种地膜覆盖方式对早熟芋生产发育和夏收产量的影响。地膜覆盖与否是影响芋生长和丰产的关键因素,地膜覆盖比露比栽培增产90.09%,栽植密度是影响夏收单产的重要因素;播时期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无影响。从综合因素考虑,要使夏芋丰产,应适时播种,及早覆盖地膜,密度为2300株/667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的播期、不同的密度和施肥量对豫新一号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南郑州地区豫新一号的最佳播期为8月16日前后,最佳种植密度为60 cm×50 cm,最佳的施肥量(磷酸二铵)为1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淮北冬播豌豆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传俊 《蔬菜》2011,(3):52-56
为筛选适宜淮北地区栽培的豌豆品种,提高豌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豌豆品比和播期、密度试验,结果表明:FH06-01、淮豌1号、FW06—01,FW06—02和中豌6号适合在淮北地区种植;产量与播期、密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各生育阶段所需天数、积温随着播期推迟趋于减少,多呈直线相关关系;所需积温变异系数低于所需天数。淮北豌豆冬播的适宜播期为11月25日-1月10日,播种密度为25万~35万株/hm^2。春播宜早不宜迟。  相似文献   

12.
<正>红小豆属于豆科短日照喜温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宜。种植红小豆要获得高产,应掌握以下几方面技术措施:1选用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选择大粒型红小豆品种。如比较好的品种有大红袍、红沙泥小豆等,这几个品种光泽度好,品质佳,产量高,抗病性强。2选择适宜的茬口红小豆的前茬以玉米、谷子、小麦为最好,种植红小豆忌与豆科作物重迎茬,否则根瘤减少,植株长势弱,病  相似文献   

13.
芥蓝(Bvassica oleracea var alboglabra)属十字花科甘蓝类蔬菜,食用菜苔,是我国特产蔬菜之一。菜苔清脆鲜嫩,富含V_c,生食、热食皆宜,其栽培以广东、广西为主,经种植观察,表现产量高,品质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由于过去我国北方很少种植,对芥蓝的许多栽培技术问题还缺乏研究。本试验对芥蓝品种,播期和密度的研究,探讨芥蓝生长和产量形成的规律,为确定适宜华北地区栽培的品种、播期和密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鄂豇豆8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襄樊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豇豆新品种鄂豇豆8号配套栽培技术,为其栽培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鄂豇豆8号播种期、种植密度双因子试验,研究筛选适宜当地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组合。结果表明:9个处理中5月1日播种、667m2种植4400穴和4月24日播种、667m2种植3700穴的产量居第1、2位,667m2产量分别为2119.74、2098.87kg,二者间差异不大。考虑到上市早价格高的因素,建议在温度稳定上升后宜适当早播,即4月中下旬播种,密度适中,667m2最佳种植密度为3700穴。  相似文献   

15.
豆科和禾本科混播草地是人工草地的主要建植方式之一,探究其间的产量表现和竞争作用,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禾本科牧草柳枝稷和豆科牧草苜蓿为试验材料,按照不同种植密度进行混作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柳枝稷和苜蓿各生长特征指标的变化,以相对竞争指数(RCI)与相对总产量指数(RYT)揭示二者之间的竞争作用和混作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下柳枝稷和苜蓿株高变化不明显,即种内和种间竞争作用对株高的影响较小。柳枝稷的分蘖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持续降低,而相同种植密度下,二者在单作和混作处理下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上述2个指标主要受种内竞争的作用。而柳枝稷的地下部生物量和苜蓿的茎粗、根粗、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等指标同时受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约束,尤其是低、高密度混作时根冠比显著下降,表明柳枝稷和苜蓿的种间竞争主要体现在地下部分。柳枝稷RCI值在中低混作密度下均低,而苜蓿在各混作密度下均较高,表明苜蓿生长受到柳枝稷的抑制作用。柳枝稷与苜蓿混作虽然存在种间竞争作用,但在二者之间的互补效应下该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RYT1)。上述结果可为优化人工草地栽培制度,提高牧草产量、土地利用率及维持草地生产力,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11S12’为材料,采用三因素的裂一裂区试验设计,探讨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新型蓝粒杂交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施肥量和密度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产量随播期、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以11月5日、施肥量以300kg/hm^2、密度以1.80×10^6株/hm。组合最好,此种组合可使小麦产量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特早熟松花菜新品种浙农松花50天在杭州地区的最佳播期和播种密度,设置6个不同播种期(6月24日、7月1日、7月5日、7月10日、7月15日、7月20日)和3个不同种植密度(30000、33000、36000株/h m2)复因子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播期与密度对植株性状、花球性状、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浙农松花5...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露地砍瓜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砍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5 m×2 m及1 m×2 m两种种植密度进行对比,1.5 m×2 m处理的产量、抗病性、产品外观和经济效益均比1 m×2 m处理有明显优势,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1 hm2增产18 390 kg,增产率迭18.4%.综合衡量1.5 m×2 m种植密度为最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适合南方地区早熟苦瓜的种植密度与整枝方式,为早熟苦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本试验通过对早熟苦瓜进行3个不同种植密度与整枝方式的处理,分析其对早熟苦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 000株/667m2、采用仅留主蔓的栽培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露地砍瓜栽培不同种植密度对砍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5m×2m及1m×2m两种种植密度进行对比,1.5m×2m处理的产量、抗病性、产品外观和经济效益均比1m×2m处理有明显优势,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每1hm。增产18390kg,增产率达18.4%。综合衡量1.5m×2m种植密度为最佳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