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流加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大规模生产中主流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的生产,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流加培养过程中,需合理地向细胞持续提供所需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代谢和产物合成所需,控制代谢副产物的积累,缓解营养物耗竭和代谢副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流加培养的特性分析引出其优势,从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及基因调控、培养工艺的优化及流加过程的检测与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现如今流加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穆玉云  王洋 《中国饲料》2007,(19):23-26
磷脂在细胞膜功能、生物合成、生理代谢和免疫应答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为脂肪代谢所必需。饲料中补充磷脂可有效地改善畜禽脂肪消化和养分利用,提高其生产性能,且能够乳化饱和脂肪和减少脂肪添加量,降低饲料成本。本文综述了磷脂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体内存在以近似24h为周期变化的生物节律,即昼夜节律,控制这一节律的时钟系统称为生物钟。生物钟对动物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当动物机体的生物钟被打乱,将引发机体的糖脂代谢紊乱、胃肠道营养吸收及微生物菌群等改变。本文主要综述了生物钟对动物糖脂代谢的相关机理及生理作用,旨在为生物钟对动物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实现畜牧精准饲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和脂肪来源对育成前期蓝狐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氮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子试验设计,设植物性蛋白质(P植)和动物性蛋白质(P动)2个蛋白质来源,豆油(F植)和猪油(F动)2个脂肪来源,配制4种试验饲粮(P植F植、P植F动、P动F植、P动F动)。选取(55±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蓝狐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公母各占1/2),每组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粮。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P植组蓝狐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P动组(P<0.05或P<0.01),但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却极显著低于P动组(P<0.01);F动组蓝狐的粗脂肪消化率极显著低于F植组(P<0.01),但氮摄入量、氮沉积、净蛋白质利用率和蛋白质生物学效价则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植组(P<0.05或P<0.01)。由此得出,蓝狐对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较高,但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却极显著低于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所以蓝狐实际生产中要想以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为主则要考虑氨基酸平衡问题;豆油的脂肪消化率虽较高,但猪油可以提高氮的利用和沉积,所以动、植物混合油脂的生产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5.
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反应器全悬浮培养BHK21细胞生产口蹄疫病毒与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生产狂犬病毒分别与相应的转瓶培养工艺生产案例对比分析,比较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分析显示,与转瓶培养工艺相比,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获得的细胞密度、病毒效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时的能耗和劳动力需求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悬浮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转瓶培养工艺,适宜于国内生物制品工业化生产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6.
周婵  朱勇  徐水 《动物营养学报》2011,23(2):203-209
细胞原代培养是科学研究中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的基本方法.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无脊椎动物和陆生无脊椎动物,虽然它们均属于变温动物,但在生物学特性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故,对于来自不同类群动物的细胞的原代培养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本文对无脊椎动物细胞原代培养中的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培养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常见问题和策略进行了阐述,以...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已经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该技术能够扩大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规模,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及质量,拓宽哺乳动物细胞的应用领域,并促进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实现工业化与产业化。但悬浮驯化后的细胞,与父母代细胞相比,蛋白表达水平与生长调节通路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其生产性能受到影响。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进展。作者阐述了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临床生产工艺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悬浮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细胞悬浮培养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核心技术,结合筛选驯化的高表达细胞株和个性化细胞培养基,控制细胞培养过程,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制品生产的主流模式。