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楠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3):149-152
以哈尔滨松北区为例,运用ArcGIS软件的网络分析法,基于步行、骑行、机动车3种出行方式,定量分析了松北区公园的可达性.将到达公园的时间成本分为4个等级:<5 min、5~<10 min、10~<15 min、15~<20 min.不同时间等级下可达性效果排序为机动车、骑行、步行.3种出行方式的最高可达性面积比分别为4.90%、18.00%、41.10%,最高可达性面积占比都在20 min以内.松北区公园步行方式可达性较差,在15 min内,有效服务范围占研究区的2.50%;骑行可达性一般,在15 min内,有效服务范围占研究区的13.20%;机动车可达性较好,15 min内,有效服务范围占研究区的27.40%.该研究结果可为哈尔滨松北区公园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分析法和ArcGIS平台,以宝鸡市主要城区的10个城市公园为例,研究了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3种出行方式下的公园可达性,并从研究区整体和行政分区2个层面对公园可达性分布、可达面积和可达人口方面的数量差异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公园空间布局不够均衡,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现象;研究区整体范围公园可达性较差,在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30 min时,可达人口比只有9.5%和25.96%;对于3种出行方式而言,机动车的可达性最好,步行的最差;各行政区范围内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渭滨区的可达性最好,尤其在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模式下的公园可达性远超过其他2个行政区。  相似文献   

3.
为更准确地反映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的使用情况,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对天津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津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总体上较高,超过85%的区域通过步行在15 min内可以到达最近的公园绿地。通过服务水平分析得出,天津市内将近99%的人口通过步行在15 min内可以到达公园绿地。但是,研究区内还是存在公园绿地的服务盲区,建议加强这些区域的公园绿地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达性是影响人们有效利用公园以及衡量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采集实时在线地图交通数据,针对步行、公共交通和自驾车3种不同交通方式下上海市浦东新区所有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城市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研究表明:浦东新区北部内环内的区域,有数量众多的小型公园,步行方式下公园的可达性达到了较好水平,而中部和南部区域因为公园数量少,只有少量围绕在公园附近的居民小区可达性较好,其他受距离限制,步行前往公园的可达性较差;自驾车主要受到路况影响,早上的可达性优于中午与晚上;公共交通前往公园的可达性除了受道路拥堵情况的影响,还受限于运营时间,傍晚的可达性略好于早上,早上的可达性略好于中午。从空间分布看,内环区域可达性好于外环区域:靠近市中心的区域公园密集、公共交通网密集,公园可达性高;中部与北部区域公园少、公共交通网络稀疏,可达性低。  相似文献   

5.
避灾绿地可达性可以间接反映城市地形特征及布局。用实地勘察、文献检索等方法,对贵阳市自然环境、绿地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借助ArcGIS软件平台对贵阳市地形及居住点、绿地分布、服务范围及可达性进行研究,分析地形对绿地避灾可达性和有效避灾面积的影响。通过对贵阳市17个城市绿地的研究发现:1)基于1998—2018年遥感影像分析,发现贵阳市1998—2018年期间城市绿地呈现减少趋势,累积减少136.61 km2;2)对避灾可达性的影响:公园可达性在5 min内能够到达的只占总可达面积的1.65%;10 min可达占比4.36%;20 min可达范围占比13.18%;60 min占比63.67%。3)黔灵山公园等6个公园的有效避灾面积占比不足1%,观山湖公园等8个公园的有效避灾面积占比不足10%。同时还发现:城市广场占比较高,但数量较少,难以满足贵阳市总人口的避灾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地可达性是影响绿地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绿地建设合理的重要依据。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以城市居住用地和人口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于人口权重的人口重心模型,模拟研究区内新增绿地格局,并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生成新的绿地格局空间分布,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公园绿地面积增加5.5%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人口增加了50.3个百分点,可达性面积增加了22.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用于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的可行性。[方法]以嘉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SFCA分析嘉定区现状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水平,并利用Arc 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法,从实现嘉定区休闲游憩绿地资源公平分布出发,研究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方法。[结果]目前嘉定区现状公园绿地可达性不平均,40%的居住区仍不能通过步行15 min到达周边公园;通过2SFCA模型分析获得的可达性指数8.5的区域,是开放型公益林选址的重点考虑区域。基于可达性分析结果,结合公园绿地建设规划、城镇建设区规划数据,通过空间叠加分析,最终可获得满足嘉定区开放型公益林建设基本条件的合理选址地4个。[结论]基于2SFCA模型进行开放型公益林的选址具有一定科学合理性,可为今后开放型公益林建设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园的使用存在时间与空间差异。已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公园的使用情况、使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目前多以社区公园内部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对影响社区公园使用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仍然较少,而外部因素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58个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腾讯宜出行游客签到大数据为基础,使用核密度估算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研究方法,分析社区公园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部因素(步行可达性、车行可达性、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社区公园使用存在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2)社区公园使用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中心区与东北部聚集的趋势。