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司牧安骥集》中马的穴位所在位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穴位主治,运用人体穴道转位法,从理论上综合分析,发现《司牧安骥集·六阴六阳之图》中眼脉等穴所属经脉有差异,拟修正为眼脉后肢少阳胆经、同筋前肢少阴心经、膝脉前肢太阴肺经、前蹄头阳明大肠经、后蹄头阳明胃经、曲池太阴脾经、前劳堂(明堂)前肢厥阴心包经、后劳堂后肢厥阴肝经以及尾本督脉经。  相似文献   

2.
3 十四经脉的分布与循行十四经脉即十二经脉和奇经之督脉、任脉。十二经脉包括前肢三阴经、前肢三阳经、后肢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前肢三阴经:前肢太阴肺经、前肢厥阴心经、前肢少阴心经。前肢三阳经:前肢阳明大肠经、前肢少阳三焦经、前肢太阳小肠经。后肢三阴经:后肢太阴脾经、后肢厥阴肝经、后肢少阴肾经。后肢三阳经:后肢阳明胃经、后肢厥阴肝经、后肢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循行、分布于四肢、躯干、头颅。前肢三阴经起于胸,前行、循前肢内侧下行至蹄;前肢三阳起于前蹄,循前肢外侧上行至头;后肢三阳经起自头,后行循…  相似文献   

3.
正率谷穴Shuaigu(GB8)属足少阳胆经在头上的经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外台秘要》《银海精微》《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医书,将率谷穴列入足太阳、少阳之会。古代文献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并指出:"醉酒风热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1]。1穴名释义率谷穴又称:率骨、蟀谷、率角、率容等别  相似文献   

4.
风池穴的蜂针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风池(GB20)穴位于头的后枕部,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阳维脉之会,据《难经》曰又为阳跷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该穴在头项侧,头枕后下陷处,凹陷如“池”,是风邪易侵之处,也是治疗风证之要穴,故名。1经穴定位风池穴在后头项部,当头枕骨下,平风府穴(入后发际正中上1寸),在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即斜方肌上端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相当于耳垂齐平处。另一取法:在头后枕内下与乳突下缘相平,项肌隆起外侧缘凹陷处,对称两边,发际上一横指,脊椎外侧,手指揉捏易有酸胀与疼痛感。或…  相似文献   

5.
悬钟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悬钟穴(GB39)属足少阳胆经下肢的经穴,一名"绝骨",系足三阳之大络,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该穴归属胆经,此经循人体两侧向下垂行,尚未及于足,有如悬象,故名"悬钟"。绝骨指绝骨穴的部位,相当于腓骨下端,内髁上端的部分,《难经》曰"髓会  相似文献   

6.
《蜜蜂杂志》2021,41(6)
正蠡沟穴[Lígōu;LR5;Liv5],又名交仪穴《千金翼方》,属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乃肝经之络穴,别走少阳。《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是肝经的常用穴,有疏肝胆之气机,理脾胃之运化之功。《备急千金要方》:"女子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蠡沟二穴,亦名交仪。"穴名涵义:蠡即贝壳,沟即水沟,  相似文献   

7.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  相似文献   

8.
蜂蜜疗方7则     
刘茹馥 《蜜蜂杂志》2005,25(11):35-35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1经穴定位头维穴在头侧额角部,入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简易取穴法: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侠本神傍各1.5寸”(本神穴在前正中线入前发际上0.5寸,旁开3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额角入发际”。2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  相似文献   

9.
丘墟穴(GB40)穴出自《灵枢.本输》:"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别名:坵墟,属足少阳胆经,为胆经之原穴。胆经原穴为六腑之一胆的原气留止的部位,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因此本穴  相似文献   

10.
外关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关穴(SJ5)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出自《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外关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本穴为临床常用穴,单用或配合它穴应用均可,常配合足临泣穴,上下相配,主治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11.
正中脘穴(RN12),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较多。《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胃募(《千金翼方》)。[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12.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依据前贤有关三焦的论述,将外感温热病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借以阐明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经证候又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手厥阴心包经证候乃为肺经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证候。中焦病证,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病变。阳明胃主燥,邪人阳明易从燥化,多表现为里热燥实证;而太阴脾主湿,邪人太阴易从湿化,多表现为湿温病证,中焦病变证候多为温热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病变,多表现为肝肾阴虚之证,乃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带脉穴(GB26),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为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之交会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癫狂》:"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该穴有调经止带,温补下焦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1 穴名释义 带脉的"带",《说文》,"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在此指带脉.脉,指经脉,《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穴在肚脐外侧,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带脉在人身匝腰1周,约束诸经,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本穴既可统束诸经脉,又可治带下病,故名.  相似文献   