但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制品生产仍主要采用病毒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转瓶细胞培养方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进行生物制品生产是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小肠是动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体外分离培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cells,IEC)为研究小肠消化吸收、物质转运及肠道免疫等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手段,文章综述了体外培养小肠上皮细胞的有关方法及鉴定,简要介绍了小肠上皮细胞培养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是动物细胞生产能量的主要场所,可参与三磷酸腺苷的产生、细胞线粒体Ca2+稳态的维持,在调节动物机体能量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影响细胞线粒体代谢水平和功能,参与调节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周转速度,最终影响畜禽生长发育及饲料转化效率等。本文在总结线粒体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饲粮营养手段介导肠道微生物-宿主线粒体途径调节动物生长发育和肠道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细胞悬浮培养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核心技术,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制品生产的主流模式。作者就微载体的发展、各种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状况、悬浮培养技术存在问题、中国悬浮培养技术产业化存在的挑战和展望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锌是动物生长、发育及繁殖等生理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根据营养需要量,其是仅次于铁的第二微量元素。锌在动物体内分布广泛且存在组织差异性,空肠和回肠是锌吸收的主要部位,锌调控转运蛋白(zinc-regulated transporter-like proteins, Zip)、锌转运载体(zinc transporter, ZnT)和金属硫蛋白通过调控锌的转运影响动物机体锌的平衡与代谢。锌是动物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及激活因子,其一方面作为酶的成分调节细胞进程,另一方面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信号转导,调控动物采食、氧化还原、免疫、代谢及繁殖等生理过程。目前,锌在饲料中应用的形式主要有无机、有机以及纳米锌等,不同形式锌的生物学效价存在差异。饲粮锌与猪采食、抗氧化、免疫、代谢及繁殖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随着猪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求的变化,锌的需要量也不同,此外,饲粮锌的水平及来源不同对猪生理活动的调控及应用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旨在为微量元素锌在猪养殖中的深度发掘提供理论参考,推动中国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牛磺酸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营养物质,它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成为当今研究的一个亮点。本文概述了牛磺酸的结构、性质、分布、合成代谢、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蛋鸡生产中的研究应用进展,并指出了今后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具有许多生理生化功能.人和动物体内能够从头合成核苷酸,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机体迅速生长、受到免疫挑战时,一些器官、组织内源合成的核苷酸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日粮来源的核苷酸对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肝功能及脂肪代谢有重要作用.动物生产中,日粮核苷酸是一种半必需营养素.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丙酸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张华峰  康慧 《饲料工业》2004,25(8):29-33
丙酸及其盐是重要的饲料防腐剂。发酵法生产丙酸是现代发酵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丙酸发酵是一种终产物抑制发酵,因此发酵法生产丙酸收率低而经济效益差,目前尚难替代化学合成法。本文探讨了丙酸菌的培养条件以及丙酸代谢机理,介绍了丙酸菌耐丙酸突变株的选育现状。着重综述了补料分批发酵、固定化细胞反应器以及耦合发酵技术在丙酸发酵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发酵法生产丙酸的存在问题,指出,丙酸发酵研究应当注重优良菌种的选育和耦合发酵技术的应用。提出了采用离子交换法实现丙酸耦合发酵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6.
酵母细胞中的甘露聚糖是一种非淀粉多糖,存在于酵母细胞壁的外层中。酵母甘露聚糖通常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的形式相连,被称为甘露糖蛋白。酵母甘露聚糖在动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酵母源生物产品中的关键功能性成分之一。甘露聚糖含量是评价酵母提取物、酵母水解物、酵母培养物等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就饲用酵母甘露聚糖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基因多态性对畜产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属于脂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质中,承担着细胞内脂肪酸的运输任务。研究发现,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调控脂肪代谢来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就FABPs的结构和类型,FABPs对脂肪代谢的影响,FABPs基因多态性及其应用后在改善畜产品品质中发挥的作用、功效和应用特点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改进畜禽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瘦素(lep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结合靶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Lep-Rb)后经过相关的信号转导体系来发挥生物学作用。Leptin可抑制脂肪的沉积,促进脂肪的水解。就其对动物机体脂肪沉积调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Vero细胞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生物制品规程认可的生产人和动物疫苗的细胞系。为了避免外来污染和血清中不确定成分对细胞生长及其下游工作带来的影响,用无血清培养基或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已成为病毒疫苗生产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Ver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包括基础培养基和添加因子两大部分,常见的添加因子有转铁蛋白、胰岛素、微量元素、生长因子和维生素等。论文对Vero细胞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Vero细胞的无血清培养基研制及疫苗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