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松墨天牛幼虫在马尾松上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马尾松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树上的松墨天牛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数量随着树体高度的增加呈"钟形"分布,主要集中在寄主的中部,其中2~5 m高树干上的蛀入孔数量占总蛀入孔的64.88%,2~5 m高树干上的蛹室数量占总蛹室的62.44%,3~6 m的羽化孔占总羽化孔的63.47%;松墨天牛的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在树枝上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树干上的分布,说明树枝是幼虫的主要分布部位,同时也是松墨天牛越冬的重要场所;蛀入孔、蛹室和羽化孔的数量与马尾松树胸径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其在马尾松树南北两侧的分布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松材线虫病疫木剥皮处理对松墨天牛侵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材线虫病疫木的无害化处理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核心措施。为探寻高效、环保的林间疫木就地无害化处理技术,采用未被松墨天牛侵入的枯死松树(疫木)树干及伐桩,经剥皮处理后开展天牛及松瘤象等其他蛀干害虫侵入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林间未被松墨天牛蛀入的疫木木段和伐桩,经剥皮处理后均未发现松墨天牛侵入的情况,但仍可受到小蠧等害虫的入侵。未剥皮的树干木段,松墨天牛幼虫仍可以蛀入;未剥皮的伐桩60%有松墨天牛蛀入孔和羽化孔。剥皮处理树干和伐桩可以阻止松墨天牛侵入,防止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是林间疫木就地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5—2018年在福建省泉州市的南安罗山林场采用林间养虫笼仿野外饲养方法,系统观察松墨天牛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在泉州地区1 a发生2代,部分1 a发生3代。松墨天牛多以高龄幼虫在蛀道中越冬,4月上旬始见成虫,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孔高峰期。第1代幼虫5月下旬可见,6月中旬开始蛀入木质部,7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孔,8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出孔高峰期。第2代幼虫最早于8月中旬出现,多数以高龄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有15.2%松墨天牛幼虫可发育为成虫并羽化出孔和交尾产卵,于11月上旬产生第3代越冬幼虫。研究结果可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最重要传播媒介,松褐天牛已成为控制松材线虫病的重点。明确松褐天牛各虫态在不同地区寄主树干上的分布,对因地适宜地释放天敌昆虫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受害马尾松,结合林间调查,系统地研究了松褐天牛产卵刻槽、幼虫和蛹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 6.5 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 cm和4.39 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本研究表明了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寄主树木大小的关系,为释放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松墨天牛在福建闽北1a发生1代,以3~5龄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极少数以低龄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椭圆形蛹室化蛹,历时13~15d后成虫羽化。羽化后的成虫从蛹室向外咬圆形的羽化孔道飞出,6月上中旬是成虫羽化出孔的高峰期。成虫的雌雄性比为1∶1。在林间,成虫寻找松树嫩枝树皮补充营养,5~9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前在树皮上咬刻槽,造成泪滴状松脂流下,1刻槽产卵1粒,少数可产2~4粒。卵期6~10d。幼虫孵化后取食松树内皮和韧皮部,在树皮外可见白色纤维状或褐色粉末状木屑与粪便的混合物。3龄幼虫咬一长椭圆形蛀入孔进入木质部,此后树皮外不再出现蛀屑。幼虫在蛀入木质部前死亡率极高,只有31 68%能蛀入树干中,幼虫期易受白僵菌侵染。幼虫期260~310d。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的发生规律,在大连市林科院水杉林地中搭建观察笼,于2018年4月—2019年10月对观察笼内的松墨天牛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了解松墨天牛各虫期的生活习性。结果显示:松墨天牛在大连地区1年1代,以幼虫越冬,极少数幼虫在树皮下越冬。4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在木质部内做一肾形蛹室化蛹,历时约14 d后成虫羽化,羽化孔为圆形,出孔后沿树干爬行,羽化的松墨天牛成虫雌雄性比为1.15∶1。  相似文献   

