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渔获量预报软件的编制及DBASE III数据库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是蓝圆够、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鲐鱼等多种中上层鱼类群聚的优良场所,也是我国重要的灯光围网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3.
4.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uouye)属沿岸营浮游生活的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辽东湾是我国海蜇重点产地之一。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海蜇的经济价值逐年上升,使海蜇渔业的地位上升到辽东湾渔业中头等重要的位置。海蜇渔业己成为辽东湾沿岸渔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广大渔民和各  相似文献   

5.
秋汛对虾渔获量预报是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在海洋鸟渔场开展对虾增殖放流的进程中,积累了渔获量预报的系统资料,不断总结完善了预报方法,并在每年秋汛做出渔获量预报,有效地指导了增殖放流对虾的回捕生产。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预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近海(包括嵊山渔场)冬季带鱼汛,是我国海洋渔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和时间最长的渔汛。做好渔汛的渔情预报工作,对统筹安排渔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浙江近海历年冬汛带鱼总产量及其有关因子,建立了多元回归预报方程。方程的检验和独立样本检验的各主要指标表明,方程是可取的,预报效果也较好。一、材料与方法我们收集整理了浙江近海1954~1977年冬汛带鱼总产量,与各预报因子的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作为渔获量预报方法。渔获量的变动往往受到许多因子影响,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渔业资源量的多寡、  相似文献   

7.
林军 《水产科学》1997,16(1):46-48
黄河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近几年来回捕率大幅度下降,常规预报方法仍能满足生产需要。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回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回捕率下降是由于8月15日前放流虾入海后发生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 建立拖网数据库系统的目的与意义拖网是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渔获量最大的一种渔具,因此,对拖网的分析研究、改进和设计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建立拖网数据库系统是为尽可能多的将我国各沿海省市国营渔业公司在生产中使用的拖网数据存贮于该系统中,除了在建立本系统时已存贮的拖网数据外,该系统还能方便地添加新的拖网数据,能在所存贮的全部拖网记录中快  相似文献   

9.
闽南地区灯光围网夏汛渔获量预报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上层鱼类群聚资源的变动趋势为依据,建立了闽南地区灯光围网夏汛(6~9月)单位日渔获量与前三年夏汛(6~9月)单位日渔获量的平均值的一元回归方程,预报复汛单位日渔获量。并以此推算汛总渔获量和单位汛渔获量的预报值。该预报可比1982年和1989年报道的两种预报法提前3~4个月发布。在1992~1995年的现场预报,准确率在76.70~99.85,平均90.85%。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型江河很多,有不少贵重的洄游鱼类(如鲥鱼、鲚鱼、秋鲑等)在每年的一定时期从海洋上溯入江河繁殖产卵,形成渔业上的季节性.对于渔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预先准确知道这些鱼在何时开始从海洋上溯江河作产卵洄游,以及在何时何地以多大数量出现等问题,为捕捞生产作好准备工作.这就是渔业科学做渔情预报,为生产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苏联尼瓦河胡瓜鱼为例,作为研究我国洄游鱼类渔情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白洋淀在河北省中部,是冀中平原与滨海平原地区的一个交接冲积洼地。西面有唐河、府河、漕河、南瀑河和北瀑河,南面有流量较大的潴龙河,与海河相通的大清河自安新城内横贯白洋淀至淀东的赵北口。后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沥水汇集入淀,出口由枣林庄4孔和25孔大闸,通过赵王新河、大清河流入海河。  相似文献   

12.
13.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编的《水产统计年鉴》第42卷报道,1976年世界总渔获量为7346.7万吨,较1975年增长350万吨。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秘鲁鲲鱼的恢复和挪威毛鳞鱼丰产所致。  相似文献   

