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循环水超高密度轮虫连续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循环水系统装置、浓缩藻类小水体培养及常规室内水泥池三种不同培养方式进行工厂化轮虫培养对照,以探索最佳的培养方式,结果表明:(1)在水温27℃,盐度28‰初始培养数量均为20亿的相同条件下,经过10d的培养,三种不同培养方式的轮虫分别采收5,300×108、6,300×108、650×108,日平均增值率分别为2.65、3.15、0.32;(2)三种不同方式培养的轮虫每亿成本分别为2.3元、5.2元和1.5元;(3)采用适合的饵料利用循环水装置培养方式可使轮虫培养密度保持在6,500个/ml以上,单位培养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2.
曹红军 《科学养鱼》2007,(11):66-67
单细胞藻类培养是贝类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解决贝类养殖特别是种苗培育阶段饵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贝类人工育苗的成败。近三年以来,本单位开展了青蛤人工育苗,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单胞藻饵料培养是关键,藻类饵料培养无菌操作是核心。单细胞藻类培养按培养规模大小和培养目的分为一级培养、二级培养和三级培养,即分为藻种培养、中继培养和生产性培养。  相似文献   

3.
单胞藻类多数适应性强,生长繁殖迅速,易于培养,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是虾、蟹、贝类及其他海产品动物早期幼体的开口饵料和饵料动物的饵料,但其在培养过程中常会被大量眼虫(Euglena)、草履虫(Paramoecium)、变形虫(Amoeba)等原生动物污染,轻则不利于进一步培养,重则培养失败,造成培养者精力的浪费,财力的损失。本文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藻类实验室培养中原生动物侵入的起因、过程,尝试利用物理、化学、生态等方法,尽可能降低原生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为藻类培养过程中原生动物清除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哈维氏弧菌Y91301菌株培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大黄鱼分离的哈维氏弧菌Y91301进行试验,研究接种浓度、培养瓶装液量、起始pH值、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液配方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静置培养时最适条件为:接种母液浓度1×108~1×109cfu ml,接种量6%~8%(相对培养瓶装液量),装液量40~50ml 250ml,培养液初始pH值为6 0~6 5,培养温度28℃;使用Zobell2216E培养配方更适合大量培养和生产的需要;旋转培养能够获得更高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混合培养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在单独培养和相同接种比例混合培养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盐藻的生长经历了3个明显的阶段,生长曲线呈现"S"型;单独培养扁藻与混合培养藻在18 d内还未到达稳定期,仍保持一定的生长态势。混合培养、单独培养盐藻以及单独培养扁藻的最大光密度值(OD680)分别为0.784、0.702和0.765。混合培养藻的生物量(0.841 mg/ml)也稍高于单独培养盐藻(0.582 mg/ml)和单独培养扁藻的生物量(0.819 mg/ml)。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盐藻和扁藻具有一定的促进藻生长和提高生物量产出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活性污泥和惰性材料MX作为载体富集培养硝化细菌,研究了富集培养过程中生物相结构和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在25~28℃,pH 7.5~8.5,DO 2~5mg/L,氨氮浓度100mg/L条件下,分别经过19d和15d的富集培养,可以得到硝化速率为4.18mg(NH3-N).[g(MLSS).h]-1和10.1mg(NH4+-N).[g(MLSS).h]-1的硝化细菌培养物,以惰性材料MX为载体富集培养的硝化细菌培养物硝化速率明显高于活性污泥为载体。在2种富集培养过程中,硝化细菌培养物的色泽和结构、MLSS、SV30、SVI、硝化强度和硝化速率等均呈现规律性变化且2种培养方法间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宋月林  王伟洪 《河北渔业》2012,(10):55-56,66
综述了国内有关轮虫高密度培养方面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轮虫高密度培养过程中轮虫种类的选择、饵料种类的选择、培养条件的设置,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营养强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单胞藻的生产性培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胞藻类具有营养丰富,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适应性强和易培养的特点,是水产动物特别是贝类、甲壳类幼体的优质适口饵料。但由于天津地区海水透明度低,有机质含量、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丰富,进行藻类生产性培养困难很大,为此,2004年笔者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 Chlorellasp.)、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miiellerilemmermann)、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试验藻种,研究了海水单胞藻类一级培养(保种)、二级培养(中继培养)、三级培养(生产性培养)的操作规程。探讨…  相似文献   

