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浙江省油菜主栽品种浙油50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度开展了播期、秧龄和种植密度对育苗移栽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秧龄条件下,油菜生长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播种期、秧龄长短和种植密度共同决定着油菜的产量性状。播期和秧龄的试验中,最优产量组合方式为10月初播种,秧龄40 d。综合来看,早播油菜秧龄弹性好,产量均可维持较高水平,但最长不宜超过60 d;中播处理,秧龄70 d产量出现显著下降;晚播处理,各秧龄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早播、中播和晚播条件下,最高产量的秧龄大小分别为60、50和40 d,均应在11月15日移栽,说明油菜移栽期的确定与物候期相关,11月15日以后移栽产量下降明显。播期和移栽密度的试验结果显示,油菜播种期在9月底之前,移栽密度4.5万~6.0万株·hm~(-2)是可行的,较常规密度(12 d万株·hm~(-2))节省移栽成本1/2以上,进一步降低密度,需统筹考虑品种、播期、肥料运筹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比较甘蓝型杂交油菜宁杂11号在不同的播栽期下的生产水平,研究分析移栽期、密度以及移栽期×密度对生育进程和实收产量的影响,从而得出该品种的最佳播栽期区间为10月25日至11月4日;最适宜移栽密度为每亩9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3.
通过设计利用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L.)生长前期的有效时间和空间种植一季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的产量比较试验,优化马铃薯套种油菜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油菜按照正常的播期(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套种在马铃薯行间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较小,油菜产量与对照(单独种植油菜)间差异亦不显著.同一栽培模式、同一播期、不同密度的油菜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9月10日育苗,10月10日移栽或9月25日直播的套种模式产量最高.根据不同播期配套相应密度栽培油菜时,直播与育苗移栽两种种植方式都能够达到同一产量水平.综合考虑产量与经济效益,各种植模式中以9月25日种直播油菜、留苗密度225 00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能够兼顾油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4.
播期和苗龄对简易育苗移栽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油菜简易育苗移栽的适宜播期和移栽苗龄,在大田条件下,以华双1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苗龄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单株角果数、有效分枝数、结角密度、干物质积累量、粒壳比明显下降,而每角粒数、千粒重、分枝高度、收获指数略有增加。不同播期条件下,均以苗龄40 d的油菜表现较优,分枝高度低,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干物质积累量高,最终产量高;苗龄30 d的次之。综合来看,在该试验条件下,油菜简易育苗移栽模式适宜的播期为9月2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40 d。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油菜简易育苗移栽的适宜播期和移栽苗龄,在大田条件下,以华双1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苗龄对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单株角果数、有效分枝数、结角密度、干物质积累量、粒壳比明显下降,而每角粒数、千粒重、分枝高度、收获指数略有增加。不同播期条件下,均以苗龄40 d的油菜表现较优,分枝高度低,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多,干物质积累量高,最终产量高;苗龄30 d的次之。综合来看,在该试验条件下,油菜简易育苗移栽模式适宜的播期为9月2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30日,适宜的移栽苗龄为3040 d。  相似文献   

6.
烟田油菜免耕移栽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德江县现有施肥水平和管理条件下,烟田油菜免耕移栽,采用穴栽双株的定植移栽技术,其最佳密度为9万~12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我县地处杭嘉湖平原,随产业结构调整,油菜种植面积扩大,1998-1999年度已达16.4万亩。油菜前茬除原先连作晚稳外,增加了西瓜--晚稻、单季晚稻等多种茬口。因此油菜移栽期拉长,从10月底一直到12月初。本试验试图明确移栽期和移栽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油菜品种绵新油28在勉县已种植三年,为了全面掌握该油菜品种在勉县土壤、气候、栽培条件下育苗移栽最佳密度,完善油菜高产创建技术体系,我们进行了绵新油28油菜移栽最佳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绵新油28在生产中栽植密度应控制在每亩7 200~7 500株,栽植中应推广行距80 cm,株距22~24 cm,双株耙齿型移栽,可充分发挥品种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红油杂2号油菜产量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子裂区试验,探索红油杂2号油菜在不同的移栽密度和施氮量下产量水平,由此掌握最佳施肥量和移栽密度的配比。  相似文献   

10.
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华杂油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5~45万株/hm2的移栽密度下,移栽密度对油菜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前期施用氮肥能促进油菜苗期的生长发育。在相同的施氮条件,各处理油菜植株的单株叶干重、茎干重、叶面积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油菜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大小顺序为T4>T5>T6>T3>T1>T2,分别比对照增加175.90%、168.83%、180.97%、222.55%、220.54%和203.29%。试验条件下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0 kg/hm2、移栽密度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正油菜移栽密度低,是生产上油菜产量上升的主要限制因素。专家认为,在同等密度下,一穴栽两株省工明显,而产量相差不大;在相同用工时间内,采用一穴双株方式能有效提高油菜密度,增加产量。油菜栽培专家、扬州大学农学院冷锁虎教授通过研究,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油菜  相似文献   

