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地堑系地裂缝发育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山西地堑系地裂缝的平面分布、剖面特征及其与断层、地下水变化和暴雨过程的关系,并讨论了地裂发育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山西地暂系的地裂缝有很强的方向性,与域构造线走向一致,许多地裂缝向下与活动断层相通,它们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地裂宾发育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这些地裂缝主要发育在黄土地层中,它们的形成与黄土易于发生潜蚀有关。黄土潜蚀形成的地裂的地裂缝的发育过程是山西地暂系一种普遍存在、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断裂活动和地下水位变化条件下,对地裂缝上下盘地层的沉降位移与应力变化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地裂缝的形成机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市高丽营地区地裂缝为研究背景原型,基于其活动特征,分析了该地裂缝的发育与断裂构造及地下水水位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种诱因作用下模型地层的沉降位移及土体内部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断裂错动作用下,地裂缝上盘土层的沉降变形响应程度大于下盘,地表竖向位移变化曲线近似呈反"S"形态,且上盘应力降低区的范围大于下盘应力增强区的范围;地层沉降量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不断增加,其土体应力变化曲线呈"中心对称"。[结论]断裂两侧附近的土体沉降位移和应力变化的差异较明显,且差异沉降与水位降深呈正相关,地下水位下降易诱发地裂缝的影响范围是上盘45m和下盘35m,研究成果可为地裂缝灾害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质过程,特别是沉积地质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利用遥感影像,结合实地测量的地貌与沉积记录、室内沉积分析和测年等资料,研究了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冲积扇演变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晚第四纪以来,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从第二排山麓到下游冲积平原,可划分为四期规模较大和三期规模较小的冲积扇,新冲积扇叠置和切割老积扇;(2)天山北麓第二排背斜带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背斜带的间歇式差异升降运动是冲积扇演化的直接动力;(3)冲积扇是构造活动的特征地貌,其演化与山麓断层的构造活动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以卫星遥感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采用ETM影像数据,进行融合、镶嵌、裁剪等处理,制作出影像图,以野外勘察为辅助手段,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分析,对新疆东部主要含煤区——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进行地层、线性、环形构造等遥感地质解译研究。研究表明区内主要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第四系等,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三塘湖盆地主要控煤线性构造为北西断裂构造,吐哈盆地则为北东、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含煤区环形构造主要为侵入体所致,并分析了主要含煤区的地质特征及煤炭的赋存规律,对今后的煤炭资源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建瓯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以便进一步做好建瓯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方法]在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建瓯市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规模、分布以及危害性等特征,总结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针对地质灾害的地形条件、地层岩性以及典型致灾土体的土工试验研究,结合对典型灾害点的讨论分析,确定建瓯市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土体抗剪强度特征。[结果](1)建瓯市地质灾害以小规模滑坡为主,数量众多,普遍表现为表层堆积土顺基岩面滑塌的发育特点;(2)区内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导致岩体破碎,易构成不稳定结构面组合,加之表层风化土体抗剪强度较低,在人为切坡及强降雨条件诱发下,导致了斜坡的变形破坏。[结论]建瓯市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的切坡易诱发滑坡。  相似文献   

6.
蓄水构造是富集地下水的地质构造形式,它是地下水形成、运动和蓄存的场所。在干旱地区寻找地下水主要是寻找有利的蓄水构造。通过分析弥勒盆地及其周边蓄水构造的特征,能为今后弥勒地区干旱年份寻找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该文在对区域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并结合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基于蓄水构造的三要素,对滇东南弥勒盆地蓄水构造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主要有汇水型蓄水构造、阻水型蓄水构造和风化带型蓄水构造三类,在干旱年份岩性分界面阻水型蓄水构造、断裂型蓄水构造和风化带型蓄水构造中的地下水具有供水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小南沟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等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但矿山建设有引发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矿山建设也有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其中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等级为中级,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危险性较小。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及时清理露天采场边坡上的松动岩(矿)石、停止在沟谷中堆放低品位矿石、合理安置矿山工作人员住处和将采矿设备远离地面塌陷区布置等。  相似文献   