9.
金藻由于个体小、营养价值高,是近江牡蛎、青蛤等贝类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但由于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被污染,大型培养往往无法稳定地进行。笔者在2008年的5月~7月,采用敞开式的培养方式成功地连续进行金藻的生产性大规模培养,每日供藻量约为10m3,藻液浓度约为(200~300)×106个/mL,供藻水体占金藻培养水体的1/6。培养期间虽有阴天、下雨天等不良天气(所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最长不超过5天),  相似文献   

10.
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 ,本文所讨论的培养方法归为连续分级培养。即培养工艺为 :保种培养 ,在 30 0 0毫升三角烧瓶小规模接种→接种 ,转移到较大玻璃器皿内扩大规模培养→接种 ,转移到培养池内大规模培养→养成并输送至贻贝育苗池。1 保种培养种类作为厚壳贻贝苗种饵料的微藻主要是金藻、扁藻、褐指藻和小球藻。藻种一定要选择生长良好 ,生活力旺盛 ,色泽鲜艳 (硅藻类为黄褐色、绿藻类为鲜绿色 ) ,无沉淀及无明显附壁现象 ,镜检无其他混杂种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之类污染的藻种。培养用的海水是经煮沸或过滤除菌法消毒后的海水。…  相似文献   

11.
采用M199培养基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吻端组织进行体外培养研究,继代培养细胞传至第8代。实验结果显示:吻端组织接种培养3~5 h,细胞迁移伸展,6 d后生长细胞集落汇合,每4~6 d递次进行继代培养,培养生长的细胞呈纤维样。比较继代细胞在不同温度(15、27、37℃)和血清浓度(0、10%、20%)条件下的生长,27℃、10%血清的培养条件最适宜吻端细胞的增殖。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证明离体吻端细胞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离体吻端细胞对温度等培养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培养细胞增殖迅速,具有建立连续细胞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轮虫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水产动物的优良开口饵料,轮虫具有个体小、游泳速度慢、营养丰富等特点,因而在水产育苗中具有重要地位。轮虫以微藻为饵料,而微藻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轮虫的规模化培养。酵母培养技术的长足发展,大大地促进了轮虫的规模化培养,进而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是,酵母培养的轮虫在用于真鲷、条石鲷、牙鲆等海水鱼类的人工育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单细胞藻中含有大量的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s)、EPA和DHA,而且多数的单细胞藻具有生长繁殖快、环境适应力强、培养周期短等特点。可实现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量培养获得高产的目的,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的理想鲜活饵料,藻类培养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海产品育苗的成败,因此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技术是育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技术。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成熟,单细胞藻类在贝类、虾蟹类、鱼类人工育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简述一下藻类培养的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环保型的噬菌蛭弧菌宿主菌菌种,本文用红假单胞菌作为宿主菌进行了培养噬菌蛭弧菌的研究,系统地探索了pH值、缓冲系及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用红假单胞菌培养噬菌蛭弧菌,其环境影响因子、出斑时间、出斑数量、培养收获浓度等方面均与大肠杆菌无差异,最佳培养条件为25℃~30℃、pH值7.0~8.0、PBS缓冲系、并添加一定量的钙、镁离子,光合细菌中红假单胞菌可完全取代污染菌大肠杆菌培养噬菌蛭弧菌,生产环保型的蛭弧菌制剂,并简化了生产程序。并建立了蛭弧菌的培养采收标准,同时初步提出了一种简易的蛭弧菌浓度的计算方法——裂解系数计算法。  相似文献   