12.
直播油菜高密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直播油菜高密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直播油菜生育期227 d,试验田单产3.89 t/hm2,比对照田增产0.20 t/hm2,增幅5.42%,潜江市移栽油菜一般在9月中旬播种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油菜一般在9月底至10月初播种;移栽油菜密度一般在12万株/hm2左右,直播油菜密度一般在22.5万2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油菜是如东县主要的油菜作物,为了掌握稻茬油菜最佳移栽密度,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于2016—2017年开展了稻茬油菜不同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如东县油菜移栽密度应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掌握在8.0万~8.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稻茬油菜育苗免耕移栽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稻茬油菜育苗免耕移栽的最佳密度,为大面积推广稻茬油菜育苗免耕移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合贵州省晴隆县实际,笔者等在晴隆县沙子镇保家村保家组进行了稻茬油菜育苗免耕移栽密度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设置在贵州省晴隆县沙子镇保家村保家组沈徐礼家责任田  相似文献   

15.
油菜摘薹有利于提高油菜生产效益,为探索不同栽培方式条件下不同密度对摘薹及菜籽产量的影响,开展了油菜免耕移栽不同密度、免耕直播不同用种量大区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移栽油菜以亩栽7000株产值最高,其次是亩栽8000株。由于油菜摘薹后生育期明显延长,适当稀植成熟期略早,更有利于后作的搭配。免耕直播油菜每亩产值以用种量0.2kg最高,适当提高用种量有利于菜薹产量的提高,有利于摘薹效益的提高,但不宜超过0.25kg。直播油菜成熟期明显早于移栽油菜,因此在生产上采用摘薹技术如要考虑后作搭配,选择直播油菜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其在种植的所有油料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油菜年产量不断提高,油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矛盾与问题,油菜毯苗机械化移栽是专门用于解决茬口矛盾和劳动力成本问题的一种新型油菜种植方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相关学者在油菜毯苗培育及机械化移栽方面的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促进油菜毯苗技术发展的建议和倡议,主要包含3个方面:毯苗的培育,通过确定适宜播期、播种密度、进行种子处理和养分运筹的方式来培育优质毯苗;毯苗的机械化移栽,精进毯苗移栽机的研制,以及了解毯苗机械移栽相关要点;毯苗的栽后研究,确定恰当的移栽密度和供应适宜的肥料以保证栽后毯苗的正常生长。本文提倡的相关措施致力于促进我国油料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以期为新型油菜生产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油菜育苗移栽花工多,劳动强度大,规模种植难,是制约油菜生产发展的障碍.而稻套油菜较好地解决了油菜茬口、播期、工效等方面的矛盾,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特点,是油菜栽培的新路子.两年来,通过对我市稻套油菜播期、密度、氮肥用量等试验研究,初步掌握了其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不同农艺措施对地膜覆盖栽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移栽期、密度、氮素水平 3因素 2次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 ,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地膜覆盖栽培油菜产量因素的影响及互作 ,根据地膜覆盖栽培油菜生长发育的规律 ,提出了生产技术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不影响产量前提下提高移栽油菜效益的新途径,以株型中间型品种镇油5号和紧凑型品种镇油7号为试验品种,采用一穴双栽和一穴单栽2种移栽方式,设置1 hm20.6×105株、0.9×105株、1.2×105株、1.5×105株、1.8×105株和2.1×105株密度水平,研究移栽密度和移栽方式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产量和成熟期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比分析在不同移栽方式下密度与不同类型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移栽密度1 hm21.8×105株、一穴双栽处理的紧凑型品种产量最高,达到3 560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根茎粗、主轴角果数、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总体波动式下降;株高先缓慢下降再上升,分枝点高度和主轴长波动式上升,角果长上下起伏变化。每角粒数在一穴单栽条件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一穴双栽条件下中间型品种呈下降趋势,紧凑型品种呈先升后降趋势。株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水平比中间型品种高。同一类型油菜品种,在适宜密度及高密度水平下,一穴双栽移栽方式要比一穴单栽移栽方式获得的产量更高,大面积生产上的增产效果将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筛选出适合通州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油菜品种,介绍了"宁杂19号"油菜在南通市通州区的示范种植情况,包括播期、移栽密度、肥料运筹等,并根据产量及田间长势分析了其在该地区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