3)在4个外部影响因素中,步行可达性与社区公园使用关联性最强,人口密度及商业办公设施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车行可达性对社区公园使用的影响并不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社区公园的建设中协调与周边用地的关系,并完善步行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探究路网密度等微观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促进城市公园空间配置优化。基于百度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及热力图等大数据,采用多种出行模式(步行、电动车、驾车)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福州市晋安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活力匹配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工具对可达性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晋安区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向外递减特征,可达性较高的多为综合公园,较低的多为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2)公园绿地活力分布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特征,低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和低可达性低活力类型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比多,高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占比最少;3)在可达性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中,发现道路服务指数、路网连接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公园的空间分布上,鼓山镇东部及东南部、岳峰镇东北部为公园资源匮乏区。建议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绿地及和小型的公共绿地,优化散落分布的社区公园,提高路网密度以及路网连接度,以提升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丘陵型城市的特点,采用GIS中的网络分析模块对马鞍山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性公园可达性进行分析,结合LA模型在可达性覆盖失衡的区域筛选出适宜的综合性公园选址地点。结果表明:马鞍山中心城区综合性公园分布不均匀,服务覆盖范围存在很大盲区;中心城区东南方向的可达性缺失现象最明显,西北方向及东侧均有不同程度的可达性缺失的情况;经由LA模型运算后,最后留存的6个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点25 min内步行到达的要求,且有建设综合性公园条件的地块。采用网络空间分析法以模拟现实交通环境为主要手段对公园可达性分布进行数字量化,清晰地展现综合性公园实际可达性的分布状况,根据可达性分析结果,结合LA模型的演算使得公园选址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方城市雨季频繁,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高密度人群区域,构建避雨设施可以缓解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造成的威胁,为游客提供避雨停留的重要功能。以赣州中央公园为例,基于 GIS 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游人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来分析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可以真实模拟游人的避雨过程,此方法较为真实准确;(2)赣州市中央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有待优化,行人在 0?30 s、0?60 s 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通行路面的比例为 42.42%和 65.43%;(3)赣州中央公园可以同时承载 1894 人进行避雨,占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 26.12%,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南方城市雨季频繁,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高密度人群区域,构建避雨设施可以缓解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造成的威胁,为游客提供避雨停留的重要功能。以赣州中央公园为例,基于 GIS 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游人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来分析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可以真实模拟游人的避雨过程,此方法较为真实准确;(2)赣州市中央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有待优化,行人在 0?30 s、0?60 s 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通行路面的比例为 42.42%和 65.43%;(3)赣州中央公园可以同时承载 1894 人进行避雨,占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 26.12%,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的空间配置关乎民生健康和空间公平等重大社会议题,合理衡量地理区位、邻里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公园绿地空间分异的影响将有助于反映当前存在的资源配置及其社会公平问题。基于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本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将传统指标与新兴数据结合从步行可达性、绿地占有量和悦跑活力指数3个角度评价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水平,并利用地理探测器从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和社会特征3个方面探究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格局方面,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空间分布存在空间分异性,核心城区内沿轴带分布,外围则围绕点状聚集,仅有50.02%的居民可在15min步行内到达公园绿地;绿地占有量呈现3组团镶嵌分布格局,虽然绿地分布广泛,但有67.59%的区域处人均绿地占有量低;在悦跑指数上,居民的选择以优质的浑河生态廊道为主,公园绿地为辅,城郊的高校与大型公园的利用率相对较高。(2)影响机制方面,区位特征与社会特征对绿地占有量和步行可达性有明显影响,邻里特征对于步行可达性和悦跑指数有较强的解释力。由此可知,3个角度的空间利用格局是局部有交集、整体不重合的关系,所以对交集内和交集外的地区应根...  相似文献   

15.