15.
将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置于实验室球形培养瓶内培养15 d,设置5个充气速率(50 m L/min、100 m L/min、200 m L/min、400 m L/min和800 m L/min)为实验组,静水培养(0)为对照组。每隔5 d测定藻体的生长速率和营养盐吸收速率,培养实验结束时,测定藻体的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充气速率和培养时间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PO34--P的吸收具有显著影响,而对NO3--N来说,仅培养时间对其吸收影响显著。培养第1天时,充气可显著促进营养盐吸收,最大充气速率(800 m L/min)培养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和PO34--P的吸收速率分别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133.77%和89.51%,生长速率也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95.0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充气速率对半叶马尾藻的生长和营养盐吸收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培养第15天时,充气速率为800 m L/min条件下的半叶马尾藻对NO3--N的吸收速率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低24.87%,对PO34--P的吸收速率仅高出静水培养下的46.03%,而生长比静水培养的马尾藻高出75.16%。同时,除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充气速率可抑制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糖合成。因此,水体运动是通过对营养盐吸收及其他生理过程产生的作用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的生长,而不是直接影响半叶马尾藻生长和产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参、海胆、虾蟹的育苗生产都离不开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单细胞藻类具有生长快、易繁殖、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是水生动物幼体的良好饵料之一。单细胞藻类作为水生动物人工育苗的饵料地位目前尚无法被取代。单细胞藻类具有容易培养、可以节约育苗成本等优点,在环境条件差、生产成本不足的情况下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幼体的开口饵料显得更加重要。一、准备工作一级扩种培养主要用250~5000毫升三角烧瓶,  相似文献   

17.
小球藻快速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吸管分离天然水体中的小球藻,接种到三角瓶中,采用基于水生6号的改良培养液、过滤池水、煮沸后冷却的池水3种水体培养,持续用日光灯照射,在水温27℃±1℃条件下培养20d,结果表明小球藻在培养液中培养效果最佳,最高密度达到76.2×106个/mL。室外水泥池中接种培养结果表明,辅以人工配制的培养液水体要明显好于过滤池塘水的培养效果,20℃~29℃温度范围内,池中最高培养密度可达到48.4×106个/mL。  相似文献   

18.
曲慧  孙利芹 《齐鲁渔业》2008,25(6):37-40
通过采用平板式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纤细角毛藻,从规模化生产的角度通过对影响微藻生长的光照强度、光照周期、通气量、接种量等培养条件的研究,获得了适合于纤细角毛藻工业化培养的条件,提高了培养密度。实验结果表明,宜采用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为2.68mw/cm^2,通气量为0.3vvm,接种量10%-15%,温度23℃-25℃,pH7.5—8.0。纤细角毛藻在此条件下培养10天的细胞个数可以达到5.01亿个/ml。  相似文献   

19.
单胞藻类是三疣梭子蟹幼体前期的重要饵料,是幼体动物性饵料生物轮虫、卤虫的培养饵料和营养强化剂,是稳定育苗水质的重要因子,其培养成功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育苗的成败,是育苗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是1994年本所清江试验场成功地进行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课题研究中植物性饵料培养的总结,现介绍如下:一、培养方法从五月份开始,藻类培养采用三级培养方法:一级的三角烧瓶保种培养;二级的挂袋扩种培养;三级的室内水泥池大面积培养。(一)保种主要用于二级培养接种使用。1.培养容器为250~500ml的三角烧瓶。2.藻种:角毛藻、金藻…  相似文献   

20.
金藻由于个体小、营养价值高,是近江牡蛎、青蛤等贝类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但由于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被污染,大型培养往往无法稳定地进行。笔者在2008年的5~7月,采用敞开式的培养方式连续成功地进行金藻的生产性大规模培养,每H供藻量约为10^m3,藻液浓度约为2~3×10^7个/ml,供藻水体占金藻培养水体的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