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生态产业系统经营模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甘肃省定西市(峻)口镇龙滩流域为对象,采用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一般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组分优势度、结构优势度和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等综合分析指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生态产业系统的结构现状及其经营模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7和2009年度,流域内高收入家庭占调查总户...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研究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按照突变理论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从保水保土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项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2个明显的增长期,2000年以后发展平稳,该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结论】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突变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符。实例评价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是合理、客观而可行的,其为解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多目标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沟流域为试验区,设置3 个坡度5 种类型的标准径流小区,监测了2016 年~2020 年不 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坡度条件下各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模数。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半干旱区土地 利用及该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分析泉家沟试验区小流域综合治理15 a实践的基础上,肯定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量兴修基本农田、营造人工植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田能量投入等途径,完全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泉家沟试区以养猪-沼气-大棚菜"三位一体"为主的生态户的出现,标志着试区生态农业雏型已经形成.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将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流域内土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Ⅲ、Ⅳ等地 ,农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发展林、牧业有很大的潜力 ,这一部分土地的充分利用是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宁南山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已经采取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进行措施综合比选,并给出最适宜使用的边坡防护措施。结果表明,5类边坡的最优防护措施分别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斜坡适宜拱形骨架植草护坡;黄土丘陵沟壑区填方陡坡适宜浆砌片石护坡;黄土丘陵沟壑区挖方缓坡适宜植草护坡;黄土丘陵沟壑区挖方斜坡适宜菱形骨架植草护坡;六盘山土石山区挖方缓坡适宜植草护坡。  相似文献   

7.
可利用耕地面积的减少是我国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制约性难题,同时,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黄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是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也为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但长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积水沟道又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潜在可耕地资源。本研究利用陕西省延安市的地理优势,在综合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质条件、成土环境、区域生态、气候资源、植被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土层普探工程技术、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工程手段,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水土流失特点,将山西省水土流失划分为六大区域: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残塬沟壑区、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冲积平原区。依据每个区域特点,结合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和危害程度,提出每一区域的具体防治措施,为有效、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流域组成,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是整个区域生态综合整治体系单位工程。龙滩流域通过重点治理,形成了以水平梯田为主体、以沟道治理为重点、林草植物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变了该流域的生态环境。整个体系的治理措施在空间配置上合理、经济技术上可行,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流域侵蚀模数由4 309.13 t/km2·a下降到2 916.78 t/km2·a,下降了32.31%。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其典型区域--延安市杜甫川流域生态现状的分析,指出了该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严峻问题,深刻剖析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53-7655
以黄土丘陵区王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该流域近50年(1959~2008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王家沟小流域的生态承载力总体上是大于生态足迹,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呈现稳中增长的趋势,小流域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耕地和林地的生态盈余较大,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草地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生态压力较重。  相似文献   

12.
肖薇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45-17046
根据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现状,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以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不同立地条件的生态桑树林栽植模式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树具备防风固沙、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园林绿化、矿山修复、边坡护理、观光采摘等多种生态功能。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发展桑树林、改善修复生态环境的可行性,对桑树的特性、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并结合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土石山区、冲积平原区等4类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的生态问题,构建了10种生态修复功能型桑树林栽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生态产业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士丘陵沟壑区封禁流域立地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陕西吴起县内封禁流域进行植被调查,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内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调查区域内植被群落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组成相对单一,结构简单。地带性植被类型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giraldii)群落;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地貌部位表现为梁顶〉沟底〉梁坡〉沟坡,在不同坡向表现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的顺序;阳坡多样性指数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S"形变化趋势,37°左右达到最大值。[结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物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退化是阻碍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它使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失去生态基础。初步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模式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针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环境,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运用功能分区的原理,初步集成组装了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的4种模式及相应的技术体系并对其进行探讨,为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封禁流域立地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陕西吴起县内封禁流域进行植被调查,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内植被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调查区域内植被群落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组成相对单一,结构简单。地带性植被类型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群落;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地貌部位表现为梁顶〉沟底〉梁坡〉沟坡,在不同坡向表现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阳坡;阳坡多样性指数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S"形变化趋势,37°左右达到最大值。[结论]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物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优化规划的方法,把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视为一个系统,以生态、经济效益最大为目标,以塬(坡)面和沟道之间的水沙联系为纽带,把塬(坡)面工程和沟道工程统一起来,建立了小流域整个工程防治体系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淳化县泥河沟小流域为例对工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实践和优化结果的相互印证说明该优化模型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是表征土壤碳变化的重要量化指标,研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土壤活性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演变特征,并运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碳库各组分和恢复年限进行拟合。【结果】营造刺槐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并随恢复年限呈显著线性关系,50 a时TOC、LOC、NLOC和碳库指数(CPI)分别较坡耕地增加271%、174%、467%和271%,其中NLOC增加速率略高于LOC,表明植被恢复增加的土壤碳素绝大多数以非活性形态贮存起来,而为了满足生物生长所必须的活性物质来源,土壤碳库必须维持一定的活度状态来满足碳素的动态转化平衡,碳库管理指数在营造刺槐林初期显著降低,随后先增加后降低,与刺槐林生长特性密切相关;但与天然林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恢复50 a时TOC、LOC和NLOC仅为侧柏林的49%、34%和61%。【结论】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干扰,土壤碳库含量偏低,并处于高速低效率物质转化过程中,人工刺槐林促进生态恢复可以依靠生物的自肥作用增加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但要恢复到破坏前该地区顶级群落时的水平,还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