14.
巢湖刀鲚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以下,生长年龄为0+和1+,代表巢湖刀鲚的主要群体。结果表明:刀鲚是巢湖鱼类的绝对优势种,但存在低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预报微生物学及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期间,渔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农业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产业之一,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统计表明,截止2003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达8000多家,水产品加工能力为1.0×107t/年,加工产品7.4×106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国家[1]。目前,我国水产品质量虽然已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随着水产品食用人群的不断扩增,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长[2]。这不仅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也阻碍了我国水产品进入国际贸易的大市场。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3],因此了解和控制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水环境病原菌对人类和水生动物的健康以及水产品生物安全带来了重大威胁,是公共卫生、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等行业的重点监测对象。然而水环境病原菌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相关数据库分散在临床医学和水产动物病害等领域,且缺乏信息交流与融合,完整性仅限于各自独立的学科,不能满足区域尺度或生态学视角下,大规模水源性病原鉴定及生物安全评价等高通量监测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通过整理人类介水传染病、水生动物、哺乳动物、植物和跨宿主疾病等7大类细菌病原信息,构建多线程可调度通讯模型和全局序列匹配算法,开发了水环境细菌病原数据库(DPiWE,dayuz.com)。DPiWE收集了14门、27纲、54目、116科、221属、1 097种、9 070株细菌病原的物种分类、16S rRNA基因、宿主(195种)和感染类型(21种)信息。并在Web端实现信息检索、序列比对和注释结果可视化等功能。案例分析显示,DPiWE构建的系统发育网络,清晰地将养殖环境菌株DS10-D19划分为鳆发光杆菌;用DPiWE对海水混养系统细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注释,揭示3种养殖动物病原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患病组水体有传播人体和鱼类共患病病原的风险。DPiWE及配套分析流程可为水环境生物安全高通量评价、渔业生态健康维护和水产动物病害个性化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太湖湖鲚渔获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恩生  鲍传和  万全 《水产学报》2008,32(2):229-23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18.
太湖鲢、鳙的食物组成及渔获量变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食物组成分析,并结合多年渔获量统计和环境监测资料,就太湖鲢、鳙鱼渔获量变化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9~12月份期间,微囊藻约占鲢、鳙食物体积比的90%以上;鲢、鳙渔获量在1983~2004年期间波动在(1305.4±380.0)t,占鱼类总产量的(7.18±3.32)%,其中仅1984、1985年接近2000 t。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太湖鲢、鳙鱼主要摄食微囊藻。影响其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苗种放养量不足、捕捞强度过高和富营养化提供了充足饵料。提高鲢、鳙放养量,不仅可以利用富营养化条件下的微囊藻饵料资源,而且可以抑制太湖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19.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在维系这一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2-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利用一部长40m、高1.8m、网目长度1.86cm的定置张网采集142份渔获物样本,共获鱼类46142尾,其中贝氏[歺又鱼]20966尾,占总尾数的45.44%;平均每网次渔获数量148尾,最高达855尾,最低为11尾。在所有244595.36g鱼类渔获物中,贝氏[歺又鱼]有70176.69g,占总渔获物质量的28.69%;平均每网次渔获质量497.71g,最高2538.00g,最低32.59g。分析表明,贝氏[歺又鱼]月渔获质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用SPSS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渔获质量数据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1-B^12)lnyt=(1-0.801B^12)et-0.133的ARIMA(0,0,0)(0,1,1)12(含常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6年的拟合精度在91.82%-96.48%之间,对2007年逐月预测的相对精度为81.30%-99.69%,年预测精度达93.73%,可有效预测贝氏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20.
1989年辽东湾海蜇资源的特点是:(1)资源发生量大,分布面广,第一次定点资源调查的相对资源量为864.3头/片网潮,在正常海况条件下,渔获量应有两万余吨;(2)资源发生比常年早,前期生长正常,进入8月生长速度减慢。人为因素对渔获量的影响是:(1)幼蜇损害严重;(2)违捕渔船多,时间提前。改进海蜇渔业的管理:(1)加强6月20日以后的禁渔管理;(2)把以海上管理为主改为以陆地管理为主,海上管理为辅;(3)加强对海蜇收购加工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