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我国茶园垦殖动力和机械、茶园土肥管理机械、茶园灾害管理机械、茶树管理机械等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现状,指出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并根据我国茶产业现状提出开展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集成和推广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广西茶园立地条件、种植方式、茶园专用耕作机械及农技推广人员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茶园机械耕作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加快广西茶园机械化耕作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茶园立地条件的选择及道路建设、培育职业茶农或农技推广人员、加快落实机械耕作示范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广西茶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茶园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地带,由于环境复杂,茶园翻耕作业一直是茶园生产机械化中的重难点问题。结合丘陵山区茶园机械化生产情况,分析茶园中耕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近年来丘陵山区茶园中耕机械化的研究新动态。  相似文献   

4.
茶园机械化生产程度直接影响到茶叶生产效益。因此,茶园机械化生产技术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蒲江县成佳镇双岐村实际,从茶园宜机化改造、茶园机采机修关键技术、茶园单轨运输车等新技术、新装备切入,对茶园改造、茶叶采摘、茶叶运输、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供生产技术建议,提升蒲江县茶园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基于语义分割的山地果茶园道路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果、茶园规模不断扩张并逐渐向智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以及常用道路语义分割数据集缺少果、茶园道路场景等问题,将语义分割技术应用到部分果、茶园道路中,以实现对果、茶园道路的像素级分割.以道路、人和车为分类对象,建立果、茶园道路场景图像数据集(包括6032张图像),将数据集按照9:1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5429张图像)...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茶园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结合茶叶种植实践,从茶园耕作、开沟施肥、中耕除草、树体修剪、植保灌溉和茶叶采摘等多个生产环节出发,梳理和分析茶园生产机械化现状;总结分析了影响茶园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茶园多分布在丘陵山区,部分大型自动化机械设备无法作业;部分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茶园生产机械化发展建议,包括加大对现有茶园的宜机化改造;加快农机引进推广,鼓励当地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智能农机;加强技术服务与培训等。  相似文献   