8.
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丰富的资料,阐述了河北平原地裂缝的发展现状、形态特征、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地裂缝与地形地貌、土体岩性、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动态、构造运动的关系,初步揭示了地裂缝的成因是以构造运动、地震为主导因素,水的活动为诱发因素,地形地貌、土体岩性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图幅调查的六盘山镇孕灾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小流域孕灾地质环境背景,是分析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完成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区划评价,提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以泾河流域六盘山镇幅地质灾害调查为实例分析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工程地质岩组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的地貌单元和格局较明显地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不同地貌单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和分布特征等都有差异性,统计表明滑坡主要发育在剥蚀构造丘陵区及低山区地貌,泥石流主要发育在侵蚀中低山区,崩塌主要分布在河谷斜坡地带和断裂带内,地质灾害一般沿地貌边界带密集分布发育,尤其是沿断裂呈线状展布;(2)软弱的泥岩岩组是研究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在不同工程地质岩组区间内滑坡面积的多寡与滑坡分布密度相关性不大;(3)区域地质构造不仅控制着区域地层的展布,也控制着区域地质灾害的发育,不同断裂也凸显出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滑坡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常见的重力侵蚀,降雨是黄土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因。为了研究持续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的稳定性,采用人工降雨装置进行室外现场试验,测量土体含水率、密度、滑坡剪切带位置以及裂缝的发育等情况,并使用FLAC3D软件计算模拟持续降雨条件下裂缝发育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黄土边坡土体的含水率逐渐增大,土体强度降低,而且自重增大,坡面冲蚀沟逐渐发育,坡脚出现滑塌,坡顶出现拉裂缝,裂缝加剧了降雨的集中入渗,使得裂缝周边土体强度快速降低,最终导致在降雨历时至308.8 h时发生滑坡,持续降雨和裂缝引起的集中入渗加速了土体强度的降低,导致了滑坡,裂缝发育得越深、数量越多,对边坡稳定性危害越大。研究结果为降雨条件下的黄土边坡稳定分析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前人的研究工作为例,讨论了河流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对河流阶地、河流冲洪积扇、河谷形态、水系格式与河道变迁等对构造活动响应的模式、机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通过河流地貌研究活动构造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河流演化的研究,水土保持研究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电站位于由川西三大主要活动断裂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龙门山断裂构成的“Y”地带,本文对工程区主要断裂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性及地震,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枢纽区及库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22 Ma B.P.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5 Ma B.P.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6 Ma B.P.起,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与放大作用增强;1.2 Ma B.P.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现代冬夏季风气候效应逐级增强。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黄土高原发生了阶段性抬升与构造变形,并引起多种黄土地质灾害与水土侵蚀,其中,黄土高原的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为重力侵蚀、沟谷溯源侵蚀和流水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变形会造成黄土产生构造裂隙、节理,增大黄土的侵蚀速率,促进黄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蚀灾害的发生;地形突变带、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带等稳定性条件差的黄土分布区,是黄土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22 MaB.P.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5 Ma B.P.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的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6Ma B.P.起,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与放大作用增强;1.2 Ma B.P.以来,高原隆升对亚洲现代冬夏季风气候效应逐级增强。第四纪以来的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黄土高原发生了阶段性抬升与构造变形,并引起多种黄土地质灾害与水土侵蚀,其中,黄土高原的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为重力侵蚀、沟谷溯源侵蚀和流水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变形会造成黄土产生构造裂隙、节理,增大黄土的侵蚀速率,促进黄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蚀灾害的发生;地形突变带、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带等稳定性条件差的黄土分布区,是黄土侵蚀最剧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陇南山地泥石流期、气候期与构造期的耦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样品分析,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陇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沉积物及发育历史进行了研究,认为陇南地区第四纪泥石流活动主要集中在2.0—1.5MaB.P.、0.7—0.6MaB.P .、0.5MaB.P.、0.11—0.08MaB.P.、0.05—0.02MaB.P.以及全新世的几个阶段。泥石流活动受控于青藏高原隆起高度及区域气候环境演化,泥石流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及孢粉记录了该区第四纪不同时段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describes Late Quaternary pedo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alluvial fans from the Kangra basin of NW Himalayas for tectonic 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In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Kangra basin three coalescing alluvial fans, namely Rait-Rihlu fans (~ 65 km2), Kangra fans (~ 200 km2), and Palampur fans (~ 170 km2) from west to east evolved due to reactivation of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faults and 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The fans are characterised by subsidence of Rait-Rihlu fans, uplift of Kangra fans and tilting of Palampur fans. The thick (~ 90 m) pedosedimentary sequences exposed along the rivers characterise the dominant formative processes over the fans. The stream flow sediments dominate the Rait-Rihlu fans, whereas the debris flow sediments dominate the Kangra and Palampur fans. The fan sequences are also marked by the formation of strongly developed paleosols on loess (L1–L3 loess paleosols) and weakly developed paleosols on fluvial deposits in response to the tectonics and climate change in NW Himalayas.  相似文献   

17.
分析论述了青海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青海省耕地资源进行研究的框架体系和思路,同时基于GIS/RS技术设计了相关的技术路线。最后依据所做设计对青海省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初步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对策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荔枝种子从果实中剥离出来后, 即使在室内条件下, 也极易失水干缩, 潮湿环境中又易发霉而腐烂。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种皮上布满纹孔, 水分散失面积很大; 种脐部为疏松的海绵组织, 且营养丰富。据此, 生产上应对种子彻底清洗, 并保存于适当湿度的环境中, 以提高其发芽率。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是一个集信息通信、数据交换、传感器技术与软件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探讨和分析了物联网的结构体系与发展中遇到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