7.
重庆松墨天牛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在重庆1 a发生1代,主要以3~4龄幼虫在受害马尾松木质部的蛀道内越冬。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初幼虫开始越冬。各地区因海拔和特殊地理环境的不同,成虫羽化时间稍有差异。松脂掩埋和寄生是导致卵不孵化的主要原因。幼虫蛀入前是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达到48.6%)。种群趋势指数I=18 239.13/1214=15.02。通过对重庆地区松墨天牛发生规律的研究,以期对有效控制松墨天牛的发生危害和松材线虫病在西南地区的传播蔓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松褐天牛 Monochamusalternatus在浙东沿海地区的羽化始期为 5月上旬 ,盛期为5月中旬至 6月上旬 ,末期为 7月上旬 ;室内羽化的盛期和末期比露天网室滞后 2 0天。卵、幼虫和蛹在被害树体上的数量分布 ,树干中段 >下段 >梢段 >侧枝 ;分布密度 ,树干梢段 >中段 >下段。蛀入木质部幼虫的成虫羽化率室内室外均为 70 %左右  相似文献   

9.
杨建清 《绿色科技》2019,(17):158-159,163
指出了熏蒸处理是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疫木熏蒸处理后接种松墨天牛成虫进行了二次侵染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可以在熏蒸处理7~18 d的松枯死木树皮上刻槽、产卵(少量卵可发育至低龄幼虫),但不会产生新一代成虫,即松墨天牛不能成功进行二次侵染。在熏蒸处理10~60 d的活立木上,松墨天牛可以在树皮上刻槽、产卵,卵可孵化发育为成虫羽化出孔,即松墨天牛可以成功进行二次侵染。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生产上应对松枯死木和可能的活立木(包括濒死树)的熏蒸处理予以区别对待,对松枯死木,可以就地进行熏蒸除害处理;对活立木(包括濒死树),宜在山场就地实施粉粹(削片、旋切)或烧毁处理,以免导致疫病的二次传播。  相似文献   

10.
松褐天牛羽化历期和各虫态在被害树上的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在浙东沿海地区的羽化始期5月上旬,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末期为7月上旬;室内羽化的盛期和末期比露天网室滞后20天。卵、幼虫和蛹在被害树体上的数量分布,树干中段>下段>梢段>侧枝;分布密度,树干梢段>中段>下段。蛀入木质部幼虫的成虫羽化率室内室外均为70%左右。  相似文献   

11.
柏树火焰层孔菌是柏树的病原菌物,是中国和亚洲的新记录属中的新记录种。本文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柏树火焰层孔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麸皮,P、K、Mg对其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Fe、Zn对其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生长曲线试验得到Logistic方程:y=0.22/(1+ 1.019 e-0.013x),菌丝体干质量为0.22 g·100 mL-1。  相似文献   

12.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试验林场3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林木碳储量研究中非破坏性取样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对比树干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与树干平均含碳率数据,发现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利用回归分析计算出直线方程y=0.908 2x+4.379 4,R2=0.842 5,方程拟合程度达到理想水平,利用1.3 m处木芯样品含碳率推算树干平均含碳率方法可行。对不同种源长白落叶松的生长、材性、含碳率、干材生物量、碳储量等性状进行测定,结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最终筛选出生长优良,固碳能力强的种源。结果显示:干材生物量与碳储量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1.33%和21.3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碳储量与生长性状、干材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相关不显著。通过方差分析与Duncan法多重比较,最终选择出小北湖与白刀山两个种源为高固碳能力种源。小北湖与白刀山种源单株干材碳储量分别为74.38 kg和69.27 kg,二者平均值高出总平均值27.83%,比对照CK高出54.45%。以现有试验林为标准,若选择小北湖种源,则每公顷固碳27 297.46 kg,比利用碳储量最小的露水河种源造林每公顷固碳量高47.85%。  相似文献   

13.
角蜡蚧产卵量与卵期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蜡蚧是雪松等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之一,产卵多、繁殖强、危害重,准确测报其发生量与若虫孵化期,是防治成败的关键。通过1997年5月对产卵末期雌虫体质量、体长及产卵量的测定与室内变温、恒温饲养研究,其平均虫体质量x1=0.1103±0.0849g,体长x2=7.027±0.202mm,产卵量(y1)=4880.5±4440.53粒;产卵量与虫体质量、体长相关方程式分别为:y1=-571.25+50078.3x1,r1=0.9719>r0.01=0.496;y2=-10356.46+1983.39x2,r2=0.8436>r0.01=0.496.卵发育起点温度:C=10.25±1.53℃或C=9.94±0.19℃;有效积温K=165.15±6.96DD或K=141.51±2.15DD.经应用及检验与实际符合。  相似文献   