7.
介绍广西桂林茶科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标准化茶园技术,对原有茶园标准化改造技术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优良茶叶新品种,对解决广西地区茶园管理劳动力紧缺,加大茶园机械研发推广力度和促进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推广茶园机械化生产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茶园机械化生产是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普洱市茶园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总结茶园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茶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22,(1):109-110
茶产业是邛崃市重要的优势地方产业,为进一步提高邛崃市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参考,指出当地茶园机械化生产中存在可应用大中型茶园机械的规模化茶园建设不足、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茶叶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建议加强规模化茶园建设、进行茶园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茶园新装备和新技术、开展茶园机械专题培训、提高补贴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广西龙州县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龙州县茶叶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传统茶叶作业存在的问题.就推行茶园作业机械化的迫切性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该县茶园机剪机采示范经验,认为推行茶园作业机械化,能有效地缓解劳力紧缺的矛盾,破解该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瓶颈是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茶园的概念与要求、生态茶园试验研究与推广、生态茶园到有机茶园的发展三个方面回顾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云南茶区生态茶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同时对云南茶区生态茶园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茶园主要分布于鄂东南低山丘陵和鄂西南山地。分析了该地区茶园土壤状况,包括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状、土壤酸度与土层深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茶园土壤优质化培育措施,即深翻茶园、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增加覆盖、间作绿肥、调节土壤酸度、客沙改良、建立复合茶园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林芝茶园土壤的肥力水平,本研究在波密县、察隅县、墨脱县、易贡茶场和察隅农场等五个茶叶主产区,从茶园及其附近农田、荒地取土91份,选取土壤有机质、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和土壤水溶性盐总量15个评价指标,以农田土壤为对照,综合评价林芝市茶园土壤肥力。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高于附近农田土壤;茶园土壤pH低于附近农田土壤;茶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与附近农田土壤整体差异不大。茶园科学合理管理对土壤起到一定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作用,但茶叶种植时间久了后会造成土壤酸化,降低土壤某些养分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有机茶园的开辟对环境和土壤条件的要求以及有机茶园开垦种植时有机肥的肥源问题 ,并从茶园规划、选种、定植、苗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种植有机茶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福建省纯茶园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衰老和幼龄茶园光能利用率低、肥料过量偏施导致碳排放增加等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茶园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的减排潜力,提出适合福建茶叶优质稳产的立体生态茶园、复合生物循环茶园和因需施肥免耕茶园等增汇减排的低碳茶业经济技术构建模式。估算在福建20万hm2茶园的80%纯茶园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每年可增加生物固碳3.88×105t以上,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7.30×105t以上;优化施肥,有机碳储量可提高4.70×105t。通过技术构建,相当于固定CO2量5.82×106t以上,增强了山地茶园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6.
雅安市茶叶区划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雅安市是历史名茶区 ,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通过对雅安市气候、土壤、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 ,对雅安市茶叶种植进行了区域规划。划分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规划出茶文化区、香花区和有机茶园区为合理优质高产茶园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管理方式对茶园蜘蛛类群结构及时空分布的影响,了解蜘蛛在茶园绿色集约化管理中的作用,于2015—2016年通过拍打法(茶丛)和陷阱法(地面)对常规无间作的1#茶园、植被覆盖度深且人为干扰较少的2#茶园和无植被覆盖且定期施药锄草的3#茶园的蜘蛛及叶蝉数量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3类茶园的蜘蛛个体数表现为2#茶园>1#茶园>3#茶园,差异显著(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表现为2#茶园>3#茶园、1#茶园,差异显著(P<0.05)。蜘蛛主要分布于茶丛,地表较少。茶园叶蝉和蜘蛛数量在2年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3#茶园由于定期施用化学农药,蜘蛛和叶蝉的数量波动最小;2#茶园的蜘蛛数量波动较大;且蜘蛛对叶蝉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2#茶园周围植被丰富,且茶园均匀间种台湾相思树、中间种植落叶乔木,生境结构相对复杂,植被覆盖度深,形成了一定的缓冲带,对茶园小气候具有改善作用,增加了蜘蛛类群多样性。由此表明,构建合理的缓冲带、增加茶园四周及内部植被覆盖深度、减少人为干扰可更好地优化蜘蛛群落时空结构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稻田及由稻田改造的茶园这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腐殖质组成的剖面分布特征,按等间距采样法采集土样,分析各土层pH、腐殖质总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稻田和茶园土壤均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植茶加剧了土壤的酸化;(2)稻田和茶园土壤腐殖质总碳及其组分含量自上而下均呈递减趋势,且剖面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和植物根系分布密切相关,在稻田30 cm以下土层中显著降低,在茶园0-60 cm土层内缓慢降低;(3)稻田改为茶园,有利于土壤腐殖质总碳(CT)、腐殖酸碳(CHA+FA)和富里酸碳(CFA)的形成与积累,而胡敏酸碳(CHA)和胡敏素碳(CHM)含量因土层不同而有差异,在0-30 cm土层内不利于其积累,但在40-60 cm土层内表现出明显的积累特征;(4)各土层CFA/CT和CHA+FA/CT表现为茶园>稻田,CHM/CT为稻田>茶园;而CHA/CFA和CHA/CT因土层不同而有异,0-30 cm范围内表现为稻田>茶园,而40-60 cm范围内表现为茶园>稻田;(5)土壤pH越低,腐殖质总碳及其各组分含量越高;反之,腐殖质总碳及其各组分含量越高,pH越低。  相似文献   

19.
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集成与提升。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以完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系统平衡稳定为目的,对茶树生长环境进行智能、系统的管控,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在推动生态茶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广东生态茶园发展的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包含茶园土壤生态调控技术、茶园生态位配置与管控技术、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生态防控技术、茶园生境环境信息自动化感知技术、茶园水分智慧管控技术以及茶园生境智慧管控专家服务系统等。根据广东省各茶区的主栽品种、气候环境、土壤和植被的差异特征,合理使用茶园生境智慧管控相关技术,以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茶树品种的特色。茶园生境智慧管控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茶园种植结构,强化了生物多样性增益控害的服务功能,促进了广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推动了广东省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茶混交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德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48-3649,3659
李茶间作茶园内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林分结构上,表现为李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方向上的成层性、水平方向上的交错和镶嵌性,较纯茶园复杂完善;在时间结构上,表现为李茶生长在时间上具有部分重叠和互补协调性;在茶树的生理特性上,间作茶园中的茶树净光合速率与纯茶园中的茶树净光合速率差别不大,而茶树的呼吸速率、蒸腾强度均较纯茶园低。因此,间作茶园较纯茶园对环境资源利用充分,且茶叶产量和品质具备了优于纯茶园的生理学基础。可见,李茶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