14.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此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阖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阖,故名之于“关”;因为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之于“下关”。另一说,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位于下关穴之上;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两“关”穴相对,故名下关。1取穴方法闭口取穴,下关穴位于耳屏前约1拇指横指,当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闭口有孔,张口即…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古三河牛核心群泌乳牛和干奶牛乳房外观洁净度进行全面评分和系统分析,研究影响三河牛乳房外观洁净度的重要部位,分析各部位洁净度评分与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SCC)和体细胞评分(Somatic cell score,SCS)的相关关系,为三河牛乳房外观洁净度评分体系建立及隐性乳房炎防治提供数据参考。通过采集内蒙古海拉尔区三河牛基础母牛群201头泌乳牛及干奶牛的789份图像信息,在建立三河牛乳房外观洁净度评分体系基础上,对三河牛左后肢、左躯体、左乳区、右后肢、右躯体、右乳区、后乳区和尾部等8个部位进行5个等级的评分,同时进行整体洁净度评分,并运用SAS 9.1.3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三河牛8个部位洁净度评分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左后肢、左乳区、右乳区、后乳区和尾部等5个部位极显著影响整体洁净度评分(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部位洁净度评分变量降维至3个主成分。逻辑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三河牛体况评分对SCC有极显著影响(P0.01),右乳区评分对SCC有显著影响(P0.05),胎次效应对SCS影响极显著(P0.01)。本研究建立了包含8个部位的三河牛乳房外观整体洁净度评分体系(5分制),其主要部位是右后肢、右乳区和尾部,尤其是右乳区洁净程度。右乳区评分对隐性乳房炎指标SCC的显著影响提示其有望作为预防三河牛隐形乳房炎发生的直观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李万瑶  方芳  黄薇 《蜜蜂杂志》2012,32(3):34-35
章门穴(LR13)是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为足太阴经脉、厥阴经,阴维脉的交会穴,脾经募穴,八会穴之一的脏会。该穴别名: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脏会。穴名之义:"章",即明之意,本穴为肝经的穴位,肝主升发、主青、主  相似文献   

17.
期门穴(LR14)属足厥阴肝经的经穴,为肝之募穴,别名:肝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为肝乘脾也,名日纵,刺期门”。可治疗胸胁胀痛、腹胀、呕吐、呃逆、吐酸、乳痈、奔豚气等肝胃病证。肝藏血,又有血仓期门穴之称。气血的疏泄有赖肝脏功能的条达,人体气机失于条达,则血瘀气滞常有发生,其中以肝脾肿大、胁肋疼痛为首。  相似文献   

18.
乳房炎属于中兽医学乳癖的范畴,目前,中西兽医治疗方法颇多,但临床效果仍不够理想。笔者根据中兽医经络学说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对113例乳房炎患畜按经络循行部位分型治疗,其中肝郁气滞型47例,治愈46例;阳明胃经实热型58例,治愈56例;冲任失调型8例,治愈8例,总治愈率为98.23%。而按常规活血化瘀、通乳活络方法治疗的50例,仅治愈32例,治愈率为64%。  相似文献   

19.
<正>大陵又名鬼心﹑手心主,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是心包经脉气所注,其经气的重要输出之地,又是心包经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体表的部位,心包代心受邪,故有调整心﹑心包的功能,通达三焦原气作用。本穴在五行中属"土"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穴名中的"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土堆也。因其位于掌根中间,而掌根部隆伏较大,状如陵丘,故名大陵。  相似文献   

20.
《元亨疗马集·疮黄论》说:“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结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曰黄也。”本文所指的“外黄症”即外科上的黄症。发生于肌表各部位的黄肿,常见的有鼻黄、腮黄、胸黄、膝黄、肘黄、肚底黄、遍身黄、虾蟆黄(后肢内侧)、木肾黄等19种之多。牛、马等大家畜的上述外黄症在我县常有发生,给农牧业生产特别是对家畜使役的影响极大。为了探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经多年努力,筛选出天南星擦剂,用于治疗牛、马的外黄症86例,治愈86例,现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