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为了挽救清王朝日益危机的统治,清政府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展开了为期十年的新政运动,史称"清末新政"。它实际上是戊戌维新的继续,而且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清末任何一次改革都无法比拟的,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它终究没能阻止清王朝灭亡的命运,这其中既有清王朝内部的原因,同时也和改革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大力进行各项改革,这一时期也是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时期。在此期间爆发的莱阳民变震惊朝野。追溯历史,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莱阳民变爆发绝非偶然,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新政改革中莱阳财政状况极度窘迫,聚财无门而又点金乏术,只好把苛征暴敛、强制增捐加税等手段作为聚敛新政经费的手段,使乡民深陷困苦的深渊,再加上天灾人祸,民变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若能深入历史时境,探寻清末新政时期莱阳民变的历史真实,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张海丽 《农业考古》2015,(2):290-293
1906至1911年间晚清政府通过一系列茶业措施:改变经营方式,成立茶业公司;改善种植、采摘技术,提升华茶品质;推广机器制茶,消除传统旧法制造不洁的负面印象;加强广告宣传,重塑华茶国际形象等,推动了中国茶业的近代化,实现了1886年以来华茶的短暂振兴。  相似文献   

4.
1899年12月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补授实职,1901年11月调任直隶总督,供职山东约两年。期间,袁世凯缓和了省内一度紧张的教民冲突,整顿了吏治,大体摸清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率先推行了新政。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人们对"民变"一词的解释颇有差异,本文罗列了史学界对民变概念的界定,并对之进行了初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期间,晚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供给,如改革行政机构设置,提升农务司权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农会;开办农业学堂,培育专业人才;开办农事试验场,从事农业研究;奖掖农垦,推动农业经营公司化等,推动了中国农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芬 《农业考古》2003,2(3):197-201
浙江省的蚕丝业生产历史悠久 ,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蚕桑生产盛衰发展史的成果较多。不过 ,以往大量的研究着重关注繁盛的明清时期 ,如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手工业织造局的产生 ,专业性丝绸市镇的出现等 ,而对清朝末年 ,浙江蚕丝业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 ,针对自身所暴露出的弊端 ,在蚕种和缫丝工具方面所采取的改良措施则探讨较少。本文希望做一个小小的尝试 ,以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一、浙江蚕丝业历史浙江省气候温和 ,土质肥沃 ,栽桑养蚕 ,最为适宜 ,自古以来就获得了“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的美称。 195 8年 ,浙江省文物管…  相似文献   

8.
苑朋欣 《农业考古》2004,(3):218-220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棉花生产的发展和变化是非常突出的。但这一问题并没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此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经济政策对近代中国工 商业发展起了四方面影响:促成 20世纪初本国资本投资的高涨;私人资本主义取代了国家资本主义在主要产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新式企业的地域分布由沿海沿江向内地和边陲延伸和扩展;对中国传统手工业造成了较大的形响。  相似文献   

10.
据学者研究,江西农业在清代有很大的发展,粮食生产水平较之唐宋元明四代有一个极大的提高,商品性农业迅猛发展,形成一个充分利用土地的比较合理的发展格局(1)。在清末新政前,江西农业处在传统农业阶段,其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和技术条件长期缺少明显的变化。对此,成书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抚郡农产  相似文献   

11.
乡村抱团发展模式大大促进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收入“双增”,开创了共同富裕的新路径。浙江嘉兴通过强化政策、创新管理、腾退低效用地、畅通审批渠道、保障村级收益及深化山海协作等举措,在村集体增收、基层治理、要素配置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经验启示为党建引领+政策细化落地、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强化以及企业发力+村民积极参与,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浙江样板”。  相似文献   

12.
工商业为工业和商业的统称。清末十年,在全国"新政"的浪潮中,山东实行的"新政"颇有成效,济南开埠可以说是山东"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政中,胶济铁路和济南商埠开设促进了济南工商业的发展,一大批近代新式工商业开始出现,对济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济南由传统的政治消费型城市向现代工商业新城转变,济南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逐渐成为华北的经济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增长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机理复杂.文章通过建立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1985-2009年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与流通业相关数据,分析农村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及数量关系,得出结论:农户就业结构、农村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投入、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都对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和农户就业结构对于目前浙江省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而农村劳动力投入和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结合国外农村流通研究和实践经验,浙江省农村流通业发展水平需要加强和改进,据此文章提出加快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着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方式和农村现代采购和配送中心等促进浙江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浙江自2018年以来被中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宁波作为浙江省具有代表性区域,其在共同富裕方面也有独到的做法,例如,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领域中的“三居”工程(安居、宜居和美居),在某种意义上是共同富裕的特色举措。宁波“三居”工程重点对接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建设,不仅着手弥补城乡差距,也从物质上的农村建设和精神上的提高农民收入及素质着手,最终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宗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江西省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剖析了种业新政对农业科技发展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统一有序的知识产权各管理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改革科技管理模式和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与宣传等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低碳农业是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分析海盐县以新能源开发、绿色有机农业开发、农业园区建设、土地流转为契机,发展低碳农业的做法与经验,以促进农村低碳生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和人才强国战略,全国高校每年为社会注入数以万计的新鲜血液,在“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的号召下,能否留住人才成为社会热点,这恰巧为乡村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契机。调查发现,浙江海洋大学在校和毕业学生留舟意愿不强,人才流失问题凸显,舟山乡村振兴陷入窘境。从心理因素和社会政策的视角对此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构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有效体系,对毕业生留舟起到一定宣传作用,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浙江农林大学"两园合一"的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因此,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析,为其他高校开展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徽农业科学》2019,(6):259-261
浙江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长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湖州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有效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理念引领、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全域治理、体现特色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议以"乡村十美"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人才振兴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扎实开展工作,争取在关键环节和领域取得质的进步与突破,打造湖州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标杆。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浙江农业农村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优质、多样化农产品将成为消费趋势,乡村功能进一步凸显,乡村合作创业将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呈现新格局,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更加拓宽,数字乡村建设将全面铺开。因此,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应勇当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者,立足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要围绕拓展乡村功能,发展多元乡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要围绕深化"千万工程",推进新时代乡村建设;要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奋力跑出浙江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