南方城市雨季频繁,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高密度人群区域,构建避雨设施可以缓解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造成的威胁,为游客提供避雨停留的重要功能。以赣州中央公园为例,基于GIS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游人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来分析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可以真实模拟游人的避雨过程,此方法较为真实准确;(2)赣州中央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有待优化,行人在0?30 s、0?60 s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通行路面的比例为42.42%和65.43%;(3)赣州中央公园可以同时承载1894人进行避雨,占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26.12%,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以可达性分析为视角,选取江西省上饶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在以层次分析法评价公园绿地服务吸引力、以ArcGIS源点-目的地(OD)成本矩阵求解最短出行距离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按潜能模型利用面向ArcGIS的Python脚本编程技术高效量算可达性及相关指标值的设想,最后通过空间插值及综合服务区、吸引力、人口等的复合分析客观评价研究区内所有公园绿地的服务状况。评价分析表明:(1)上饶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低,近30.14%的居民点至相应公园绿地的可达性高于平均水平;(2)三江公园、滨江公园、庆丰公园、人民广场受居民人口规模影响最大,服务总面积小,服务总人口却约占城区总人口的29.6%;(3)樱花公园、龙潭湖公园、市体育馆、市植物园、楮溪湿地公园等受居民人口规模影响最小,服务潜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优化建议和研究方法可为上饶市中心城区及其他具有类似发展态势的城市区域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服务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南方城市雨季频繁,城市综合公园作为高密度人群区域,构建避雨设施可以缓解突发降雨和台风等气象对游客造成的威胁,为游客提供避雨停留的重要功能。以赣州中央公园为例,基于 GIS 的费用加权距离法,结合游人的行进时间成本,分析了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与服务情况。结果表明:(1)基于费用加权距离法来分析公园避雨设施的可达性,可以真实模拟游人的避雨过程,此方法较为真实准确;(2)赣州市中央公园的避雨设施可达性有待优化,行人在 0?30 s、0?60 s 内能到达避雨设施的区域分别占公园可通行路面的比例为 42.42%和 65.43%;(3)赣州中央公园可以同时承载 1894 人进行避雨,占公园最大游人容量的 26.12%,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地定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 min与30 min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竞租规律理论拓展研究,选取重庆市主城区2010—2014年住宅用地数据,运用时间可达性对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进行重构,以此来分析住宅用地空间布局范围,明确居民住房消费通勤忍耐时限,并在微观上运用GWR模型对住宅用地土地价格空间异质性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发现,道路密集度、地形坡度与城市交通布局影响城市时间可达性通行范围,其中轨道交通对时间可达性影响显著;2010—2014年住宅用地布局的最大时间可达性范围为105 min,主要集中位于90 min范围内;在地价影响因子中:规划政策因子在城市开发新区与老城区差异显著,公园湿地与体育馆、广场在对住宅地价的影响上存在相似作用,学校、医院的空间分布密度与地价密切相关,江景资源的丰富度与地形坡度对住宅地价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建制镇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研究——以武威市黄羊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村镇尺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低度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高,合理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次之,再次为容量完全损失土地,无容量土地比例最少,无过度利用土地;建制镇土地利用具有很大潜力,内部用地潜力为133.41hm2,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6.1%;村庄可挖掘317.911hm2的潜力,占村庄面积的41.0%;村镇整治、新农村建设、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数据基础,可以实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