14.
光肩星天牛幼虫排粪规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牛幼虫排出的虫粪在指示天敌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光肩星天牛幼虫发生期定期收集幼虫虫粪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林间天牛幼虫排粪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前,排粪总量呈现由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单个排粪孔的日平均排粪量为(0.030 2±0.002 1)g,单排粪孔的日最大排粪量可以达到0.319 4 g。同时研究了幼虫排粪量与寄主树的胸径、树皮厚度、树皮含水量和排粪孔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无论是各个排粪孔的排粪总量还是日均最大排粪量,均与排粪孔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而与其他几个因子无关。通过在树干上缠绑胶带形成的微栖境,采集到了光肩星天牛的天敌花绒寄甲成虫,表明花绒寄甲的发生与寄主天牛的发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云南省马关县的6年生云南红豆杉人工林进行了采收主干及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上部枝叶、保留主干采收其下部枝叶3种采收方式下3个采收强度的试验,通过1年的持续观察,以不采收枝叶的植株为对照,分析了枝叶采收对云南红豆杉叶构件数量及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采收方式均有随着采收强度的增加落叶量增多的现象,同时老叶落叶率随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采收可以促进新叶数量的增加,但是采收上部枝叶比采收下部枝叶对促进新叶数量增加的效果更明显;采收降低春叶密度,提高秋叶密度,新叶总体密度并没有随采收处理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差异;叶净增加量随3种采收方式的采收强度增强而增加。为收获更多的枝叶,提高来年枝叶的叶净增加量,采收主干及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和保留主干采收上部3/4树冠长度的枝叶较好,叶净增加量分别是对照的2.96倍和3.00倍。为使人工林持续发展,采收主干及上部3/4的枝叶处理是最佳的枝叶采收方案。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它是海湾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产者,对保护海湾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植物生物量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红树林生物量的研究,对于了  相似文献   

17.
Aster flaccidus bge has been used as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northwestern China. Two new phenylpropanoids (12) including one lignan: (7′R, 8S)-9′-lariciresinol-(α-methyl)-butanoate (1), 5,9-dimethoxyl-7-(α-methyl)-butanoxyl-phenyl-2E-propenol-(α-methyl)-butanoate (2) isolated from the chloroform extract of the root of Aster flaccidus bge were identified by means of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studies: 1D and 2D NMR spectra as well as HRMS analysis. They have not obvious anti-HIV-1 therapeutic activity (TI = 1.0–1.1) compared with AZT (TI = 55,556) as the result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ir in vitro anti-HIV-1 activity while compound 2 displays strong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BEL 7402 (human liver carcinoma) with cisplatin as a positive control and the effect increases with the measuring-time going on (24 h, IC50: 106.67 ± 8.47 µM — 72 h, IC50: 50.51 ± 6.11 µM).  相似文献   

18.
卷荚相思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组培快繁技术体系。[方法]以16年生卷荚相思优树的当年新生枝条带腋芽茎段为材料,对卷荚相思外植体进行消毒、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移植等。[结果]表明:通过对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采条进行扦插,以扦插苗建立采穗圃,选取采穗圃中当年生健康无病虫害枝条的中段为外植体,最佳消毒方式为75%的酒精处理0.5 min和0.1%的升汞处理18 min,其存活率达69.33%,芽诱导率达86.67%;最佳初代培养基为改良MS+蔗糖40 g·L-1,出芽率为91.3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g·L-1,35 d增殖倍数可达3.50倍;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25 mg·L-1+NAA 0.5 mg·L-1+蔗糖40 g·L-1,15 d生根率为96.11%;将生根苗移植至以沙为基质的营养杯中,存活率为71.11%。[结论]研究解决了16年生卷荚相思成年优树外植体污染率高和芽诱导率低等问题,建立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对今后加快卷荚相思良种选育及优质苗木大量扩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